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Workshop 工作法的理念源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工匠”制度,1919年德国建筑设计师、教育家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创建的“包豪斯(Bauhaus)”将“工匠”培养方式与现代教育制度相结合,并形成了较科学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1]。美国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1916-2009)在哈佛设计研究院学习时,受导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对团队的“共创性”较为认可,在其个人设计事务所承接重要项目时,他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有才能的年轻设计师们去发挥新的想法和理念,非常推崇这种汇聚不同团体的力量去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工作方法[2]。伴随着在更多领域的实践应用,这种鼓励团队挖掘创新能力的组织方式被统称为Workshop工作法,也被译为“工作坊”。
Workshop工作法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中有天然的优势,是产、学、研的粘合剂。“它的实质是运用群体压力和有效的指导来完成一些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3],它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在团队的共同分工与协作下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在这种氛围下,有利于团队的有效交流并能较好地促进团队成员创新思维的养成,为解决项目任务创造最优解。通常在创新设计的专题训练或者某一创意主题的竞赛上会采用这种方式,以具体的项目为驱动,能够较好地对学生所学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实操演练与强化训练。
在小团队工作 (Teamwork)方式下 ,开展具有一定压力性的挑战任务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有非常大的意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4]的育人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对新形势下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在《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侧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方式的研究。另外,高职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只能“以特色、以质量”取胜。特色就来自于和企业对接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与成效;质量就来自于稳定而优质的就业率与各类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那么,要实现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全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人才质量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这种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工作法必将会成为提高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有效地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设计创意最终实现?这是所有艺术专业教师在课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艺术设计课程的讲授需要一个不拘泥于传统教学的形式,学生应该从“排排坐、记笔记”的规则中解放出来,他们需要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探究。教师应该把课堂的简单灌输变成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传道’不再只是简单的把‘道’灌输给学生,而是传的一种方式,一种学生自己可以获取‘道’的方式,不拘泥课堂书本;他的‘授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己主动挖掘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5]。而这种鼓励创新、重视实践和开放自主的教学方式正是Workshop工作法的一个本质特征,它非常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当前高职创新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老师很难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开展具有一定挑战度和创新度的教学任务,这也正是笔者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动因。2018年3月,笔者开始在我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应用Workshop工作法进行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该实训课程一般采用30个课时,通过团队的合作、资料收集、制订方案、具体实施和结果展示等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下面将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的《三维产品效果图制作》一体化课程中的“设计一款办公文创产品”项目为例,详细介绍具体的实施方式:
2.2.1组建项目团队,编制项目进度计划书
该课程采用小班制授课的方式,共20名学生,4人一组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团队。结合学生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软件技巧,将校企合作的企业需求项目作为一周“一体化教学”的任务,根据企业需求里的产品的特征、功能、材质等因素开展小组头脑风暴。为了避免方案的雷同和创意的局限,各小组以开放式的方式进行小组活动,指导教师逐一听取组长的方案汇报,将各小组编写的项目进度计划书进行备案。分组、讨论、编写项目进度计划书等任务共占用4个课时。
2.2.2产品背景资料收集及项目可行性论证
按照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市场调研,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学生收集整理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按照功能和定价进行分类整理,并对电商的买家所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关键词形成更准确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前往文化用品市场、文创产品商店,实地考察当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了解产品的基本功能和需求“痛点”。各小组结合市场调研情况,完成基本的设计草图方案并逐一进行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确定2个方案。草图绘制与方案讨论共占用4个课时,其他的调研任务和谈论方案的编写等任务由学生课下完成,预计6~8小时完成。
2.2.3产品模型及效果图的制作
每个小组最终确定2个设计方案,教师按照各小组草图的形态特征对模型的结构和复杂曲面的绘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遇到共性问题时,采用具体案例进行集中讲解,要求学生20个课时完成2个三维模型的效果图,在2名小组成员制作模型的同时,另外2名成员制作项目汇报的展板和PPT。
