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理论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019-11-10 13:02梅雄杰李志峰吴兰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指标体系

梅雄杰 李志峰 吴兰平

〔摘要〕 科学构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不仅关乎新工科教師发展的实践路径,更能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嵌入理论视域来看,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受到教师个体认知、学生工程技术素质、院校工程技术教育目标与社会工程技术需求四个维度的影响。这四维度的相互关系既是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解释模型的形成基础,也是构成其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文章在对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嵌入要素分析基础上,建构了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四重嵌入;解释模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5-0063-07

据统计,2015年我国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1180508人,同年招生1324652人,在校生5247875人,加上专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工程专业人才总量世界第一[1](31)。而2012年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列第48位,在2013年参评的60个国家中列第40[2](5)。两组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工程专业虽然学生数量大,但是工程教育质量离合格工程师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这不得不引起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工程教育供给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矛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分别开拓了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新路径,新工科建设成为了高等工程教育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工科不仅需要新教师,更需要接受新工科思维、理论与方法的大批优秀工科教师。而如何科学评价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也就自然成为了新工科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在对现有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机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嵌入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嵌入结构,依据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四维解释模型,构建了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推动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通过建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有效地探索工科教师走向卓越工程型教师的实践路径,同时也能够引领工程教育范式的综合改革,并在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满足。

一、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

有效性不足的表征

在新工科建设的培养一批工程技术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过程中,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指导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的走向,其实践经验反过来完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才能臻于完善。然而与目前国际产业变革浪潮提出的挑战、新工科建设的现实要求相比,现行的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现迫切需要革新。因为工程技术能力定位一致的评价体系,显然不利于贯彻落实新工科建设分类指导的要求和造就良好的工程教育生态;学科导向和论文导向的科研考评机制,更是极大地打击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和课程教学积极性。这些结果致使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有浮于表面、一刀切的倾向,呈现出狭窄性、偏差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狭窄性

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系统性不强,评价体系框架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撑,指标设计不全面,这是当前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狭窄性表现特征之一。相关研究的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中,以“专业领域素养、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格品质”为二级指标,包含了工科教师以往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基础技能,但却无法反映工程创业能力、数字化能力、跨学科能力、工程伦理能力等智能化社会时代下国家出台的工程教育改革政策与措施的内容[3](10)。这一方面有新经济发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多方协同合作不紧密有关,导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不能全面反映出受该关系网络制约的影响程度。工科教师为完成规定的师资培训而接受评价,导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与工程教育新目标的“脱嵌”。这种以无法体现综合性趋势标准的评价体系有可能帮助工科教师缩短成长周期,但很难达到新工科建设的政策目标要求。

目前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多限于普适性共识的标准,在对接社会需求和学校类型特点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要求同质化,是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狭窄性表现特征之二。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工科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中如何定位?这是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综合性高校应更关注理工结合的新技术、新学科;传统工科高校则应更多考虑工科自身跨学科的新生长点;而地方高校则应该形成以满足第一线企业需求为主导的新生长点。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实施新型工程教育,其面对的师资队伍是不同的,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评价要求自然各自不同,尊重高校类型、理念、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而局限于现有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不能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社会产业需求。

(二)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偏差化

一是评价体系导向的偏差。当下与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相称的地方在于,其能力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将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工作以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审进行,认为发表学术论文就是有效的工程实践成果。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深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客观规律认识,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使教师真正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工程技术能力。而按照学科逻辑通过书本将知识传递,显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触及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的互动。工程技术能力的实践性要求为教师提供具体施展的空间,打破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发展的束缚。

二是评价指标选取的偏差。在目前针对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还未建立相對可靠的评价体系情况下,一些高校会采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的办法来作为工程技术能力考核的标准,但这些内容作为评价指标比较模糊,不能准确地表现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例如现行的工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情况只能表明工科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达到职业最低门槛,而不能有效说明工程技术能力水平,企业挂职工作时间也不能直接反映工程技术能力提高的效果如何。由于缺少相对应明确的指标内容,这种评价标准下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差异无法表达。模糊的评价标准让高校教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工程技术能力。

三是评价指标权重的偏差。指标权重的大小影响评判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的最终输出结果,继而影响工科教师对自身薄弱环节的判断。从一些对地方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的分析情况来看,创新能力作为地方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最重要的任务不符合其角色和使命。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应该是注重应用、突出实践,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提升主要应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指标权重的失真无法真实反映工科教师的实际工作特点,对工程教育管理和决策只能起到有限的参考作用。

