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019-11-09 13:40刘玉春赵绪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玉春 赵绪莹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条件:它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坚实理论基础;以当代中国国情为现实依据;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高瞻远瞩的国际视角和极目未来的国际视界为国际视野;以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为主观条件。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历史条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028-04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取得全面性突破发展的40年。中国不仅实现了连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还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外交以及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中国这艘巨轮驶入了一个全面升级的新航道,坚实而有力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发,而能保持这艘巨轮实现40年正确而高速航行必然离不开它的掌舵人——中国共产党正确和科学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指导。

改革开放40年是党治国理政思想发展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面对在曲折中发展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持续推进的世界文化多样化趋势、快速发展的世界信息化趋势以及不断孕育新突破的科技创新趋势,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依据时代和国情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独具特色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划时代的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市场经济夯实了理论基石;在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发展矛盾层出不穷、国际资本风起云变的时代产生了江泽民“三个代表”这样旗帜鲜明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理念,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改革开放40年党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坚实理论基础

关于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早期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国家的政治职能上,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阶级和社會问题,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国家不仅具有政治职能,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并且两种职能相互依托。至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将国家的学说由国家统治问题逐步延伸到国家管理层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以及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系统论述的未来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等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决拥护者、探究者和发展者。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伟大历史积淀,它是党探索治国理政实践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探索力量来源。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探索治国理政的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国家治理理念。改革开放40年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环境、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塑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此后开始了各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各项基本制度得以恢复和重建,比如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重新设立了中央纪检委,党内基本制度的正常化也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治国理政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比如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在国家性质和国家结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灵活运用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更多、更广的领域层面管理国家事务的认识,实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模式单纯追求GDP总量给中国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更加科学的国家治理模式。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中国现阶段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习近平充分论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内涵。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他进一步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这些均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改革开放40年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已经厘清了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而且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宏大工程,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进,并且是各领域的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3]国家治理范畴不断扩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朝向“中国善治”的实践举动,体现了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和重要来源而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不断推进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二、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改革开放40年党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976年“文革”结束后的中国何去何从?是继续延续“左”的错误,还是全盘否定过去,还是走一条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革”这场政治运动严重损害了党和社会主义,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国家政治混乱,经济缓慢发展和停滞,人们思想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状态,中国面临严酷的国内环境。为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性地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智慧、胆略和勇气,在1981年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从而才能确定当时的中国接下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如何开展治国理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创新、努力改革,积极开放,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也为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了基本框架。

从1922年至2002年,中国国内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等多样化发展,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在这样的现实国情下,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怎样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问题,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现实、突出而紧迫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同时,成功应对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成功应对了2003年非典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了抗击四川汶川地震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斷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和多变。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特别是司法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居民养老金和农村低保标准增幅远超GDP增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同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国家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的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是分不开的。

三、国际视野:改革开放40年党治国理政思想考量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40年党治国理政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思想理论,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站在高瞻远瞩的国际视角和放眼全球的国际视界下来开展中国治国理政的实践的。

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一直是我们党探索治国理政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就是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果断做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有了中国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从而促进了当代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国际视域日渐增强,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在全球战略层面与中国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7],在国际上继续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这些认识和思想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宽广的国际视角的充分展现,它开辟了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所有这些都深刻表明了改革开放40年党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不断在关注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具有深邃的国际视界和国际视野。

四、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改革开放40年党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当今世上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锐意改革的精力、执政为民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富裕的小康社会,更是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些治国理政思想都与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分不开。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40年来开展的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总结得出的全部理论创新,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并不断敢于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发展矛盾和问题,继续通过调整发展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探索,才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化,它是推动形成改革开放40年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内在动力。

五、結语

治国理政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在科学分析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充分把握政党政治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处理有效执政资源,全面提高政党执政能力,在治党治国治理社会治军等方面开展的执政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国家获得长治久安、得以有效运行和社会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内部需求矛盾,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必须要具有清晰、准确的发展思路和捕捉时代大局的眼光,不断探索把中国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迈向新阶段,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8.

〔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01).

〔3〕王永兴,宋玉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演化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视角[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1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60.

〔5〕王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01).

〔6〕刘海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7,(04).

〔7〕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主题主线、价值视野和历史地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22-25.

〔8〕华正学.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科学体系的展开逻辑[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0):5-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PC's Thoughts on Governance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U Yu-chun1, ZHAO Xu-ying2

(1. Depart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Hulun Buir University, Hailar 02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CPC's though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s 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To contemporary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s the basis of reality; Taking the theme of The Times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far-sight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far-sighted international vision as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Tak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as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Keyword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overnance Thoughts; Historical Conditions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