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蕾
摘 要: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由契丹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辽瓷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金毓黻先生最先发表了关于“辽瓷”的文章,李文信先生最先给“辽瓷”下了定义。诸多的出土器物为辽瓷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也能在总结这些器物的演变过程之中,反映出了契丹人生活的变化。
关键词:辽瓷;契丹人;生活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007-04
一、辽瓷的历史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由契丹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而列入中国正史的王朝,先后与唐、五代、北宋、西夏 并立[1]。在此期间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契丹原为族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元年(916年)在龙化州自称皇帝,建元日神册,国号契丹,所以契丹也是国名。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大同元年(947年)建国号为辽,改元大同。因而辽与契丹一样,即是国名,也是朝代名[2]。
提到辽瓷就不得不说两位最早研究辽瓷的人。辽瓷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位为金毓黻先生。金毓黻先生是最先发表介绍辽瓷文章的。金先生是近代著名史学家,据金先生《静晤室日记》中记载,他发现辽瓷是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二十二日。地点是沈阳大东边门外穹隆顶砖室墓,墓中发现青釉黑花瓶。花瓶属于辽的证据是,“辽开泰七年岁次戊午承奉郎守贵德州观察使判官大理司直赐绯鱼袋孙允中”[3]被刻在墓中的石棺上。遼宁省铁岭市是墓中所刻的“贵德州”,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年号就是开泰,那么1018年则是开泰七年,由此可证青釉黑花瓶(图1)的年代属辽代中期。
另一位为李文信先生。李文信先生先后发掘了辽代的墓葬、城市、窑口等。《辽瓷简述》是李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辽瓷的定义就是最先由李先生给出的,“所谓的辽陶瓷,是不包括素陶器的,是指辽境内的瓷土烧造的、辽境人民使用的输人陶瓷器来说的,在地理的范围上,主要以东北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河北两省北部出土物为多。在时间的概念上,是以契丹建国开始到灭亡为止的,而中原传入的瓷器也是契丹人民的日常用具,包括硬质日用瓷器和单色或三色釉陶器,本土烧造的瓷器则应视为辽瓷正品。”[4]由此可知,辽瓷的含义既复杂又特殊。它固然包含上面的标准,但是只有这个标准是不够的,因为辽瓷的含义不仅包括辽瓷的胎釉本身,而且包括民族含义、朝代含义和历史含义,所以辽瓷是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综合体,含义是多方面的。在今后的研究中也一定能够完善辽瓷的定义。本文则主要从辽代的几种相对较典型的瓷器来看契丹人的生活。
二、辽墓壁画上反映的辽瓷
辽穆壁画和画像石上绘有各式各样的辽瓷,如鸡冠壶、鸡腿坛、盘口长颈瓶、睡壶、海掌长盘、盏托、碗等。这些史料对于辽瓷的用途和特征,给予了形象的展示、进一步加深了对契丹人游牧生活的了解。
1.鸡冠壶
辽瓷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器形、就是鸡冠壶。辽宁省鞍山市白家堡子辽代画像石基道左侧石壁上,刻有一妇人头头戴幞头,腰系宽体下曳的长裙,一手持骨朵,一手执鸡冠(图2)。此壶下圆,体细而高、管状口,半环形把手。妇人手握鸡冠壶颈部,形象生动逼真,是难得的一件记录鸡冠壶使用场面的画像石。根据鸡冠壶的形式,知其属辽代的晚期。
2.鸡腿坛
鸡腿坛,有的称为牛腿坛,茶绿釉,缸胎,上丰下瘦,高体。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宴饮图中漆桌前绘有鸡腿坛,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茶末釉鸡腿坛[5]。鸡腿坛的用途当为盛乳、榨乳器(图3)。北方游牧民族将马牛羊乳放入瓷质或木质的鸡腿坛或器瓶中,不断搅拌,使脂肪、酥酪、乳酸分离,各应其用。
3.长颈瓶
克什克勝旗热水二八地1号石棺所绘契丹人夏季生活住地全景(图4),三辆毡车之侧有两个契丹人,髡发,身着短衣,脚穿黑毡靴,背水,器为盘口长颈瓶,器很高大,一犬前行[6]。显然,盘口长颈瓶是运水、储水器。
敖汉旗康家营子辽墓壁画(图5)。西壁绘三个契丹人,前放三个长颈罐、三足铁锅,锅内煮肉食,小桌上放置杯盘等物。
由此可以从壁画上证实,鸡冠壶、鸡腿坛、盘口长颈瓶是储乳、运乳、运水器。契丹人多于草原上席地而坐进食,而汉族则是室内就高卓座椅而食。
三、辽代墓葬出土的辽瓷反映的契丹人生活
由表一可知,在这些贵族墓葬中,鸡冠壶、鸡腿坛、长颈瓶的出土是相对较多的,这不仅体现了契丹人对这三种器物的普遍喜爱,也映射出这些器物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与契丹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表二看出关于鸡冠壶的演变。在会同五年耶律羽之墓中就已经出现了半环形提梁皮囊壶,应该是鸡冠壶的祖形。到了穆宗应历九年辽驸马赠卫国墓出现了单孔鼻鸡冠壶,表明鸡冠壶已经开始定形。它晚于会同五年的半环提梁皮囊壶17年,说明鸡冠壶从初始到定型仅用17年时间[7]。关于鸡腿坛。从圣宗时期到道宗时期,鸡腿坛的器形,似乎有从细到粗的变化,这应该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有关,变粗以后的鸡腿坛能储存更多的奶制品等,在搅拌操作时也更加方便。长颈瓶。辽太宗会同五年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盘口长颈瓶应是杯口长颈瓶的最初形制。17年后穆宗应历九年辽驸马赠卫国墓盘口长颈瓶出现。到辽晚期道宗清宁三年出现凤首长颈瓶,这之间经历了上百年的变化,说明凤首瓶不仅秉承了多年的长颈瓶的演变,也是契丹人智慧的结晶,为辽瓷中精品实至名归。
从表一可知,鸡冠壶在早期墓葬里几乎都有出土,这说明鸡冠壶是辽瓷器型典型的器物之一。鸡冠壶的几种变化形态,是根据契丹民族特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表二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鸡冠壶看鸡冠壶的设计源自皮囊制品是可信的。由鸡冠壶的外形并结合契丹人的生活习惯可以推断,单孔式与双孔式鸡冠壶都是为在马背上等携带方便而设计的。在辽代后期,鸡冠壶普遍加有圈足与管状壶嘴,做工也越来越精细和复杂,器形也由扁体渐变为圆体,提梁上大多加上了一些能增加摩擦力、便于提起的纹饰。而早期的鸡冠壶则工艺简单,体积小、少有装饰、流口细小、器形又矮又扁、上有穿孔具有便于固定、捆扎、携带等优点,游牧特点被表现得尤为突出[8]。这样的器型更加适用于定居生活。单孔壶到双孔壶是形式上的进化,其形状趋于长方型,更加结实耐用[9]。而提梁式鸡冠壶的出现表明契丹人生活已经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在辽后期墓葬出土的南方窑口的盘、碗等增多,说明辽后期契丹人的生活是逐渐多元化的,这也说明与汉民族的交流往来也更加频繁。