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嵌入理论角度出发构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四维解释模型,从更充分的维度综合形成科学的评价框架,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为工程实践中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测评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二、基于嵌入理论的高校教师

工程技术能力分析

“嵌入”一词是由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波兰尼在1944年《伟大的转折》一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济从属于政治、宗教与社会关系,市场牢牢地附属于社会,即行动主体嵌入客体情境,嵌入性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4](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1985)又对这个概念进一步加以阐释,他认为经济活动是一种人际互动,信任是人际互动的基础,关系网络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就是在持续的社会关系中的情境化,因此而形成了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嵌入性理论[5](504)。在此基础上,祖京和迪马济奥(1990)认为嵌入是指经济活动在认知、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情景依存的本质[6](13)。从高校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来看,其工程技术能力发展的过程,是在高校、企业对教师的双重规训下,形成独特的工程技术自我认识、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能力与素质,继而影响学生工程技术专业伦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显而易见的是,高校教师与学生、院校、社会有着常规性和稳定性的联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需要嵌入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工程技术教育关系网络中去,并受该网络的影响和制约。基于嵌入性对关系网络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工程技术理念和能力深度嵌入教师的个体认知体系、学生工程技术素质、院校工程技术教育目标与社会工程技术需求四个维度,其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才能得到充分认同。同时,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嵌入方式也随着嵌入对象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嵌入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模型进行简要解释。

(一)认知嵌入: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内驱动力

认知嵌入是行为受到行动主体内在意识、思维习惯等认知层面的影响,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塑造作用[7](69)。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表明高校教师不仅理论水平高,同时懂得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教师个体对工程教育的自我认知是高校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个体行动的内驱动力,缺乏对工程实践理念和思维习惯的认知,教师就没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工程实践。“新工科”建设之新理念从认知嵌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高校教师的个体认知在工程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与产业发展步伐、时代发展需求、工程教育发展新理念进行深度融合,使教师的工程教育思想和行动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否则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要求与个体认知之间形成脱嵌,会造成其工程技术能力水平滞后于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在工程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个体认知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形成的工程意识与工程伦理价值观,其能力的认知嵌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工程意识对工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工程技术能力与教师工程意识的觉醒存在密切关联;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工程伦理价值观表现为兼备教师与工程师双重特点的教师对职业、高校和企业以及社会的忠诚态度。工程伦理价值观突破了对工程活动局限于技术上的进步与落后的的狭隘认识,正如李培根院士所言,工程教育活动应当“道器不离”,从而保证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的工程意识与工程伦理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影响教师对工程实践活动的选择与塑造。

(二)关系性嵌入: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关系性嵌入是指行为主体的行为嵌入其直接互动的关系网络中,信任、社会认同、互惠等都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8](80)。根据格兰诺维特对关系类型的分类,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从客观上要求两者是“强关系”。教师就像一个楔子一样嵌入到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结构中去。通过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和谐信任的融洽关系,深度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关系网络中才能够获取必需的学习资源,并以这种资源为出发点,构成学生工程人格品质、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素质。在以往的工程实践教育过程中,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的学习、“做中学”、CDIO工程教育模式、CSSO创业教育模式抑或游戏中的学习(Gamebasedlearning)等模式的重要特征都在于实现与受教育者的和谐交流和发展[9](23)。这些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关系性嵌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教师的培养任务没有改变,但是培养方式和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人才结构促使新工科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按照新的质量标准去构建核心素养。一些研究认为,新工科建设必须突破五大瓶颈之一的“唤醒师生淡漠”其本质就是继续关注新工科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深度互动,关系性嵌入是实现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10](22)。

(三)结构性嵌入: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功能实现

结构性嵌入注重社会行动者在社会网络节点的位置和社会网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结构[7](69)。高校教师在院校开展的“卓越计划”的关系网络中占据了“桥”的位置,是学生与院校目标之间信息传递的唯一路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高低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反映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而院校目标则通过教师的实践贯彻到学生培养中去。无论是从教师个体发展来看,还是从学科体系发展动态的范畴来看,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都是嵌入到特定的院校目标与制度结构之中的。院校目标实现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水平,而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也必须获得院校关系网络的资源支持。未来工程教育的新趋向将是以工科优势类、综合性以及地方性三类高校依据自身的优势探索新工科建设路径,不管各校是在行业、学科综合还是对接地方上有创造空间,在管理者对“新工科”的美好目标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工程素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都无疑是最重要的桥梁,其工程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都需要院校制定完善的行动计划、完整的实践体系,构建起可持续的培训、聘任、管理、激励等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保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院校功能的顺利实现。院校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通道是提升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推动组织保障和制度结构的完善,为教师工程技术能力不断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文化嵌入: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价值融入

