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洲:深漂第一站和最后一站

2019-11-11 09:39敖瑾林意欣
南都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深圳生活

敖瑾 林意欣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白石洲到底住了多少人。

街道说,白石洲北区四村住了大约8.3万人。但住户们觉得,白石洲住的人比这要多得多,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到街道登记过,15万是比较常被提及的数字。

也不会再有机会统计出更精确的数字了,因为人们正从这里搬离。

2019年6月30日。白石洲正式开始旧改签约,风传10多年的拆迁消息,最终靴子落地。深圳浩浩荡荡的城市更新工作,进度条在第十年拉到了最大的城中村之一。住户与白石洲一场漫长的告别,走到了尾声。

有人把白石洲比作深圳这个庞然大物的下水,它破败肮脏,黑黢黢的巷子永远躺着发臭的垃圾,交杂错乱的电线上常常挂着还滴水的内衣裤,入夜后老鼠会从衣架上踩过,然后在墙沿缝隙偷溜进出租房。

但它又异常重要,它是残酷城市生活里一个相对温柔的角落,漂泊的异乡人和低收入者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负担得起的小家;数不清的人曾在这里告别过去的生活,在新据点开始新的生活;形态各异的深漂故事,每天在这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发生。

它被称为深漂第一站,但随着拆迁帷幕的开启,白石洲也成为了许多深漂无可奈何的最后一站。那些漂流到白石洲后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将随着人们的离开,宣告中止。

王国诞生

白石洲2527栋农民房里,有两栋属于郑红。

她住在其中一栋的二层,家里的长形客厅空间开阔,里面布置简单,除了沙发和长桌子,基本没有多余的家具,室内唯一的装饰,应该算两面墙上悬挂的郑红三个女儿的三幅结婚照。郑红自己前些年在黄果树瀑布旅游拍的照片,也嵌在了三幅结婚照大相框的边缘。

郑红今年已经71岁了,但她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只有一头齐耳的银发,能给这个岁数做个证。一有人夸她看起来很年轻,她总是一边忙不迭否认,一边却笑开花了。

郑红对现在的生活很滿意,农民房的租金是她每月的大头收入,每月还有退休金。以前她还要各户去收租,现在有了网上转账,她坐在家里就能看到账户里每个月的房租进账。多数时候她都闲在家里,住在一起的两个孙子,是她现在唯一需要操心的事情。

在白石洲生活的50年,不是一直都这么轻松。

郑红1970年从宝安嫁到了白石洲。那年她才22岁。

20世纪70年代的白石洲,还没有整栋的农民房,更没有各式各样的商店,只有大片的农田、泥路和瓦房。那时。郑红每天都要踩在泥巴没到大腿根的地里耕种。偶尔还得跟着丈夫一起出海,“每天干活干到眼冒金星。”

夫妇俩只要一赚到钱,就会用来盖房。郑红说,这是农民的特性。“农民赚到钱也不知道要花在什么地方,就喜欢拿来建房。”

后来的事情证明,郑红夫妇把鸡蛋放对了篮子一一把钱投资在建房子上,是钱生钱的好办法。

郑红记不清白石洲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工厂的,“好似是邓伯伯(邓小平)来的那一年”。工厂的出现,是她过去50年记忆里,白石洲最深刻的变化。

工厂带来了工人,而从全国各地来的工人需要一个居住的地方,村民的房子这时候就多了一个自住以外的用途——出租。

郑红记得,因为手头的钱不够,当初加盖房子时,钱还是建筑队先垫着的,等一层楼都修建好,就把房间租出去,再拿收回来的租金把欠建筑队的钱给还了。

就这样赚一点再建一点。郑红夫妇在白石洲盖起了两栋农民房,其中一栋的建面就超过了700平米,两栋楼共有22套房可以出租,外加一楼两个铺位。

郑红把其中一栋楼给了二女儿,因为二女儿在深圳买的房子,正对着一个尖角,从风水地理学上讲不太好。给二女儿的那栋楼,全是有3个房的套房,郑红对这点也不太满意。“以前就该多修些单间。单间比较好租。”

郑红留给自己的那栋房子,地理位置优越,走不到8分钟就能抵达最近的地铁口,几百米开外还有一个幼儿园,尽管楼的大门口也是在幽暗的巷子深处,但楼里许多房间都朝向开阔的大马路,所以采光和通风很好,也不需要担心开窗就正对着对门家的问题,算白石洲里居住条件顶好的农民房。

2017年6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航拍深圳最大城中村白石洲

也因为这样,郑红的出租房从来不愁租客。一来是搬进来的租客,基本一住就是十几年,比如6楼的租客,从刚来的时候单身到后来结婚再到现在有个两岁的娃,十多年了,也只是从郑红家的4楼挪上了6楼。

