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朱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一点冰冷的东西”便是福橘,按照长妈妈的说法,正月初一吃点福橘,“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扬州地区也有类似的习俗,过年吃橘子,讨个“走橘”的口彩——“走橘”即走运,具体怎么写我也不清楚——人们巧用这种谐音,祈求来年的福祉好运。
拜年时在一户人家看到一棵橘树,落尽叶片的枝头上稀疏地缀着些橘子。这些橘子真可谓饱经风霜雨雪,黯淡的橘皮上爬满了褶子,仿佛风烛残年的老者,静享迟暮岁月。道道褶皱是那樣坦然,那样不加掩饰,或明或暗,若隐若现,乍一看有点衰颓,细看却是“沃土出嘉橘,天然去雕饰”,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不像市场上“浓妆艳抹”的橘子,褶皱是没有,但光鲜锃亮得令人心惊。当然,其咎不在橘子,而在于人。
不由想起电影《屈原》里的一幕:屈原府第的橘园里,左近处重点突出一棵橘树,纷缊宜修,姱而不丑;远处左为池水,右为屋宇,屈原立于走廊上,听婵娟抚筝吟唱“嗟尔幼志”;婵娟坐在较近靠右处。整个画面布局精巧,含意深刻,具有一种空间上的深远感和人与橘的和谐美。
随手写几遍“橘”字,忽然发现“橘”字的构造很有意思:木者,树也,皇天后土,嘉美橘树;矛者,刺也,浑身有刺,抗拒横逆;冏者,光也,其味也光,其德也光。翻开《古代汉语字典》,其上表明“橘”是形声字,“木为形,矞为声”,矞是象征祥瑞的彩云,表声的同时也能表现出一定的含义,橘在春节中被视为吉祥水果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周礼·考工记》序目记载:“橘逾淮而北为枳。”《晏子春秋·杂下》里也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借橘的这一特性说理,机智地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两百年后,橘的高贵品质又令另一位爱国者屈原置以为像,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咏物诗——《橘颂》。壹志独立,秉德无私,这难道不是一种至炯的品格之光吗?
至此,不由放下手中的笔,剥一只抟兮圆果。细细品味,但觉唇齿间飘满了橘的香气,若即若离,经久弥香。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