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贱少年
一
司马迁一直很仰慕孔子,在写《孔子世家》时,他浓墨重彩地用了7700多字。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时言简意赅、惜字如金,比如,他写老子共用了455个字;写庄子共用了235个字;写孟子共用了215个字;写荀子共用了192个字……单以字数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孔子的特殊感情。
但有一个人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足足用了9200多字,比孔子的还多出一大截。之所以有这么多字,是因为司马迁做了一件事:他一字不漏地收录了这个人整整八篇文章!这个人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因此成了《史记》中被收录文章最多的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被司马迁当作偶像的司马相如其实也有自己的偶像。甚至可以说,他之所以名垂青史,和他的偶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的偶像就藏在他的名字里。
司马相如最初叫犬子,字长卿。他的父母认为,给儿子取个贱名比较好养活。但随着年龄增长,犬子觉得被别人叫司马狗子,实在不能忍,于是改名叫司马相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偶像是蔺相如。
蔺相如何许人也?一个默默无闻的宦官门客;一个雄辩多才的无双国士;一个面折秦王的弱国使节;一个为国争利的肱骨大臣;一个宽厚让名的谦谦君子……蔺相如扶摇直上、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让司马相如心折不已。他用改名这种方式来向偶像致敬,但他的用意绝非仅仅如此。
我们都知道,在比赛场上,尊敬对手最佳的方式莫过于打败对手;而在崇拜偶像这件事上,最佳的追星方式莫过于成为和偶像同样高度的人。司马相如想要的,就是成为和蔺相如一样的人。
二
蔺相如之所以受到后人推崇,首先是因为他的雄辩和勇气。他敢于当庭斥责秦王,最后使秦王不得不屈服,而彼时的蔺相如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这等于说,他刚通过内推得到一个工作,就要接受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说服一个超级大国的国王。他去了,神奇的是,他做到了。
第二,蔺相如是一个挺身而出、为国解难的国士。无论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还是将相和,都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能识大体的一国大臣。他的雄辩也好,他的才学也好,不是用来卖弄、炫耀或逞强,而是真正干实事、为朝廷排忧解难的。
这对司马相如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司马相如年轻的时候“好读书,学击剑”,颇有慷慨磊落之气。但他要做蔺相如第二,起码有两个不利因素。首先是一个硬伤,他口吃。这意味着他不能拥有和蔺相如一样的雄辩。其次,他在官场上不得意,没有一个赏识他的人。虽然他年轻时买了个官,做过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只是个陪皇帝打猎的官,很明显不是他的菜。他的梦想可不是成为一个弄臣。
在困难面前,司马相如另辟蹊径。他证明了,口吃一样可以雄辩。他用文字,而不是用口舌,来展示他的雄辩。只可惜,汉景帝并不喜欢文学,一直得不到青睐的司马相如很郁闷。
职场上最痛苦的事,就是你在领导面前卖力表现,领导却对你视而不见。司马相如的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打击。这时,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
梁孝王喜欢风雅文学,门下养了一帮文士,礼贤之名流传天下。恰逢梁孝王进京,司马相如就辞去工作,跟梁孝王回到了梁地。在梁地,他和一批文学家往来切磋。在那期间,司马相如写出了名烁古今的《子虚赋》,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之风。
汉赋的特点是华丽、铺陈,司马相如则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无论你从其中的哪一段读起,都能感受到那种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气势。不久以后,《子虚赋》将会收获一位超级粉丝,彻底改变司马相如的命运。
三
司马相如在梁地衣食无忧,但因梁孝王的去世,这种生活戛然而止。他落魄地回到故乡四川,在那里上演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梁孝王去世后不久,汉景帝也去世了,即位的汉武帝对文学的态度迥异于他的父亲,司马相如因此迎来他人生的重大转机。偶然一次,汉武帝读到了《子虚赋》,立即被吸引住了,不由地感叹: “我竟然没有和作者处在同一个时代?”随后一个侍臣告诉他,这是蜀人司马相如的作品,而司马相如还活着!汉武帝非常惊喜,马上命司马相如进京朔见。
