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金子鑫(安徽省杂技团)
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于2019年7月28日在广西南宁文化艺术中心圆满落下帷幕。安徽省杂技团参加此次展演的节目《徽风皖韵·顶板凳》,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极具创新的高难度动作,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崭新的表演风格展现在观众面前,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获得了观众的喜爱。笔者现谈谈该节目在创排过程中个人的些许感悟。
《顶板凳》是我国较为传统的一个杂技节目,它的表演形式就是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板凳拿来作为道具,并把多条凳子叠加起来形成造型,演员用头把凳子顶起来,通过增加凳子的条数,增加重量,增大节目难度,以向观众展示表演者的平衡度和力量。这种传统的表演方式较为单一,难与观众的现代审美产生共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要求,对艺术审美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像过去那种一味追求难度、挑战人体极限的表演,既脱离了艺术欣赏性的基本属性,也已不是当今杂技舞台上主要表现形式了。当下,更多的是在提高技巧难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和故事性,充分考虑观众的融入和对美的感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
安徽省杂技团在排练《徽风皖韵·顶板凳》初期,积极组织教师、演员、专家和业务骨干对节目进行创新论证,对动作设计反复进行推敲,通过几轮专题研究,最后决定改变过去那种演员一次次把板凳顶起,一次次重复前面表演的陈旧模式,消除观众视觉上的疲劳感。经大家开拓思路不断尝试,并在中国杂协副主席李西宁的提议和指导下,综合演员的能力特点,提出了一组新颖的动作设计方案。
在新方案中,构想了演员顶着凳子一步一步爬到两个助演的肩上站立起来。该动作的难度在于演员顶着一组凳子需要把罩,又要一步步爬上肩去,这需演员脚底下不能有一点的挪动,全凭身体和头部有限的找范。这个方案的提出确实对演员是一个挑战,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地努力,以及演员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动作终于获得成功,并在多次演出中受到观众的好评。
《徽风皖韵·顶板凳》剧照
观念和思路的改变使该节目在呈现样式上有了新意。通过技巧动作的创新变化,不但提高了节目的动作难度,而且还丰富了它的表现形式,从单一的表演变为多方位立体式的呈现,在给节目注入新元素的同时,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该节目的造型非常健美。演员最后顶起27条凳子,一个叠加起来高3米、长3米多、重达150斤,形似大雁展翅的庞大造型,顶在演员的头上,站在高台之上,旋转一周,画面极其震撼,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个动作成功的启迪下,我们又先后练出“走大球”“过板凳龙”“下叉打滚”等动作,为《徽风皖韵·顶板凳》增加了新的表演内容,并在安徽省杂技团《美丽·梦》《中国风》两场杂技剧中进行了展示。改革创新突破了人们习惯思维模式的局限,赋予了传统节目一种新的思路。传统节目既要保持传统的神韵,又要不断地注入现代艺术新的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勇攀高峰,才能使传统节目走出困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徽风皖韵·顶板凳》创作初期,中杂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艺术总监陈坚团长多次带领创作班子研究讨论、查阅资料,为作品探求理论依据,为节目动作寻找契合点,为舞台的完美呈现设计方案。安徽有着显著的多元文化特点,在创作过程中紧扣徽文化主题,注重内容与形式自然和谐地融合,富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在考虑如何把该节目表演得更有立体感,更能突出徽文化特色,同时更具有故事性,安徽省杂技团最后确定用古建筑里的花戏楼来讲述故事,以“台中台”的表现形式作为表演平台,用“戏中戏”来塑造人物,让助演也身具角色,使故事更有情节,表演更加丰富。
在舞美、音乐方面。LED大屏以安徽著名景区宏村水系映衬下的徽派建筑为背景,在戏剧锣鼓打击声中大幕慢慢打开,灯光渐渐亮起,节目由此开始。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戏楼里一群看客在跑堂的招呼下喝茶嬉笑,时而还会有抢座位的场景;音乐里不时听到琴师对音的声音,把过去老戏园里嘈杂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写实手法烘托了气氛,把观众带入戏中。随着音乐的变化,看客们把目光全集中到戏台之上,这时一个英俊武生从台下走上戏台开始了顶板凳表演……。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地域文化的滋养和对创作细节的把控。以杂技本体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现代创作理念,融入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使《徽风皖韵·顶板凳》节目在满足21世纪现代人审美需求上,在技巧动作创新提高上,在更准确注入徽文化内涵上,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