2.2.4成果展示与汇报
各小组按抽签顺序进行项目结果的展示汇报,每组8分钟,由各组推选1名同学参与评价,小组最终的评价结果占实践课程成绩的70%,最后由教师给予小组长一个过程性评价,小组长为其他3名成员给予过程性评价,每名成员的过程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30%。由学生互评产生的最优方案反馈给企业,课程结束后,将所有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参与文创类产品的竞赛项目。
工作坊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竞赛活动时,显示出来的内在驱动力优势十分明显,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赛方向跨年级、跨专业组建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团队(一般3~5人),一个项目的实施大约需要4~6周,学生在兴趣和爱好的驱动下,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一些感兴趣的创意项目,并结合团队成员的专长寻找实现的方法,笔者在2018年3月开始成立了以创新竞赛为宗旨的工作坊,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性竞赛活动,以工作坊模式指导竞赛项目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竞赛项目的实施方式
课外竞赛项目和课内项目任务不同,创新性的竞赛在主题上并没有限定,需要学生自发地从生活中去寻找,确定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有时成为了项目成败的关键,一般学生团队会用1周左右的时间去开展资料收集和市场调查,发现项目的痛点并形成项目开展的计划书,在项目论证方面可能会出现“选题未通过”的结果,这就需要学生团队重新出发,再次回到“选题调查”这一环节。当通过项目立项的答辩后,学生团队就可以按照计划开展创新性的设计活动,教师会在每周的周一和周五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指导,学生会在这一阶段应用到草图绘制、CAD制图/原型图绘制、三维模型制作、3D打印、视频编辑、展板制作等多个专业技能,最终通过PPT汇报的方式完成竞赛项目的全部工作,整理图文资料、设计图稿和产品原型最终投稿参与各类创新性竞赛活动,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团队可以完成1~2个竞赛项目。
两个学期以来,基于Workshop工作法指导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课内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手段和基于过程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获得了自信与认同感,课外开展的竞赛指导在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养成方面也收到较好的成效。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Workshop 工作法指导课外竞赛小组取得的成果
在以项目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教师指引学生们学会了自主探究式的方法去解决各种问题,参与了工作坊实践活动的多名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中也突显出了较强的个人能力,多名学生成功入职艺术设计、家居设计、文化传媒、软件开发等设计岗位,很快就成长为各企业的骨干员工,另外4位同学成功升入江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长江大学等一本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个奖项的负责人魏凯同学顺利申请到了西班牙公立大学的留学项目,在学生竞赛成果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条件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所有参与实践项目的学生都清晰了个人的方向,在学生团队中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头脑风暴环节每个人都有指引项目发展的机会,鼓励探索与尝试。学生从被动思考变成了主动探索,知道了如何去获取必要信息的途径,团队成员相互帮助,将团队的力量有效地激发出来。在老师的指导和问询中明白了创新的意义,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如何把想法落地为一件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从内在激发学生活力的方式也正成为Workshop工作法的最大亮点。
项目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面临各种棘手的难题,在项目开展中,学生面临多重的压力,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如何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的同时,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唤醒了,在面临多种抉择的时候,反思能力和抗压能力也被激发出来[5]。在项目不断的被优化与完善的同时,所有的学生都会主动去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宝贵的经验会帮助他们逐步成长。
学生团队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反思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实现”的这个流程去完成项目任务,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不同的知识,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单独讲授这个全流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去实现一个交互产品,会应用到设计思维、产品交互、草图绘制、软件操作、沟通与表达、产品展示等多个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来源于多门课程,他们在实践中会不由自主地将所有课程中相关联的知识点、实践技能相融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一个在教中学,学中做的过程,课外的项目任务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指导教师同样也处于一种压力的环境中,因为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也是影响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学生团队需要指导教师在项目方向把控和具体方案实施等多个环节给予专业的指导,为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和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指导教师也需要不断涉猎相关的前沿信息,并通过个人的经验去内化吸收,实现个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只有这样,Workshop工作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们也才能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Workshop工作法在课内和课外的创新性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更多地借用工作坊的模式去开展项目化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高抗压能力、良好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