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具有灵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特点,促使小学生在以健康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身体意志和思维品质。但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较差,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文章从学生发展角度,对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习兴趣;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056-02
一、小学生学习特征
1.机体发育特征
小学生处在儿童阶段,是小学生身体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机体发展特征为头脑内部组织和身体技能发展迅速,骨骼可以得到快速生长,学生神经系统也能够获得显著优化,经常会产生好动以及兴奋的状态。
从小学教育时期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体育锻炼很有必要。所以,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特征,为学生编排相应的锻炼项目,保证学生能够在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实现劳逸结合的目标。
2.心理发育特征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程度不够健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希望能够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可是情绪存在着较大的起伏。小学生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特别是游戏。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体育锻炼,有效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
1.丰富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应当确保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确保每一节准备活动都有新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确保体育练习形式的多元化,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准备活动要新颖,尽量使每堂课准备活动有新内容。第三,要为体育实践搭建平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
以跑步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都采用规范的起跑姿势到加速跑这种方式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则会产生身心疲惫的感觉,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体育实践教学活动应当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对比法和测试法等,这些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将学生潜在的欲望激发出来,帮助学生树立运动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动作的能力。以情境教学法为例,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灵活地应用多种手段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够产生新的认知需要,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又如多媒体教学法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动作熟练程度。教师可以将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电视录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可以采用慢镜头的方式使学生观察运动员的一连串动作,实现对动作的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当然,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记不可盲目地应用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出发,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明确体育教学对象
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相对较短,如何能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实现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状态的调整,是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练习场地与器材,独立地开展练习活动。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跳高这项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将这些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在不同的场地根据不同的高度进行跳高练习,并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耐心地给予解答。
3.确定体育教学目的
现阶段“体育与健康”的体育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能够全面掌握体育健康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形成独立的锻炼意识和习惯,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小学体育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这一目标与体育健康这一理论是完全契合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养成独立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练习次数和运动时间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调控能力,促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奠定基础。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一些想象和多一份自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做“拍球游戏”时,教师应打破以往学生只能够通过前拍和后拍的形式进行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将排球运动与其他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将想象落实于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灵活地运用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潜能,通过情境教学等丰富的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情境教学视角下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19(1):78-79.
[2]吴为英.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培养思路研究[J].知识经济,2014(24):134.
作者简介:陈卫平(1963—),男,四川峨眉人,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