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燕 邬浩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农林高校研究生及培养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出当前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基于农林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目标,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适应农林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65-0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农林高校是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受农林学科及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影响,培养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近年来,随着农林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形式趋向多元化,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社会就业等压力增大,其思想或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压力和挑战。本文结合农林高校研究生及培养工作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努力探索出适合农林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保证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技术人才。
一、农林高校研究生及培养工作的特点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
研究生群体受年龄、教育程度、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具有个体特征的多样性、人员分布的散在性、思想方式的批判性、求知方式的自主性等特点[1]。而农林高校研究生,除具有研究生群体一般特征即年龄较大,思想趋于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思想活跃敏锐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和能力都比较强等特点,同时又具有个性特征。
1.思想的多元化明显。农林高校以农科专业为主,受科研周期较长、工作条件艰苦等因素影响,愿意主动报考农科专业考生较少,因此农林高校存在着生源不足、跨专业调剂比例较高等问题。受学科专业背景和生源类别的影响,大家对专业认识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较为突出,导致农林高校研究生个体思想观念多元化特征较为明显,强化农科专业基础知识教育问题且较为突出。
2.对农科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农科专业大多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特點,且学术科研周期长、条件艰苦及社会回报率相对较低,受社会传统观念、浮躁功利风气及工作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部分研究生对农科专业存有偏见,爱农意识不强,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无法专心致志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同时吃苦耐劳精神、奉献意识也不够,不愿意在基层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并未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学农不爱农现象普遍存在。
3.生活及学业压力较重。农林高校研究生农村生源比例较高,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由于平时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社会层面对农林高校存有偏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导致研究生学业、家庭和社会压力较大,生活上有后顾之忧,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他们希望学校及导师给予更多关心、关注和关爱,希望学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渴望得到更多心理方面引导。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研究生主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训练,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农林高校主要以涉农学科为主,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相对较为薄弱;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及学术能力培养,对人文精神及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相对缺失。同时,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中缺乏主动性,自我规划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精神,与枯燥的学习、科研压力相比,他们更愿意去从事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学术研究的功利性较强,学习氛围不浓。
(二)培养工作的个性特征
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培养目标设定、课程教学、导师指导、质量评价等诸多环节。农林高校以农科专业为主,传统的农科专业主要以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养殖及农业工程技术为主,时间性、实践操作性较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加强,农科专业逐步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又不断拓宽新的农科专业领域,因此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其培养工作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培养目标:紧密契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农林高校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崇高的社会使命,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其所培养的研究生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及适应能力,愿意服务“三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
2.课程教学:系统性、前沿性及实践性较强。课程教学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农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从事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开展农业实践工作所需的知识,因此农科专业课程设置要坚持前沿性、实践性、系统性原则,旨在拓宽农科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提高科研素养及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形式不仅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要有实验、研讨、实践及基层调研等多种形式。相比而言,农林高校研究生课程学习任务及科研压力相对较重,对其从事专门领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3.导师指导:导师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受学科专业特点影响,农林高校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要经常性地与导师一起开展各类学术探讨及科学研究活动,平时接触时间相对较多,互相交流相对频繁。研究生导师个人及指导方式对研究生思想引领、学术研究精神及价值取向影响更为明显,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因此,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导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引领、学术规范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等方面的育人主导作用。
4.质量评价: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延伸,它更加注重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急需一批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于农业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及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研究生从事“三农”工作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地投身于“三农”工作实践中,才能在社会服务中更好地体现农林高校研究生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二、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培养工作特点的要求,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培养实践中,要培养研究生树立献身农业精神,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学农爱农和艰苦奋斗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农林高校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学校整体而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够重视,同质化趋向及与培养工作脱节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在校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形式的多样化,管理机制的新变化,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各高校均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但更多是照搬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同时未充分考虑农科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学习空间的分散性、科研任务压力大及社会服务功能突出等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引导研究生树立爱农意识、吃苦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研究生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大多未充分彰显农科专业特色,未充分结合学科及学术研究特点,形成农林高校研究生特色品牌活动;三是对研究生学业压力及就业困惑关注甚少,人文关怀不够。
(二)学术研究及创新氛围不浓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开展学术研究,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重心应放在努力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品质与能力方面,积极营造研究生学术文化氛围。当前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響,重点还是放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更多倾向思想教育方面的引导、生活方面的关心,在学术文化精神及创新思维启迪等方面引导不够。
