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超 沙子钺 李思远
“我是雷鋒中队2016年第7号兵方松!我的雷锋格言是……”在武警江苏总队南通支队启东中队,每一名战士都会用这样一段铿锵有力的开场白介绍自己。
启东中队自建队36年来,20次被江苏总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9次、集体三等功8次,3次被授予“武警部队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他们是怎么学雷锋的?请看该中队荣誉室里几个特殊本本里反映的故事。
启东中队的春秋,记录在一本延续了30年的剪报本里。
剪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记录,由一代代官兵剪贴增补而成。如今,这本承载着历史的册子早已泛黄,也正因如此,扉页上“学雷锋的光荣中队”几个字,便更显得厚重。
“这是中队的学雷锋剪报。这一条是1990年的新闻,报道的是我们中队的英雄指导员杨圣岳……”中队荣誉室里,下士王刚正在向新战友讲解剪报本。学习了解剪报本上的历史传承是中队每名官兵的必修课。
一页泛黄的剪报上,印着题为《学雷锋 铸警魂——武警启东中队用雷锋精神建队育人》的新闻,讲述了当年中队被评为“武警部队学雷锋先进集体”、时任指导员杨圣岳作为学雷锋积极分子进京受到军委领导接见的光荣事迹。“后来,我们中队还2次被表彰为武警部队学雷锋标兵集体!”谈起这段历史,王刚黝黑的脸庞上写满自豪。
其实,王刚也是去年才从机动中队来到启东中队的。第一次翻看剪报本时,里面的《陈献金四次“献金”》《雨日“雷锋”》《学雷锋十一年不断线》等一个个故事虽然深深地打动着他,但这些人和事毕竟隔着长长的时光,他觉得“雷锋中队”这个称号还离自己很远。直到一次休假回家的路上,他在启东车站看到一个老人吃力地搬着行李爬楼梯,急忙上前帮助老人把行李扛到了站里。离别时,老人出人意料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并问他是不是“雷锋中队”的武警战士。“他不仅认出我是一个兵,更认定我是启东中队的一员。”王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显得很兴奋,“那一刻我感到身上仿佛带着特殊的光环,因为是雷锋中队的一员而闪闪发亮。”
多年来,启东中队高标准完成执勤任务,协助驻地公安机关破获多起大案,并多次参与城市建设,在街头,在社区,在养老院,都留下了他们学雷锋的身影。1992年2月23日,启东日报社连续收到3封来信,写信者都表示受到了部队的“好心人”帮助,报社编辑打电话到了启东中队核实,发现3位“好心人”竟然全都是中队的战士。
“我宣誓:发扬雷锋中队优良传统,秉承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响亮的誓词回荡在中队营区。在启东中队,每年新下连的战士都会经历这样一场特殊的仪式:所有官兵在《雷锋》像前整齐列队,大声喊出誓词;参观中队荣誉室、荣誉墙,了解中队的历史和荣誉,聆听中队学雷锋的光辉事迹;领取自己的雷锋编号,写下自己的雷锋格言,正式成为雷锋中队的一员。“这是每名新同志下连必过的仪式,也是接受的第一次学雷锋教育。”周立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在新战士心中埋下雷锋精神的种子。
“我深深地认识到,做每一件工作,完成每一项任务,哪怕是进行每一次学习,都十分需要听党的话……”在启东中队一班学习室,列兵杜坤正在领读《雷锋日记》的一个章节。每年启东中队的新兵下连,领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一本《雷锋日记》。有的《雷锋日记》很新,是中队刚刚采购的一批新书,有的《雷锋日记》很旧,可能已经转手好几个主人。中队鼓励战士们在书里写下笔记,边读边思考,因此越旧的书,就会有越多思想的闪光被记录在书页里。
中队“岁数”最大的一本《雷锋日记》,是老兵张广福退伍后寄回中队的礼物。小册子只有巴掌大,30年过去了,封面没有一点折痕,轻轻翻开,一张张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读书笔记,一笔一画记录着老兵与雷锋的心灵“对话”。在充满考验的强军征途上,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上,《雷锋日记》是中队官兵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迷惘的时候,翻开《雷锋日记》,总能有所启发。”杜坤深有感触地说。
提起列兵杜坤,战友们都称他“搏击王”。可是,他微胖的身材、内向的性格似乎与这个称号不太相符。杜坤来自江苏镇江,曾是标准的“宅男”。刚到启东中队,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让他陷入迷茫,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标兵中队官兵整体素质非常高,好像所有人都是“巨人”,只有自己是个“矮子”。“当时的感觉就是,我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别人,非常自卑。”杜坤回忆说,“后来是和指导员的一次长跑,让我有了转变。”
下连之后,每天的长跑训练杜坤几乎都是半途而废。指导员朱建注意到他的情绪,便提出由自己带着他跑一次。一天下午,体能训练开始后,朱建拉上杜坤:“咱们今天跑慢一点,跑远一点,目标8公里!”一圈、两圈……终于跑完了8公里,杜坤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那是杜坤入伍后跑得最远的一次,他气喘吁吁,不敢相信自己真可以做到。“发给你的《雷锋日记》看完了吗?”休息的时候,朱建问起杜坤,见杜坤摇摇头,他接着说:“《雷锋日记》里有一句话,‘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希望你可以一直做力争上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