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张梦旭 温燕 青木 ●本报记者 丛超
美国到底应该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关系将走向何方?尽管中美贸易摩擦近来呈缓和趋势,但华盛顿围绕这个话题的争论依旧热烈。从彭斯、蓬佩奥等高官的对华政策演讲,到智库推出的各种建议报告,从鹰派分子鼓动对华“脱钩”,到著名专家警告“不要把中国当成敌人”,喧嚣的背后似乎都在印证一个事实:面对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势头,华盛顿的政治精英自冷战结束以来从未像现在这么焦虑,部分过于迷恋美国一强独大地位的人甚至有些惊慌失色。7日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文章中,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用“偏执焦虑”来描绘此刻在华盛顿谈起中国时的气氛。文章强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且主张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植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大智慧,也符合世界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也应该是中美关系理性发展的方向。
“应对中国”话题铺天盖地
近来中美经贸领域不断传出“利好”消息。路透社7日称,中国官方媒体周四表示,中国海关总署和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解除美国禽肉对华出口限制事宜,这可能是推动乐观情绪的又一姿态。
“贸易战休兵之际,美国朝野酝酿中国新政策。”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日报道,华盛顿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日前发表最新报告,对美国究竟该如何有效应对“中国带来的经济挑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目前的关税战中争取停火,避免达成华而不实的协议放松对中国的压力,而应该获得中国方面根本上的让步;二是加强防御措施,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监管中国的货物、资金、人员进入美国;三是在创新、科技和教育方面加大公共以及私人投资;四是加强与紧密盟国之间在贸易、投资、合作和情报分享方面的关系。
这份名为《部分脱钩:应对中国经济竞争的美国新战略》的报告认为,针对中国更加强硬的措施虽然得到广泛支持,但是美国仍然“缺乏一个清晰和全面的(对华)策略”。报告在结论中还鼓动,为保持美国的繁荣富强,“必须在经济层面部分与中国脱离”。
类似涉及“应对中国”的智库报告、会议如今在华盛顿很流行。5日,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一份关于“预防和扭转民主后退”的报告,其中数次提到中国和俄罗斯。此前几天,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进行了一场名为“美中是否在进行意识形态之争”的研讨会。从发言内容看,与会四名专家的观点尖锐对立。有的认为中国的制度体系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挑战,两国也不会陷入意识形态之争;有的则声称,美中之争归根结底是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
美国政府高官也频频就对华政策发声。上月2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中国政策讲话,一面大篇幅无理批评中国的内外政策,一面又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希望两国关系有一个美好未来。没过几天,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又在纽约哈德逊研究所发表讲话,从经济到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指责中国。美国《外交学者》称,蓬佩奥的演说表明,即便美中达成贸易协议,也不足以消除两国间的紧张。
“既要对抗,也要交往。”台湾“中时电子报”6日这样判断美国官员近来讲话所透露出的对华政策信息。文章同时称,美国政学界几乎铺天盖地把对华关系视为首要的国家安全课题。美国国务院派驻在全球的“区域中国事务官”开始集结,俯瞰夏威夷珍珠港的史密斯军营改称“印太司令部”,五角大楼增设专门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部长,国会山各种法案及听证会、智库研究中国的计划与各型研讨会,俯拾皆是。
《外交学者》评论称,关于美中关系新方案的共识远未形成,但在华盛顿,美中关系讨论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目前华盛顿整体上对中国日趋强硬,将与中国竞争作为外交政策优先目标。不过也有一些不确定性。首先,未来几年美国对华政策如何演变还不确定。第二是中国对这种战略竞争的反应,北京已显示出适应美中关系新阶段的能力。事实上,在还以颜色的同时,中国政策制定者已经在重新调整对华盛顿的回应,采取更广泛的国内和外交政策,包括带头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第三,亚太地区如何应对美中竞争加剧也不确定。
“竞合”时代?
对华强硬气氛背后的根源又是什么?美国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日前在美国《政治杂志》网站撰文称,面对一个新的全球强国的崛起,美国手足无措。美国从未面对过一个它无法胁迫、无法入侵、不能战胜、不能遏制的竞争者,除非自我重创。在冷战时期,苏联从未构成经济威胁。
卡拉贝尔认为,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不过是“点燃了火柴”,美国对华紧张背后是“跨越党派的敌意”——各派已为此添柴加油多年。他同时警告,对华强硬正产生糟糕的政策,忽视了美中经济关系的深度。“脱钩”等论调长此以往只会伤害美国,因为中国仍是美国企业的主要机会来源。今天的美国夸大了中国的危险,“除非美国开始更理性、更现实地对待中国,否则美国人将在未来付出代价”。
在中国外交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海东教授看来,原因或许不止于此。他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首先,面对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美国政客不愿承担责任,而是把国内问题甩给外国,中国是最理想的“替罪羊”。美国精英在对华政策讨论上有个不健康的现象,就是把美国国内问题甩到中国身上,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政治操作。其次,美国认为对华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来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没有实现。另外,中国近年来积极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这也遭到美国一些人的歪曲解读。
“中美应该为‘竞合时代做准备”,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7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看未来中美关系,大概有三种前景。第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和磨合,双方应能找到新的交往路径,实现某种“竞合”态势,即保持必要的互利合作,管控好不可避免的良性竞争。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前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实现。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二种前景是滑向全面对抗。美国决策层确实有股力量在推动对华政策往这个方向走,其动员力和影响力都在扩大。第三种趋势则是继续像目前这样漂流一段,拖延对相互关系的最终定位,这样有利于更加冷静地观察和判断。
李海东表示,美国对华政策的趋势不令人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要“撕破脸”,背道而驰。对中国来说,最基本的是要保持自身社会、经济健康,“一个强大、稳定、富有活力的中国,是应对美国任何不确定对华政策最强有力的武器”。
遏制不会起到作用
对于鹰派的非理性主张,美国国内也存在一些制衡声音。今年7月,美国百名亚洲问题专家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强调“中国不是敌人”。耶鲁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阿恩·韦斯特日前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理念、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当前国际环境等,都与当年的美苏冷战时期有很大不同。从发展理念来看,中国并不认为无法与美国共存,中国只是在谋求发展自身,而不是取代美国。文章认为,由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遏制中国不会起到作用,美国必须有耐心制定长远战略与中国竞争,维持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这也正是世界多数国家所期望的,很少有国家愿意看到两个大国对抗,自己被迫选边。“美中竞争:迫使别国选边站队是危险的游戏。”香港《南华早报》称,菲律宾外长洛钦6日在新加坡一个论坛上表示,菲律宾承诺美国是唯一军事盟友,但不认为菲律宾需要帮美国遏制中国或偏袒任何一方。马尼拉希望保持“与全球两大制造商和市场的互利关系”。洛钦补充称,他害怕看到他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李光耀说得好,大象打架,草地遭殃”。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近来也都多次表明类似态度。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日前在泰国曼谷出席第35届东盟峰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以不点名方式,批评某些域外国家意图操纵南海课题,拉拢东盟国家支持他们与中国交恶,“如果发生战争,中国与东盟诸国将受罪,这些国家则置身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