可以从鸡冠壶器型的变化和墓葬的出土文物情况得出论断,一些外来的先进文化已经被契丹族接受,鸡冠壶随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着,也随契丹族的兴旺而发展着。辽代早期,在数量上,拥有典型的契丹风格的器物不在少数,器型也很丰富,在整个辽代陶瓷器中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辽代晚期,三彩盘等契丹风格的新器物出现了,穿带扁壶、长颈壶等器形慢慢被取代并趋于消失,也出现了更加适合定居生活的碗、盘、注壶等饮茶器和食器[10]。由此反映出饮食结构和生活习俗在契丹人中是慢慢变化的,这些器型的变化也反映出契丹民族从早期的游牧经济慢慢过渡到半游牧的经济结构。这其中农业的开发对契丹社会生活的变化起了很大作用。《辽史》记载“其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11]由此得出辽有基础较好的自然条件,辽国的统治者又能顺应历史的大潮,契丹境内的城市开始兴建,国富民丰,这在以前辽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以城市的兴建以及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定居型的半农半牧经济在契丹社会中逐渐形成。
器物的输入必然带来文化的输入,大多出于实用的目的,才会被大量输入,一旦输入一定数量的被加过工的器物,也必然带来了附着于器物之上的加工地区的文化[12]。表一中对辽代中晚期墓葬出土的陶器的综合分析可知,在墓葬出土的南方窑口的盘、碗等增多,墓葬中既有契丹民族的文化因素,也有汉族文化因素,这体现出了民族文化间相互影响、相互滲透的趋势。但两种文化在整个墓葬文化因素中所占比重是不同,顯然还是以契丹民族文化居多,那也说明汉文化也在循序渐进地影响着辽这一地区[13]。也由此可知辽后期契丹人的生活是逐渐多元化的明与汉民族的交流往来也更加频繁。契丹与中原政权之间的看上去好似纯礼节性的活动往来,互赠礼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辽代的发展,也使契丹人民的生活方式渐渐发生了变化。
辽代的陶瓷对金、元时期的北方陶瓷在器形、胎轴、装饰技法、纹饰题材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金、元时期辽代典型的契丹风格器物大部分器形都己经消失,但也有一些继续烧制和使用[14],说明契丹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也留存了下来。
四、结束语
辽代陶瓷中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都是具有契丹个性与特征的代表器形,所以这些器形的演变,都是与契丹人从乳食到粒食、从游牧经济到农业经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化密切联系的。这些变化,并不会随着辽代末帝天祥帝在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为金人完颜娄室所获[15],辽亡,辽瓷并没有与辽的灭亡而突然中止。
综上所述,辽瓷不仅丰富了我国北方的陶瓷,同时也深刻影响了金、元的陶瓷业,在我国辽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这些陶器上也反映出契丹人的生活、思想,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
参考文献:
〔1〕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3.
〔2〕李春林;孙国军.契丹辽文化论集[J].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4.
〔3〕佟柱臣.金毓黻著《静晤室日记》书后[J].历史研究,1998,(06).
〔4〕〔5〕李文信.辽瓷简介[J].文物参考资料,1958,(02).
〔6〕鸟居君子.土俗学上よリ观たろ蒙古[M].六文馆,1931.
〔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阴县文物管理所.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J].北方文物,1995,(02).
〔8〕刘素侠.从“鸡冠壶”形制的演变看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7,(02).
〔9〕李楠.辽代陶瓷器皿鸡冠壶特征分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8).
〔10〕〔14〕武天佑.内蒙古地区辽代陶瓷的初步研究[D].硕士论文,2016.
〔11〕〔15〕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2〕郭康松.中原文化北渐于辽浅析[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7,(02).
〔13〕张敏.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J].赤峰学院学报,2012,(0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Life of Khitan People from "Liao Porcelain"
HUANG Xiao-le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Liao(907-1125 A.D.) was a feudal dynasty established by the Khitan people. It was handed down to Nine Emperors and enjoyed the country for 219 years. The Liao Porcelain study began in the 1930s. Mr. Jin yufu first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Liao Porcelain". Mr. Li wenxin first defined "Liao Porcelain". Many unearthed objects provide a wide space for the study of Liao porcelain, and can also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life of the Khitan in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artifacts.
Keywords: Liao Porcelain; Khitan;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