“微”出别样精彩

2019-11-11 11:19方飞
考试周刊 2019年75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实践

摘 要:作文教学在现实中遭遇诸多困境,不仅学生就连老师也头疼。而微习作的建构,契合学生写作的需求。微习作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表达,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写,事事可写,时时可写。本文简要论述了“微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微习作;作文教学;实践

当前,作文教学似乎很容易走进死胡同。一到作文课,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就会拿出各种各样的资料,要么课课通,要么各种作文书,似乎离开这些作文就无从下手,而练习卷上的作文凡是遇到感人的事千篇一律都是半夜三更下着狂风暴雨,“我”突然发热了,妈妈或爸爸送去医院,凡是写坚持的事就是永远的骑自行车。作文如同一座堡垒,无法攻破,四处碰壁,最后只好妥协作罢。那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了?其实,在如今的“微”时代,我们可以尝试“微习作”来改变这一现状。

所谓“微习作”,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把200字以下,篇幅长短不一、文体不同的随文练笔、习作片段、小日记等称为“微习作”。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编温儒敏先生曾撰文指出“高考语文提分到180分之后,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20分的小作文(微习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一两百字,可以很灵活。”因其篇幅短小、费时较短、内容更贴近学生而更为学生所喜爱。

那么,我们如何对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进行改革,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构建微习作的架构,让它成为一种可行的习作教学方式。

一、 挖掘文本,展示微习作的独树一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课文不仅是阅读文体的例子,还是学习言语表达的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寻找教材中适合进行微习作的训练点,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带着自己的感悟书写出独树一帜的微作品。

(一) 仿写,以小见微

课文《广玉兰》一文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正值栀子花、月季花、杜鹃花等盛开的季节,因此,便有了这样的一段仿写得微习作训练点。

请看学生原生态的微习作:

栀子花花色以素白色为主,在一圈白色的中间是嫩黄色的花蕊,在密集碧绿的叶丛中,花朵便显得分外高洁、素雅。栀子花香气十足,它的香气虽没有瑞香花那么浓烈,但是丝毫也不比瑞香花逊色,那是一种淡雅、怡人的香气,猛吸一口便会使人觉得消除了一天的烦恼。栀子花除去开花时,其余的时候都是披着一身绿叶。栀子花的叶片窄而长,好似刷上了一层蜡。

练习6中的读一读有这样的一段话“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用拟人的手法将春季写得充满生机。这也是进行微习作的训练的好时机啊,于是,启发学生“试试看,你也能将毫无生机的事物写得有血有肉。”

请看学生原生态的微习作:

六月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雷雨唱起了歌儿

——哗哗,哗哗,

荷叶优雅撑起绿伞。

新年的脚步悄悄,

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鞭炮唱起了歌儿

——噼啪,噼啪,

雪花踮起脚尖旋转。

(二) 填补,刻画入微

阅读教学要贯彻“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基于此,在学习文本时,在学生情感聚焦时,进行一次小练笔,既让学生情感得到宣泄,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学生读着文听着《二泉映月》的曲子内心感触颇多,明白了曲子的含义,更懂得了阿炳的内心,此时正是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最佳时机。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微习作:“同学们,你知道这音乐对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吗?”生1:“这音乐是阿炳的一切,他拉二胡的时候,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面,投入到想象空间里面,尽情地享受自己,想象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通过二胡也可以倾诉自己的痛苦。”生2:“這音乐是阿炳的支撑,没有这琴、没有这音乐恐怕他早就死了,这琴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三) 想象,具体见微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而苏教版的课文中有很多进行合理想象的地方,我们可以抓住想象的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微习作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课后明确提出:“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学习完课文后,先向学生展示美穗子一家谢恩的图片,在情境中学生提笔,水到渠成。

请看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四十年后,昔日,懵懂的女孩已为人父母,昔日英姿飒爽的将军,也已两鬓花白。美穗子激动地走上前,双手紧紧握着聂将军那满是褶口、满是褶的手,眼眶中泪花在打转。“聂将军,一眨眼四十年过去了,这四十年您过得好吗?”聂荣臻将军颤巍巍地说:“好,好。时间过得真快,想当初,你还要抱在手中,如今,你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说着聂荣臻将军还比划起来。听着聂将军的话,美穗子再也忍不住了,那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纷纷掉落。“是啊,要不是您,我也活不下来呀!”美穗子哽咽道。“好孩子,别哭了,重逢是件高兴的事,我们应该高兴啊。”聂将军颤巍巍地伸出手擦拭着美穗子的脸庞。