(三)导师德育主体责任不明确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农林高校部分导师因科研项目多、学术研究压力大,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德育工作的现象,部分导师片面追求科研业绩,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的学术行为不监管,导师育人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同时,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背景下,要求加大导师对研究生资助力度,但有部分导师主动落实责任意识不强,对研究生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不够,势必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协调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和育智。现实中,存在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在研究生招生选拔、评奖评优及导师指导等环节更多侧重于研究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考察,往往忽视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的考核、教育和引领。因此,农林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贯通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研究生对农科专业的认同感及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人文素质能力培养相对缺失
人文素质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目前农林高校研究生主要接受农业领域专业知识教育,从事农业领域科学研究活动,其学习的内容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接受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容易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均衡,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项活动主题渗透更多的是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人文精神塑造与人文知识拓展方面活动开展较少,缺少人文精神氛围。
(六)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加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现实中,部分农林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机制不健全,未充分发挥研究生管理干部、辅导员队伍及学校不同部门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全员育人理念有待加强。同时,当前单一的导师指导,由于受单一学科的限制,难以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面的人才,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多学校导师队伍培育意识不强,培育机制不健全;在导师负责制基础上,按团队培养制度即“学科带头人+导师团队”的育人模式很难实现。
三、创新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拥有健全人格、爱农精神,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愿意投身于现代农业建设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因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不断创新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因群施教,把握农林高校研究生个性
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一般研究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工作开展不能搞“一刀切”模式;要准确把握农科研究生群体思想特征,熟悉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及学习生活压力等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要有针对性,注重一般性和个性相结合,符合农林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满足他们成长成才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同时,要本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增强研究生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研究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坚持学术规范引领,积极营造创新学术文化氛围
研究生承担科学研究、学术论文撰写等学术研究任务,学术道德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包含学术精神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责任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学术创新教育、职业操守等[3]。因此,要注重强化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行为规范引领,维护学术尊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力戒浮躁是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素。农林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重任,要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学术性、思想性及趣味性,重点加强学术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使农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学术文化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如江西农业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惟义学术论坛”,丰富了研究生学术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三)坚持导师首要职责,充分发挥导师育人的主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的三个重要任务:一是教会学生做人,二是教会学生知识,三是教会学生学习[4]。基于农林高校培养工作特点,可按科研团队分班,实行导师组方式管理,充分发挥团队优势,进一步强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校应重视导师的学术引导与道德引导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要以研究生导师为本,充分发挥导师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中的自主性;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考核力度,建立导师动态遴选机制;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导师育人的主导作用。
(四)坚持专业思想教育,强化农林高校研究生爱农意识
专业思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教育途径来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提高对专业的认同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以及强化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思想倾向。对于农林高校而言,要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要准确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立志到艰苦行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培养农林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围绕农林高校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发挥学科培养和导师指导优势,在学术平台上开展涉农学术研究、爱农意识、农业文化熏陶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及职业观。此外,农林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组织研究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五)坚持人文素质培养,提升农林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是研究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素质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文化修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农林高校更要注重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以农为特色,營造高雅、求真、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爱校、爱农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学术沙龙活动,举办人文素质讲座,邀请学者与研究生进行思想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六)坚持以研究生为本,创新思政工作内容与方法
自我教育与规范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5]。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层面上做好规范引领的同时要更加突出研究生自我教育作用。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选择上,要更加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强网络载体、课程思政、党支部及研究生活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道德价值观、专业认同教育、人文素养提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同时,要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强化研究生导师主体地位,建立导师、培养学院、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形成导师、辅导员、学生管理干部合力育人机制。
综上所述,农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必须把握农科专业培养工作的特点,必须契合农林高校研究生成长规律和群体特点,坚持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农林高校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更好地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论析[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2018,(7).
[2]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6-12-09.
[3]赵立莹,刘晓君.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 路径、问责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
[4]杨德广.研究生教学改革应立足于育人和育能[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18,(8).
[5]杨晓慧.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统筹协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