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立足于现实的需要,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科学技术,转变生产实践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提高政治站位,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文明转型提出的重大战略,党中央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强国目标并将其确定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关键时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之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是革命性的变化和进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与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立足于当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地表达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价值。生活最基本的是人类生物性的满足,而达到温饱是维持人生命的最低要求。维持人生命的物质资料来源于自然。在一定意義上,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最离不开也始终离不开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人类必须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才能解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谋求的不仅仅是温饱,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要有尊严的活着,处于社会中的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社会身份,我们在追求人类幸福的同时,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没有了生态自然,我们的幸福追求只能是一句空话。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需要,我们不能竭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
2、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首要的是生态环境优美。美丽中国建设最根本的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痛苦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惩罚。盲目的向自然索取,不加保护的征服自然、破环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放任生态危机继续下去,将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但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还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3、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活着追求的是幸福,是最不愿意受苦的。文明时代的演进,社会生态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发展是向着减少人间的痛苦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的目标前进的。制度的提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从最初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到“五位一体”的提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发展从平面到立体,从关注一个领域到多个领域相互作用,是对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把握,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二、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之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人类的形成长达几十亿年之久,不仅人的肉体,而且人的感觉、人性等也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封锁线,并不是出于隔离状态,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自然是人类的忠实依靠,它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资料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在依靠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自然的依赖。马克思将自然说成是人的身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对人所具有的意义。马克思将自然看作人无机的身体,残害自然就是残害人的身体。马克思在告诫人类不能损害自然,正如不能损害人的身体一样。
2、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现实的自然界。人类最重要的就是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凭借劳动工具作用于物的过程,其活动的目的是求生,求生就是满足他生物基础上所发生的需要,衣、食、住、行等。需要的满足有赖于物质的利用,人的基本活动是利用外界的物质来满足需要的活动。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并在规律的指导下利用和改造自然。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却也成为人们百病众生的根源,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极度异化,人类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却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基础的深度破坏。
3、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约束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虽然具有生命和思维能力,但也是受到自然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将人作为逻辑前提并不排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基础作用,也不等于要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作为存在物区别于其它动植物会思维具有能动性,但是,人仍然要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不能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需要把和破坏生态自然的本能收藏,另外养成一套应对的习惯,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实现自由世界。通过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发展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路径,究竟怎么走,靠的是人的理解和反思。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目的是说出这些不快乐的情形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为解决人类遇到的生态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1、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很高的使命,围绕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制度。生态文明文件的密集出台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乱砍滥伐,肆意捕杀动物,铺张浪费,盲目消费,原有的服务于工业文明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环境治理的社会传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人类固有的思维不能依旧停留在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发展的阶段,眼睛里只有利益,是没有底线的。理论指导实践,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大力推动新时代所需要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教育与科研领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变革,以更大的担当和自信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人人都参与进来,中央热,地方冷,不少地方对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远滞后于中央的要求,这不利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阐释,是一种绿色、健康的思维,是一套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种认识,并且具有认为应当如此的态度,并落实于行動,要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2、提高科学技术,转变生产实践方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认识的迟滞,功利的羁绊,资本主义制度将科技异化,变成了人类掠夺自然的工具,但是并不否定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科技的创新应是为人民更好的生活创造条件,而不是沦为人们追逐利益的工具,忽视人民的幸福追求,为生产而生产,为效率而效率。提高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作用,转变生产实践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为生产发展注入绿色基因。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的共识。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绿色属性,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型,推进中国绿色发展,实现中国绿色崛起。
3、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党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刻认识到了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4]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立的一切制度都是手段,手段必须依着处境而不断的变动。较固定的是人类的需要。研究现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就应当去寻找人类在不同的处境中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的出台正是适应于人类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人类当前的突出问题而制定的。当前将生态文明制度顺利推向前进,并产生显著效果,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将管理方式、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形成一种惯性稳态体制,要将已完成的顶层设计的生态文明制度内化在主流的体制机制中。环境就是民生,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新的民生政绩观,不断完善生态治理的管理监督机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环境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为了约束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而设立的,是我国保障人民幸福屏障的进步发展,作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制度,是一种约束人行为的规范轨道,贵在能持久。
4、提高政治站位,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民绿色情怀使然。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并不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要从时代高度布局生态文明战略,按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政治和全局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任务,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谋求的是整个人类的幸福生活,是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考验的不仅仅是中央领导的大事,也是考验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参与热情和行动能力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基层的良性互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因此在建设中不仅要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要统筹城乡、统筹中央与地方,从各方面,渗透全过程,将生态建设的每个环节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每个人对于生态建设活动不感觉到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享受,在共同努力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生态文明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命运发展,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要真正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善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知行合一,迎难而上,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2] 习近平.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DB/OL].http://news.sina.com.cn/o/2017-10-18/doc-ifymyyxw3516456.shtml,2017-10-18/2019-3-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4]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25/c64094-21611332.html,2013-05-25/2019-3-5.
【作者简介】
马月红(1992—)女,山西太原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