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范利红
(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研究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素有“中国食用菌之乡”称号的随州有着重大意义。随州依托当地优质的自然林木资源,辅之以技术人才,使随州的食用菌产业得到稳步发展,成为了国内外有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出口食用菌产品带动了当地各产业的发展。随州食用菌生产采用的是分散栽培的家庭生产模式,这也帮助了当地人实现了就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随州的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食用菌培育技术是一种投入少、产量大、周期短、效益高、市场风险较小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1]通常食用菌生产投入可获得3倍的收入回报,一些比较稀有的食用菌例如松蘑、牛肝菌、羊肚菌等回报能够达到6倍。因此,在随州当地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菌十亩园”。这也充分说明了不同的食用菌能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据当地居民说,农民栽培667 m2香菇,平均总成本为49812.54元,包括木柴、石膏粉、套袋等物质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栽培过香菇的菇树由于不受土地的限制,可以在大棚中栽培,管理方便。如果栽培黑木耳按市场价60元/kg,产值达7.6万元/hm2左右,成本6.5万元/hm2, 人工采摘费用0.48万元, 利润达1.8万元/hm2左右。
从上文中能够看到食用菌生产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技术要素对于食用菌产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菌种的培养阶段到食用菌的加工,技术成为了其强有力的后盾,帮助食用菌产品降低成本,使运输过程中食用菌产品保持新鲜。按照费用的使用方向我们将食用菌成本分为以下几种。
2.1.1 食用菌研发成本
研发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可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的薪资,固定成本是研发时用于研发食用菌的设备投入。除此之外,还有研发弹性成本,包括食用菌耗材以及培育的新菌种的知识产权申请等费用[2]。
2.1.2 食用菌试推广栽培成本
食用菌的试栽培是新研发菌种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中也少不了劳动力成本、试验的风险成本等。这个风险成本包括试种食用菌菌种与企业签订合同的风险成本,可能会因为试种的失败或者效益不高而影响农民的收益。再者,企业推广新的菌种需要经过政府批准才能栽培,这一过程也提高了食用试菌栽培的成本。总而言之,食用菌是栽培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来承担。
2.1.3 食用菌深加工的生产成本
当然,直接栽培的食用菌产品价值并不很高,但是再加工会使食用菌的价值变得更高。而再加工有技术要求,因此这种再加工技术成本也是食用菌的一种成本,因此对于食用菌再加工技术的革新就很有必要,技术创新带来效率的提高,食用菌的成本也会降低。但是技术的创新又带来了技术方面的成本提高,例如从食用菌中提取一些元素研发食用菌新产品这不仅需要操作设备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必要时需要建立专门的研究室。这使得食用菌的价格提高,才能实现利益的均衡。也就是说,技术一方面带来了生产效率提高,也带来了技术成本的提高。从食用菌的生产资料成本来进行分析,当其中的环节有了一定的成本节约,而且食用菌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空间。在这样的基础理论上来进行分析,农户收益也会有非常大的提升。但是通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诸多轱的影响。而且,想要食用菌产业得到发展,需要林业也随着一起发展并以稳定的方式持续发展。这就会给许多食用菌产业中需要用到的原材料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见表1。
表1 袋装食用菌原材料成本
这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了食用菌农户的收益情况[3]。
食用菌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市场流通这一环节,在流通过程中食用菌的主体也会发生变化可能是批发商,也可能是小商贩,这使得食用菌在这些不同主体之间流通时也会产生一些流通的费用,我把这种流通的费用称之为流通成本。这种流通成本会造成食用菌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使得消费者寻求价格较低的食用菌来替代,因此会是产品滞销造成栽培户利益受损。除此之外,选用不同的销售模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流通成本。目前,有农户进入市场直接销售的模式,这种模式也会产生包括一些摊位费、运输费等流通成本。
对于食用菌的间接生产成本,主要是包括了购买相关生产设备、食用菌生产所需大棚折旧费、塑料薄膜折旧费等。通常情况农户在搭建大棚的费用保持在2万元左右,整个大棚的使用周期为10年,一年折旧费用大概为2000元左右。此外,农户还需要制作蒸汽灭菌灶,购买相关材料、设备的费用通常为600元左右。其制作的设备使用寿命约3 年,每年折旧费为150 元。食用菌为了能够烘干,还需要购买烘干机1台,其成本大概为800元左右,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每年的折旧费约为160元。大棚上所覆盖的薄膜以及遮阳网,通常需要4年更换1次,每年折旧费保持在600元 ~ 700元。以上,均需要列入食用菌生产的间接成本中[4]。