白石洲永远有人在找房子住。郑红家一有租客搬出,行李刚拉出大马路,就会被正好有租房需求的人遇上,才退租的空房,立马又有新租客住进去。

她没想到,后来出租房会这么抢手,现在还有拆迁,郑红更不曾想,自己和其他村民当年对修建房子的执着,竟给深圳打造出了一片专供漂泊者栖息的王国。

流浪白石洲

对于老川来说,白石洲也是他漂泊人生里,偶遇的一个可以停泊的沙洲。

老川从重庆来深圳已经20多年,最早的时候,他曾经在罗湖东门打过工,后来他萌生了和老乡一起开餐馆的想法,在寻找合适铺面的过程中。他来到了白石洲。

“不能说是我找到了白石洲,而是应该说,我流浪漂到了白石洲,最后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容得下我,才一直呆了下去。”

20年的经营,让老川的餐馆在白石洲站稳了脚跟,即使店面不在大马路边上,口碑也够吸引顾客帮衬,在饭点时候把餐桌全部坐满。

现在,老川和搭档状态显得松弛。午餐高峰过后,二人各自捧着手机,都在盯着股票软件,一个K线图就够他们杲看许久。老川不时会嘟囔一声“抄底”,坐得差不多了,他才起身,趿着拖鞋,走到餐桌旁收拾整理,腰间别的钥匙,跟着老川慵懒的步伐,摇来晃去。

来自石洲的每个人,最初开始漂泊的原因都备不相同。很多时候,这些漂泊的决定并非他们主动的选择,而是人生际遇面前,一个无可奈何的必要。

黄瑛在白石洲有个店面,但她已经没有做生意了,那里现在只是作为她的厨房、休息室和会客厅。她大多数时候都会呆在那里,饭点的时候给两个在上初中的孩子做饭,其他闲暇的时候,要么给丈夫在宝安的餐馆做点远程后勤,比如包些饺子,给餐馆40名员工准备员工餐,要么在网上淘点化妆品。

她大多数时候都是很随意地挽着一头染过的金发,脖子上戴着皇冠吊坠的金色项链,这在白石洲并不常见。

尽管现在的生活尚算优渥,但每当说起当年离开家乡到深圳的原因,黄瑛脸上还是透着些若有若无的愠色。

黄瑛当年离开广西老家,是因为没学上了。家里实在拿不出供她上高中的学费,尽管她在升高中的考试里拿了全县第一。

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黄瑛跟随比她早辍学同学的脚步,来到了深圳。这些年,她几经辗转,当过服务员,在餐馆做过人员培训,还在一家外资电机厂当过工人。她对这份工作最满意,“在那里当工人拿的工资,数额在全深圳看应该都是数一数二的。”后来,工厂搬到江苏去了,黄瑛没跟着走,而是跟着丈夫来到了白石洲,在这里一住就是10年。

时间的流逝和处境的改善,都没能减轻黄瑛对当年中断学业的遗憾。她常常想,如果当初可以一直把学上下去,自己的人生肯定不会是“现在的鬼样子”,“至少也是大公司里的管理人员。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2017年6月19日,白石洲内,做搬运生意的三轮车夫

白石洲生活的底色,却不如表象上那样艳光四射,大多数人在挣扎,拼命想跟上这座城市不断向前的节奏。

黄瑛很羡慕一个在老家县城当老师的初中同学,觉得这个同学是所有初中同学里混得最好的一个。“钱,我可能赚得比他多,但我在乎的从来不是钱。我羡慕的是他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

城市生活的残酷物语

白石洲的西北边紧邻着深圳的标志性景点世界之窗;东边被大面积的高尔夫球场环绕;北边马路对面,是有着超大水晶吊灯的独栋别墅。但这些都与白石洲无关,白石洲的繁华热闹,自成一派。

白石洲小吃店的烟囱从来不会停止冒烟,潮汕糅条、武汉热干面、陕西凉皮,在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白石洲转上一圈,人们就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

不过得留个心眼,这里路边摊用的食材可能不太新鲜。郑芹去年在白石洲盘下了3个店面,专做面粉和鸡蛋的批发生意。附近一个小吃摊摊主每天早上都会光顾郑芹家的店,专挑运输过程中破损的鸡蛋买,因为这些鸡蛋会相对便宜。郑芹对小吃摊主买破鸡蛋的做法不置可否,“这人啊,不贪心一点,就赚不了钱。”

除了不愁没好吃的,白石洲里还有菜市场、杂货店、服装店、理发店、医院、学校,一切应有尽有,只要走出出租屋所在的幽深小巷。基本的生活需求全部都能得到满足。

入夜,商店门前招牌的LED灯陆续亮起,“大声公”持续不断地叫嚣着清仓大减价,广场舞见缝插针地在人流较少的空地上跳起,白石洲展现着深圳都市生活另一种格调的繁华。

但白石洲生活的底色,却不如表象上那样艳光四射,大多数人在挣扎,拼命想跟上这座城市不断向前的节奏。

有时饺子包得多,黄瑛会招揽恰巧在家附近的住户一起吃。黄瑛儿子初三班上的同学,一个缺了门牙的小胖子,偶尔会来。

自从白石洲里的工业区率先开拆后,他们一家就从白石洲搬到了附近的光前。新家距离小胖子在白石洲的学校,有10多分钟的车程,中午放学后,小胖子会搭公交车回家,自己捣鼓些午饭吃。这点让他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黄瑛让儿子向小胖子学习,别老是一让做家务就叫不动。

