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娟平
摘 要: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衡阳区域物流中心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衡阳市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物流中心;PEST分析;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7-0033-02
一、衡阳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2017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衡阳城市性质定位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2018年1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衡阳被列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这意味着衡阳市纳入国家物流骨干网络,迎来建设物流枢纽、发展枢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衡阳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势必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的聚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及企业资源更加集约有效利用,从而降低区域的物流成本,提升地区企业竞争力。
二、衡阳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衡阳市基本概况
衡阳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南接珠三角城市群,东南达福建海西城市带,西通东盟自由贸易区,北连长株潭城市群,是沿海经济向内陆辐射的第一接纳区域。目前,衡阳市物流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增速快、发展势头好、提升空间大的特点。
(二)衡阳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PEST分析
PEST是一種常用战略分析工具,是对事物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本文运用该分析工具对衡阳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制定合适的对策。
1.政治环境。随着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物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2010年衡阳市成为首批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依此契机,衡阳市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经过八年来的改革试点建设,衡阳现代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2017年衡阳市发改委、衡阳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四个支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从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水电气同价、鼓励服务外包、保障土地供给、支持品牌创建、开展标准化服务试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财政奖励、推进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九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的政策意见。全面构筑物流企业、物流实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四大平台,积极打造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201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将衡阳被列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衡阳航空物流发展赢得政策红利。
如此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衡阳市物流业的发展,然而这些已经出台的部分文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没有兑现或没有全部落实,政策执行缩水走样。目前,衡阳市还缺乏前瞻性的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支持物流发展的专业文件,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衡阳政研网)。
2.经济环境。衡阳因区位交通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联系地区之一,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领头雁”。2013—2017年,衡阳累计承接转移企业534家,中核、中建材、中国五矿、比亚迪、欧姆龙、富士康等一批500强企业、央企到衡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成功承接产业转移。
衡阳产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发展强劲。衡阳市拥有14所高等院校,50万以上的熟练产业工人。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衡阳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园区;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区(深圳工业园)、衡阳松木工业园区、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省级重点园区。近年来,衡阳市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有色金属冶炼、盐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装备、钢管及深加工、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链优势凸显,以白沙绿岛为主体的军民融合产业、以水口山铜铅锌基地为主体的有色金属产业、以松木经开区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等三大千亿级“主链”产业园,全产业链布局初具规模。实体经济发展强劲。
衡阳的外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市场消费稳定增长。2018年衡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327.21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0.4%。快递业务量完成3 601.21万件,增长48.6%;快递业务收入完成4.08亿元,增长37.1%。2014年衡阳建成运行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快速增加,与之同时带来大量的物流需求。同时,保税区吸引了更多的跨国企业、外向型企业选择衡阳作为国际中转地,货物吞吐量急剧增加,大物流、大通关、大开放体系逐步建立。目前,衡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和营业收入增速均居湖南前列,崇盛国际、步步高、万达等商业品牌日益繁荣,阿里村淘、唯品会、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纷纷落户。
3.社会环境。近年来,衡阳市物流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衡阳市经工商登记的物流企业共有624家,较2014年增长了350%。其中,A级物流企业16家,较2014年(A级物流企业8家)增长了1倍;从类型来看,运输型545家、仓储型66家、综合服务型13家。2017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与全国持平,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5%,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衡阳政研网)。
衡阳市的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场站等衔接内陆地区干支线运输,交通便捷。物流园区建设逐步完善,白沙洲物流园、雁城物流园、衡缘物流园等入驻企业300余家。衡阳市结合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局,规划了物流仓储用地布局,主要集中安置5处仓储物流用地,分别为白沙洲—周家坳仓储物流区、朱家堰仓储物流区、松木—茶山坳仓储物流区、东阳渡仓储物流区和角山仓储物流区。
从物流人才方面来看,衡阳市物流人才支撑薄弱,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紧缺,高级物流师更是少之又少。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匮乏中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渠道。
4.科学技术环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衡阳市物流业尚处于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过渡的阶段,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经营种类也多是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大多数物流企业联系业务还是靠电话联系,信息渠道单一,没有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平台,信息流通不畅,导致有车无货、有货无车等现象时有发生,物流成本高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较滞后,全市物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之间不能横向整合联网,信息得不到共享、资源得不到整合、服务标准和价格也难以统一,导致行业秩序混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1]。
(三)衡阳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PEST分析,衡阳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目前已基本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大区域物流中心坐拥天时地利。但整体而言,一方面,衡阳市区域物流发展层次还较低,物流企业基本以传统运输和仓储为主,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缓慢,缺乏物流龙头企业,不能产生规模效应,物流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下;另一方面,缺乏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缺乏高素质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三、衡阳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对策
第一,充分发挥衡阳的区位优势。作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国家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领头雁”,衡阳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强三大产业发展,做好产业转移的“领头雁”,蕴积巨大的工业物流需求、农产品物流需求、连锁商业物流需求等,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完善衡阳物流发展环境。物流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出台衡阳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提升物流业优质高效发展的专门政策,为广大物流企业创建优良的营商环境。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招商引资,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明确物流企业在用地用房、金融保障、财政税收、奖励激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面构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吸引龙头物流企业入驻衡阳,激活物流市场活力,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加快转变,带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强化构建物流产业链。一是打造衡阳农特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让冷链物流更“保鲜保质”。二是加强白沙洲工业园、松木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加快发展航空物流,加快将南岳机场建成“孟菲斯”式的航空货运中转站、航空客运的湖南副中心,让航空物流成为衡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四是培育建設有影响力的电商综合物流平台、电商物流产业园等,加强跨境电商的发展[2]。五是优化快递物流服务体系,让快递网点全面覆盖到衡阳地区行政村。
第四,突破物流人才瓶颈。充分发挥驻衡高校的作用,探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企业经营者与物流教育者联合起来,共同探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城市物流人才培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料,鼓励和扶持社会培训机构,搭建基础设施,建立培养体系[3],开展多形式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程梦雄.我国跨境电商PEST分析及其发展思路[J].电子商务,2017,(10):13-14.
[2] 张红丽.面向“大枢纽”战略的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5,(8):54-56.
[3] 徐娟.湖南省各市州区域物流业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市场,2017,(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