有学者认为,文化嵌入表现为社会文化环境诸如价值观、传统惯例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行动个体对所处的社会文化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11](270)。同理,工程技术能力的文化嵌入表现为工程技术价值观对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影响,工程技术文化环境整体融入和适应将深刻影响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从宏观战略上看,以国家“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和“双创”浪潮彼此结合的工业创新文化环境已经深刻影响到工程教育实践,工程技术价值观的转变导致工程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工业2.0、3.0走向智能生产与服务化的工业4.0,对企业的制造水平和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提出新的挑战。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文化嵌入内容和嵌入程度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工程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嵌入内容表现为工程技术能力与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紧密结合,嵌入程度则表现为校企合作从单向合作走向深度和广度合作,学校和企业、行业的文化互动与融合的程度。基于历史实践与现实需求的综合考量,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只有紧密嵌入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创新性,才能实现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文化认同是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实现价值融入的基础。

三、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

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四维解释模型并结合对工程教育领域中工科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重点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构建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工程技术能力评价,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新”处一方面体现在评价的分类指导,评价体系尊重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类型、实际条件与培养目标,使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与之契合,遵循了“复旦共识”中分类指导与学校自主探索的实施意见。另一方面强调评价的综合性,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实现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与学生工程素质、院校工程技术目标、社会工程技术需求的深度融合。

(一)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是目标层;二级指标是准则层,三级指标是较为细化的指标层面。目标层为基于嵌入理论的四个评价维度,即个体认知维度、学生素质维度、院校目标维度和社会需求维度,分别反映认知嵌入、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文化嵌入的深度和广度。

准则层主要包括工程意识、工程伦理价值观、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领域素养、工程技术设计能力与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包括实践、创新、系统与主动引领意识四个具体指标;工程伦理价值观的三重表现为职业责任、校企责任与社会责任,这决定了工程實践活动是否合乎伦理性;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行业经验和工程实践培训;专业领域素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体系与动态适应能力;工程技术设计能力是院校实施“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最低要求,包括参与工程项目、系统设计、产品改造能力与全球化经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是适应多样化、多变性的社会需求的必然抉择,包括课程教学与实践成果的创新。

对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我们采用专家咨询权数法进行权重分配,在数据处理时,利用SPSS软件中加权平均法代表评委们的意见。本研究中5位专家就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权数评分,每一指标评分区间为0-1分,最后把每位专家对该指标的评分汇总再除以权重之和得出结果。这5位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分别来自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四个学科门类,在高校教师工程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见表1所示。

(二)工程技术能力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师个体认知方面,工程意识对工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工程技术能力与教师工程意识的觉醒存在密切关联工程活动的实践性和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说明实践、创新、系统意识是工程意识的基本要素。而从新工科的前言特征来看,主动引领是工程意识中一个新的内涵,是新工科教师未来需要承担的责任。在工程教育系统内部,新工科教师的主动塑造理念将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工程教育系统外部,通过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发展引领新产业的诞生[12](27)。工程伦理价值观是现代技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活动提出的新的思想规范,高校教师能否具备职业责任、校企责任与社会责任,是工程伦理品质顺利嵌入教师个体认知的关键所在。这三方面责任的具备,不但能够给予高校教师工程伦理教育必要性的认知,而且能够促进工程实践的有效伦理规划,使得他们能够前瞻性地思考问题,达到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效果。高校教师的工程伦理责任范围由个人职业拓展到高校和企业,最终延伸至社会自然,体现了教师工程伦理责任从无到有,从工程活动内部本身的“有限责任”逐步转向对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的“无限责任”延展的历程。[13](63)