不过小胖子也不是每天中午都回家,更多时候,他还是会呆在白石洲,随便找点吃的,然后和同学四处晃悠。

在附近打扫街道清洁卫生的老乡柳晓月,也常被黄瑛招呼到家里吃饭。黄瑛知道,柳晓月在白石洲的生活“很不容易”。

柳晓月几乎每时每刻都穿着清洁公司给发的工作服,因为个子瘦小,宽大工作服套在她身上根本不贴身。全靠硬挺的布料自己把自己撑起来。1999年养猪生意黄了以后,柳晓月搬到白石洲,她在超市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做起了清洁工的工作,一直到现在。虽然条件清苦,但柳晓月在白石洲20年来的生活也算平淡安稳。

但变故旋即发生。去年中秋第二天,柳晓月的女婿、也是两个外孙女的爸爸,突然离世。医生告诉她,女婿是过劳死,家里的顶粱柱,就这样倒下了,

现在,柳晓月一家六口人就挤住一个放着两张双层床的铁皮房单间里。黄瑛有时也给柳晓月“支招”,在深圳呆得这么辛苦,还不如回老家去,用20年攒下的积蓄,开个小店。

来到白石洲的人,或多或少都对改变自己的生活怀抱着某种希冀,但现实有时很残酷,离开可能只是意味着,跳进了生活的另一个陷阱。在白石洲,很少有人会在谈论自己的生活时,用上“梦想”这样的字眼。

离开

即便是拆迁在即,也还有人想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在白石洲短暂寄居。

郑红还没签约,所以她的房子还没有清租。最近,刚刚搬空的一个单间迎来了新租户。郑红向房客说明,现在住进来,随时可能要搬走,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会是什么时候。租户不大介意,只是拉着郑红的手,笑着说,“阿姨,那不要太快签(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白石洲的招租告示栏前。这段时间总有人驻足停留。

在华侨城附近从事通信技术工作的白领小张,在等待搬进自己买的房子这段时间,还想继续住在白石洲。他在2010年来到了深圳,在公司宿舍住了3年之后,搬到了白石洲,直到今年8、9月份白石洲大規模清租时,他才从住了6年多的地方搬走。因为买下的房子还在装修,小张只能继续租房子。他在距离白石洲10多公里的西乡租下了两房一厅,“但因为实在住不惯,所以还是想回白石洲找。”

白石洲作为漂流者的暂时据点,它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在最后一刻仍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离开是必然的,剩下的问题只是下一站去哪里。

老川和搭档计划春节前收摊回老家。以后就不再来了。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一个非呆在白石洲或深圳不可的理由,他们从来没把这里当成家,即便在这里开火锅店已经20年有余。拆迁的消息反而像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了。“再说了,深圳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我们这些早就超龄了,容不下我们了,还留在这里干嘛。”

柳晓月也要回老家,趁着两个外孙女还没开始上学,等白石洲全部清租了,她就把两个孙女带回老家上学。“在深圳供两个小孩上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办法,只能回去。”

现在,柳晓月拼命抓紧最后在白石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希望能为外孙女多赚点学费。她白天扫地,晚上下班了就去打点零工,一个月能多挣千把块钱。

黄瑛买下的房子在关外,但她一直没把在深圳安家当成人生目标。“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上学,我早就想回老家了,捣鼓—下家里的田地,也比在这里好。”

“在深圳,你在大街上跟别人说没钱了,想借个手机来打个电话,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我们老家,这就是个很简单的事,所以说这里的生活没意思。”

她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白石洲拆迁重建之后,住宅楼的售价会到8万元/平米,她和朋友都认为,这还只是预先披露的内部选购价,以后真建起来,估计得要10万块一平米。

“我就知道,一旦离开了白石洲,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到这里来了。”

还没搬走的人仍在维持着原来的生活秩序。早晚的广场舞照样跳,路边的商店还在每天叫嚣拆迁跳楼价清货,餐馆的烟囱还在轰隆隆地冒着白烟。

柳晓月每天也还是在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扫地工作。她经常要花许多时间把白石洲城市更新办公室门前的空地清理干净,办公室门前总会有许多烟蒂。因为烟蒂时常会卡在砖块之间的缝隙,除了用扫帚清扫,柳晓月还得用手一一将它们抠起。

到了傍晚,清洁工们刚刚下班,城市更新办公室门口,又有工作人员点起了烟。

烟头在秋风里忽明忽灭。到彻底清租那天,这些被丢弃的烟蒂,也许会一直躺在办公室门前砖塊的缝隙间,直到拆除爆破的尘埃,把它们连同白石洲的记忆,全部埋到地底。

猜你喜欢
深圳生活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回到深圳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