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摘 要】高中政治的培养目标即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政治学习和发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的引领下,增强社会认同感、提升科学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在积极参与中提升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高中政治;信息技术;愛国主义;思考
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的基本素养,其最基本的要求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为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形式,认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哲学等现状和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能使学生在丰富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大量丰富的知识和情感积累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和提升。本文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心理认同
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了开阔的学习视野,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间、空间的认识壁垒,让学生的视野能够飞跃古今、融合内外,在创造性的情境创设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等内容,以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驱动下,认识到中国人民政府,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例如,在学习“政府的责任”时,教师可通过中西方政府的实质对比,使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中,更加直观地感知不同性质的国家,其政府的性质和负责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在僵硬的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听课效率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而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地对比认识体验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政府,他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的强大。在情境体验中,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将得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自然而然地能够得到激发,因而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自觉、自主地材料搜集和整理,形成对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形态科学、具体、系统的认识,虽然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自身认识局限性的限制,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丰富的材料积累的过程中,增加材料积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国家的强大带给自身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便利,让学生在材料积累的过程中,强化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实践中,教师利用学习活动实践的开展,让学生结合丰富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媒体,对中华文化的内容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成相应的一篇小论文、散文、诗歌等。在班级交流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竞赛交流的形式,可以在不同风格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形象认识,在文化认同感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之情,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爱国行动
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实施中的利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同时也能突破认识界限,让学生在思维的空前活跃与跳跃的过程中,形成对学习对象生动形象的认识体验,在丰富的认识实践中,促进学生的爱国行动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单个和整体等复杂关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够通过创造性地联系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化,有时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却可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教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要从整体着眼,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的过程中,认识到只有将国家的利益摆在最高处,才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个人要想强大,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做后盾和支撑,背弃国家的个人,很难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在具体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保护祖国形象,捍卫祖国尊严,同破坏祖国团结统一、稳定和谐的现象作斗争。
总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必须谨记,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就不会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所以,只有热爱祖国、用行动去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腾飞。
【参考文献】
[1]肖荣.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应用[J].教师,2016(13)
[2]张妮妮.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渗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0)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