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患者,发现很多患者的体内有湿邪作祟。可以说,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敌人之一。
一、很多病和湿邪有关
有些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湿疹等,与中医所说的湿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其他的一些疾病,如一部分的头痛、眩晕等,都与湿邪有关。
古人总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自然界中的水湿,比如天上的云、地下的水、早晨的雾露、冬日的冰雪。内湿:人体内的津液,也就是西医学上的体液。人体如果水湿过剩,排不出去的湿气就变成湿邪,成为致病的因素。
二、有无湿气,伸舌便知
判断自己体内湿气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
有湿气者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体内水分多了,舌体会胀大起来。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
有湿气者舌苔厚、发黏。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清净的,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出现了腻苔,可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腻苔就好像舌面上挂着一层刚喝完的牛奶一样,又白又厚。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对舌苔的影响较大,吸烟之人不适合这种辨别方法。
三、如何祛湿邪
1.黄芪薏苡仁饮
可用生薏苡仁泡水或煮粥,早晚佐餐食用。
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用生薏苡仁,可以用炒薏苡仁。生薏苡仁偏寒凉,有利水渗湿作用;炒薏苡仁(可在药店购买)药性平和,健脾止泻。
另外,湿邪重的患者多伴有脾虚,可以加上健脾补气的黄芪,两者食用,去湿效果更佳。
原料:黄芪10克,薏苡仁30克。
制法:将黄芪、薏苡仁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炖煮4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次,代茶飲。
2.赤小豆粥
赤小豆有利尿的作用,祛湿效果好。喝了用赤小豆煲的汤后,小便会增多,体内的湿热随之排出体外。
原料:赤小豆50克,粳米50克。
制法:先将赤小豆用温水浸泡2~3小时,之后连水带豆一起放入锅中熬煮,将烂时放入洗净的粳米,煮为稀粥即可。
用法:早餐食用或早晚温热顿服。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气血虚弱、头晕眼花的人,尽量不要服用。
3.醋泡生姜
姜有和胃、祛湿、化痰的作用,每天吃点醋泡生姜,可使食欲旺盛,免疫力增强,感冒也会减少。
原料:鲜姜、山西(或镇江)米醋、糖适量。
制法:鲜姜连皮切薄片后放入坛子或瓶子中,倒入米醋(米醋一定要没过姜片),放入糖,密封3天。
用法:每天早饭后吃1~2片。
功效:健脾养胃。适合脾胃虚寒,吃完饭后胃胀、打嗝或有胆石症的人群。
注意,胃酸过多者不要食用醋泡生姜,可以把生姜切成细丝或细末后再食用。早上吃姜最好。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的人应当少吃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