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浪漫的季节,不能没有音乐的陪伴。古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乐器,原名为“琴”,“古琴”是现代人的称法。现代人之所以称之为“古琴”,是因为在古琴产生之后,有很多的其他乐器也以“琴”字冠名(如胡琴、扬琴、马头琴以及钢琴等),为了严肃它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正宗地位,现在人才把它称之为“古琴”。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上期我们讲过的伏羲造琴,今日,妙妙柚要和大家聊聊关于我国十大名琴的故事!
一、周代“号钟”
“号钟” 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当时,齐桓公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传闻齐桓公一次巡行,路过一村庄,突然听到一阵琴音,五音不齐,齐桓公听得难受,又有喧哗鼓噪之声,便下车寻来。这时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男孩用身子紧护一琴,挡着如雨点般砸来的拳脚。桓公立即呵止,救下小孩。一问:原来是孩子抱琴沿村乞讨,不料演奏难听,被当作骗子,又因抢了乞丐的饭碗,遭乞丐群殴,可这孩子虽然被打,还舍命护琴,懂得珍惜物品。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喜好操琴,顿生怜惜。将孩子带回宫中,再看孩子手中琴,不觉惊讶万分,他收藏了许多名琴,还没发现竟有如此好琴。再问,才知琴是父亲遗留的,还在母亲襁褓中,父亲就去世, 长到五岁,母亲又亡,父母只留得此琴,他不得不学父亲操琴卖艺,无奈他没学过,又无钱求师,只好乱弹。桓公看那孩子目聪灵秀,甚是怜爱。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名姓,就赐名“号钟”。叫来乐师全力教习孩子弹琴, “号钟”苦学勤练。过了数年,桓公打算征讨鲁国,第二天要出征誓师,忽听号角声声,钟鼓鸣鸣,让人精神陡长,他摩拳擦掌,试着吹牛角一和,更佳。此乐,明天出征,岂不是用到点子上?桓公寻声一看,是“号钟”在弹琴,好不高兴。第二天,十万大军凛立,军旗猎猎,桓公令部下吹起牛角, “号钟” 奏琴与之呼应。牛角声声,琴声切切,军威顿振。“号钟”在牛角的伴奏下弹出的旋律雄浑悲壮、激昂亢奋,千军万马个个只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雄心万丈,士气倍增。桓公的军队果然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胜而归。
从此“号钟”名声远播,人们为了纪念音乐演奏家号钟,也为纪念伯乐齐桓公,便把此琴命名为“号钟”,“号钟”这一名琴便流传了下来,也留下了音乐界“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
二、春秋“绕梁”
我们现代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说法,这句话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周朝时,有一个韩国女子韩娥,要到齐国去投奔亲人。在路上颠沛流离,钱早就花光了。没有办法,韩娥只好在雍门卖唱,以换取食物。她的歌声优美清亮,凄婉动人,诉说着那个年代远行之人的不易。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都被这催人泪下的歌声所吸引,听得如醉如痴。等到醒悟过来,纷纷掏钱,韩娥这才可以顺利赶路,到达齐国。她本人虽然走了,但她留下的歌声,却经久不息,仿佛三天后还在屋梁上回转,令人回味无穷。
所以,绕梁琴既然敢以此为名,可见它的琴音有多么优美。最终,这张举世罕见的琴,被春秋时的宋国大夫华元所获得。华元历经千辛万苦,得到了这张名琴,可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的,他是要献给当时的楚庄王熊旅。
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汉“绿绮”
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最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弦用动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马尾制作,早已消逝于茫茫历史长河中。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早就倾慕司马相如的大名,于是,便请他作赋,司马相如当即写了一篇《子虚赋》相赠,此赋词藻华丽,气度非凡,梁王看后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相回赠。那“绿绮琴”原本就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用桐木和鋅木的精华合制而成,相如得此“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得“绿绮琴”名噪一时。
后来,“绿绮”就成了古代名琴的别称,也成了司马相如的代称,一提到“绿绮琴”,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司马相如,更会联想到司马相如就是凭着它弹奏了一曲《凤求凰》,才得以与当时的富家千金、巴蜀第一才女卓文君演绎了一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所谓“一曲绿漪凤求凰,琴挑文君美名扬”。
四、东汉“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经过他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七弦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