二、 链接生活,追寻微习作的源头活水

(一) 校园活动,提高微习作兴趣

校园活动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经历后,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写。因此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几句话记录活动中的见闻和感受,进行微习作的创作,提升创作能力。

学校前不久举行了五六年级的魔方大赛,整个活动精彩纷呈。赛后,请观战和参赛选手趁热打铁写了一篇微习作。观战者的微习作:裁判一声令下,只见各位选手聚精会神,一个个颜色杂乱的魔方他们灵活的指尖飞快地旋转,重整、排序、调转,来去自如,让人眼花缭乱。稍一不注意,那魔方就被复原了。参赛选手的微习作:只听裁判说“1,2,3,开始”我迅速拿起魔方,眼睛注视着,十个手指各司其职,转的飞快,手指不觉得变得更加灵活。“啪”魔方复原,“呦”我拍了一下手,眉毛微微上扬,一个响指,庆祝我的成功。

(二) 突发事件,锻炼微习作能力

学生是活泼的,尤其是男生在课间总喜欢打打闹闹,这时总会伴随一些突发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带有偶然性,比如那次——下课了,三五个男生拿出卡片,满教室的飞,正好家作就是写一个课间的片段,你看飞卡片的同学的微习作:“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这时,一张突如其来的卡片,砸到了我的头上,环顾四周,只见钱成奇正笑得用手捂着肚子。我心想:原来钱成奇是“罪魁祸首”,我一定要“报仇雪恨”。于是,我捡起地上的卡片,瞄准,“嗖”的一声将卡片扔了过去,只见卡片好似一支离弦的箭,直直飞向了钱成奇。“哎呀”钱成奇一边用手捂着头一边喊道“谁啊?”我俩两眼相对,拿出卡片继续向外扔,一时间,卡片满教室飞……

三、 反馈分享,体验微习作的波澜迭起

学生写的微习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写上,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习作时的“读者意识”,在学会写的同时,学会评,会评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接收反馈信息,分享成功经验。以往的评价往往是教师,因此改变教师笼统、单一的分数为主的习作评价方式,在微习作的探索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评价。

(一) 班级发表,展示微习作

在我班,学生作文的素材不再局限于语文书上的7篇大作文,而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园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学习作文”像百花园,带领我们感受古今中外的美,“活动作文”丰富多彩,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生活作文”像调味料,展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想象作文”任我们未知空间遨游……我班同学将这些微习作经进行筛选,编辑成班刊《课余憩居》,并且在班级中成立《课余憩居》编辑部,分设主编、美编、设计、制作等等职位,对入选作品,颁发荣誉证书等,他们似乎找到了一块展示文才的园地。

(二) 班级漂流,点赞微习作

我班不仅有班刊,还有一本漂流日记。每天都有学生用短短几句话描述班级发生的小事,文体、字数不限。第二天在班中传阅漂流,漂流过程中,阅读的同学觉得不错可以点赞画心,也可以在下文面进行简单点评。学生在点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人微习作的表达有点,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表达优点。列举一例:原生态漂流日记微习作,“哎哟。”正在写作业的顾新奇大叫一声。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钱成奇不怀好意地向他扔了张卡片,找到“罪魁祸首”后,顾新奇怒气冲冲地站起身,冷笑一声,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卡片甩向了钱成奇。钱成奇猝不及防,被卡片“正中红心”,虽然他嘴上喊疼,手却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张卡片反击。只见卡片在空中跳起了旋转舞,舞姿是那么优美,速度是那么急促。眼看卡片就要降落到顧新奇身上,却见他一个侧身,完美躲过“袭击”,于是,一场“角逐战”拉开了帷幕。——记录者:尤子瑜,“人物动作描写具体,语言风趣,通过描写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评论:金佳怡,“文章字迹工整,情节有趣,引人兴趣。语句中虽有通顺,依旧有小漏洞。若能写得更加丰富,饱满,文章便会更加生动,让读者回味无穷”。点评:陈西泠。学生从这种点评中提高了点评的水平,收到了成功的喜悦。

“微习作”让我看到了学生对作文不再畏惧的心理,更看到了对于习作的一种积极性,“微”的背后不是小,而是对写作素养细微能力的关注和务实,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创设富有新意,富有趣味的“微习作”,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的书写之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雅婷.开启儿童“微习作”之旅[J].小学语文,2014(4).

作者简介:

方飞,江苏省溧阳市,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