见了面,汉武帝就问司马相如,《子虚赋》到底是不是你写的?司马相如非常善于抓住机会,答道: “是我写的,但《子虚赋》是写诸侯游猎,不足以呈现天子气象,我请求为天子特别写一篇游猎赋,写好了就上奏。”
司马相如这样回答,可以说是情商很高了。司马相如随后呈上的这篇就是《上林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这也直接奠定了他作为一代辞赋大宗师的历史地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赋也集中体现了司马相如的智慧和抱负。他的理想是成为蔺相如那样的有用之才,而不是一个玩弄文字、取悦君王的弄臣。在司马相如以前,很多人也以文字得到汉武帝的青睐,然而这些人往往没有原则地奉承汉武帝,总是拣好听的写。但司马相如明白,为了个人的前途,他需要以文字干谒,因此不能不照顾汉武帝的情绪。
在《上林赋》中,他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铺陈渲染的同时,他不忘规劝讽谏;在满足汉武帝奢侈心的同时,他含蓄地提出帝王应该节俭……这样的策略不违理想,也不违帝心,不得不说是很明智的。果然,汉武帝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当即封司马相如为郎。但此时的司马相如,还远比不上蔺相如,或许他已经验证了他的文才,然而他始终没有得到展示自己其他才能的机会。对于有心人来说,机会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几年之后,司马相如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机会。
那时,汉武帝想经营西南,一个叫唐蒙的人上书请求出使夜郎并设置犍为郡。作为蜀人,司马相如也积极拥护这一建议。于是,汉武帝命唐蒙负责掠取夜郎的任务。唐蒙為此征发数万名当地民众,又以军法杀了几个首领,这引起巴蜀民众的极大恐慌。
为了平息民怨,汉武帝派司马相如作为使者出使西南。面对严重的事态,司马相如知道,只有尽快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皇帝的旨意,让百姓都知道唐蒙的所作所为并非皇帝授意,才能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
什么方式最有效?司马相如拿起笔,以文字作刀剑,写下了一篇雄文《喻巴蜀檄》。在此文中,司马相如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雄辩。一方面,维护皇帝,斥责唐蒙。司马相如首先说明,唐蒙的所作所为不是皇帝的意思。另一方面,恩威并施,教育民众。司马相如特别强调,应征的人如果逃亡或者自杀,实在是有亏臣节,不识大体。整篇文章循循善诱,果然让民心快速安定下来。
一次出使,一篇文章,就让司马相如圆满完成了任务。谁还能说他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士呢?他用事实证明了,他可不仅仅是那个盛世的点缀。
四
司马相如回朝之后,蜀地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唐蒙发动数万名民众修建的夜郎道历时一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没有建成,众人纷纷建议停止;二是西南的‘些少数民族首领请求归化。汉武帝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再次命他持节出使西南。
一年之中,司马相如两次衣锦还乡,更何况,这一次是以全权人使的身份,蜀地因此轰动。到蜀郡后,太守以下的官吏都出城相迎,县令来做司马相如的向导,蜀人都以此为荣。对司马相如来说,这一定是个特别幸福的时刻。
司马相如的工作卓有成效,很快就平定了西南夷,使许多少数民族归顺朝廷。在通西南夷的问题上,有很多人反对,但司马相如深知,想要长治久安,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百姓不能明白通西南夷的必要性,以后的工作同样难以开展。于是,他再次选择以文字为武器,挥笔写下《难蜀父老》,对蜀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很多蜀人看了此文之后感动不已,纷纷表示:“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我们虽然累,但请让我们上吧。于是,司马相如再一次获得了成功。
孔子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蔺相如是这样的士。司马相如用尽力气证明了,他也是这样的十。
树立一个偶像是简单的,改名是容易的,模仿是容易的,难的是自己活成偶像;难的是,使自己的名字无愧于自己偶像的名字。司马相如做到了。他征服了无数粉丝,其中不乏汉武帝、司马迁、李白这样的超级粉丝。
这,可能是一个人最励志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