首先,要将食用菌的质量放在首位,需要加强食用菌生产的管理。一方面要扩大食用菌菌厂的规模,这需要政府加大对食用菌菌厂投入力度与扶持力度,也需要对种菌厂的生产标准予以规范以保证种菌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增加种菌厂的数量,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提升企业投资的水平。同时, 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知识教育活动,通过不断地培训与指导形成良好的防范氛围,保证菇农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栽培技术与栽培经验,对食用菌领域的新技术在开发的基础上也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动探索和研究适合随州地理环境的品种,保证做到安全、无公害,切实提升和优化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做到优质品牌建设,保证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深入到栽培地,解决食用菌技术问题。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应从农户的利益出发,解决农户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让食用菌研发的专业队伍深入到栽培户中宣讲食用菌栽培的知识,对一些食用菌栽培户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食用菌栽培户解决食用菌技术难题的能力。要想让技术问题不在困扰栽培户,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各村农业技术员的技术水平,在栽培户所在的地方让一部分专业人员驻扎乡村,方便农户能够收获相应的先进技术与栽培经验。
最后,不断提升与优化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技术扶持,保证做到先进技术的有效传播,同时,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增强服务水平,指导栽培户的技术操作,监督栽培户的生产过程,以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并真正实现现代化生产与加工模式,从而切实有效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综合水平。在提升服务模式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进行宣传活动,可以采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有序的宣传与管理。
扩大食用菌栽培规模,一方面需要政府对栽培户中发展较好的栽培户予以资金支持,推广食用菌立体栽培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降低菇棚实际的栽培成本,更能够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行之有效的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扩大食用菌栽培规模需要提高栽培的机械化水平,利用机械化提高栽培的效率。同时,政府部门在实际的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需要积极做好扶持工作,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效发展,形成良好的成产与销售的工作模式,保证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和优化,做到市场供给均衡。通过构建地区食用菌品牌,提升食用菌产品的品牌效应,保证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和优化。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带动模式来鼓励大企业积极带动小企业的发展,保证整体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通过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食用菌的经济效益[5]。
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合作来减少食用菌栽培户在栽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这些食用菌栽培大户建立风险保险体系。降低农户在栽培食用菌过程中的风险。发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综合作用,保证菇农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市场信息,帮助食用菌栽培户打通销售渠道,鼓励食用菌栽培户采用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6]。
通过政策逐步改善食用菌生产的投资环境,落实《随州市特色农业建设扶持政策和考核验收办法》。通过加强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降低农户的食用菌生产费用。在资金支持方面,金融部门要发挥主要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实现食用菌栽培户贷款,在简化栽培户贷款的流程的基础上降低金融部门风险,降低贷款的门槛,通过项目担保、政府贴息等方式,解决食用菌栽培户在资金方面的困难,减少食用菌栽培户发展的阻力。
食用菌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人们对于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可观,因此,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它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因而,对于食用菌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食用菌生产成本的分析,明确了食用菌成本的来源,说明了食用菌成本产生的原因。阐述了食用菌产品收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成本的增加,而成本的变化又受技术、产品的附加值、栽培规模、流通等的影响,从而间接说明食用菌的收益受技术、产品的附加值、栽培规模、流通等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一些改善收益的措施,要将食用菌的质量放在首位,需要加强食用菌生产的管理;需要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深入到栽培地,解决食用菌技术问题;需要完善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扩大栽培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