学生工程技术素质方面,高校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基础知识宽厚、综合能力协调发展的工程人才,需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能力的运用。专业领域素养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精深、广博的知识面。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使知识呈指数级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成果转化周期缩短[14](2),高校教师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上既要具备传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不断获取前沿知识的能力,掌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满足学生现实需求,这是开展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的基础。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其次,新工科教师队伍构成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拓展人文社科知识、强化工程科学基础、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最后,良好的动态适应能力以反映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工程实践经历的磨练,按照实施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入职前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入职后的工程实践培训。为解决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增设教师的工程背景入职门槛,明确将工程实践经历纳入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需要能选择、多样化的专业培训,两者相互补充来改变这一状况[15](79)。工程实践经历越丰富,高校教师解决工程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契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路径,就要逐步培养其工程教学与研究能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体系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化、模块化的特点,这使得大学教学范式发生变化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具体体现为:任务目标从提高教的质量转变为提高学的质量,教学结构从注重教的内容数量转变为掌握特定的学习成果,教学过程从渐进式、线性的学习转变为嵌套式、知识框架的互动互通,教师的角色性质从讲解者转变为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16](12)。同时,教师要融入工程国际化的潮流,以高深的专业造诣构建起学校特色的研究领域与人才培养模式,使工程教育系统适应国际竞争力的发展[17](15)。

社会工程技术需求方面,现代的工程设计理念就是科学协.调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使工程产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面对现代工程生产活动的不同分工,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需要从工程活动的类型上,对工程技术研发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细分,按照不同院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人才。不同高校教师通过工程技术创新文化理念的嵌入,熟悉市场环境来系统考虑工程产品的实用性与需求度。综合性高校教师、工科优势高校与地方高校教师在工程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上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只有高校教师各司其职,才能把握专业理论与新工科建设的契合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上进行创新,完善教学专业组织,紧密联系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相关先进技术,多方协同育人,实现政产学研、互惠共赢、模式创新。

四、结论与展望

根据嵌入理论,本研究设计了教师工程技术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反映出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其嵌入个体认知、学生素质、院校目标及社会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网络系统由松散变得紧密,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个人行为,而是牵动整个工程教育走向的组织系统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把工程技术能力的内涵从单纯的主观判断扩展到心理——行为联动的领域,把“看不见的、难以量化的工程技术能力”转化为了“看的见的、可测度的工程技术行动”,解决了已有研究中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重科研、轻工程”的问题。同时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是新工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指标体系的设置还未经过实践检验,因而有待于学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予以验证。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发展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内涵不同,随之工程技术能力的结构要素、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也会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在智能制造時代,青年教师工程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并非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具有时代性和边界性,只有顺应这种变化,才能保证青年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适应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使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符合新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 王小华.以创新业教育为引领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Z].成都: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2016-10-20.

[3] 张炜.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概念、框架与实现路径[Z].南京:第二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2017

11-03.

[4]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 Granovet,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1(3):481-510.

[6] Zukin,S.&DiMaggio,P.Structuresofcapital:theSocialOrganizationoftheEconom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7]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 孟韬.嵌入视角下的大学网络治理机制解析[J].教育研究,2011,32(4):80-84.

[9] 涂善东.工程教育的未来:寓工于乐,寓教于乐——2009年全面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0-24.

[10] 陸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11] Cooke,P.&Schienstock,G.Structuralcompetitivenessandlearningregions[J].EnterpriseandInnovationManagementStudies.2000,1(3):265-280.

[12]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13] 朱海林.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与责任伦理——工程伦理的三个基本维度[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6):61-64.

[14]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5] 胡欣,石菲,王孙禺.我国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8):74-80.

[16] Barr,R.B.&Tagg,J.Fromteachingtolearning:anewparadigmforundergraduateeducation[J].Change:TheMagazineofHigherLearning.1995,27(6),12-26.

[17] 查建中,陆一平.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0,(2):11-15.

(责任编辑:夏 雪)

EvaluationIndexSystemofCollege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

FromthePerspectiveofEmbeddednessTheory

MEIXiong-jie1,LIZhi-feng2,WULan-ping2

(1.ArmyCommandCollege,Nanjing210045,China;

2.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the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ofcollege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scientificallyisnotonlyrelatedtothepracticalpathofthedevelopmentofemergingengineeringteachers,butalsocaneffectivelyimprovethequalityofengineeringeducationpersonneltraining.Fromtheperspectiveofembeddednesstheory,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isinfluencedbyfourdimensionsoftheteacherindividualcognition,studentsengineeringquality,universitieseducationgoalofengineeringandsocialdemandofengineering.Thecorrelationofthefourdimensionsisbothfoundationofinterpretationmodelof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andthebasicindexoftheevaluationof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Basedonthetheanalysisoftheembeddedelementsof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weconstructthetargetlayer,criterionlayerandindexlayerof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ofcollegeteachersengineeringexpertise.

Keywords:collegeteacher;engineeringexpertise;fourfoldembedding;interpretationmodel;indexsystem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