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人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2019-11-07 06:04张福利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述评道德教育信仰

张福利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国人,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政治民主化程度明显改善的同时,国人的精神领域即社会价值观领域也随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人的信仰问题甚嚣尘上,宗教认同、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界的热门议题,本文试图以梳理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当代国人的信仰问题进行综述和简评。

关键词:信仰;宗教认同;道德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2-1578(2019)30-0252-01

当代中国在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文明程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国人的精神领域即社会的价值观念领域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1.当代国人的信仰与宗教认同

对于国人信仰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皆有涉猎,首先,当代中国的信仰现状是对无神论的认同与自身宗教信仰、宗教实践相矛盾。其次,在世界五大宗教中,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最要紧的不是中国人缺乏信仰,而是如何去信仰、怎样去实践自己的信仰问题。当然,宗教不等于信仰,但又与信仰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少数人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地追求而获得的,而大多数人基本的宗教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从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的心理状态、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途径和动机、宗教徒在皈依过程中接触其他宗教信仰的状况、宗教徒宗教皈依的支持因素、宗教徒对信仰过程中所发生的“神迹”事件的认定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中国社会的宗教徒,其宗教认同是一个在自我发现和自我指导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其中,人际网络的导引是认同建立的初始媒介,个人特定的宗教体验则是认同建立的关键要素。

此外,对宗教认同的研究,国内有很多学者都曾在群体建构层面对宗教认同进行研究,构建了一种文化的边界,在这种边界的作用下加强了信仰个体的内化过程并提高了群体的凝聚力。宗教组织通过制度、仪式、神圣化等方式强化了群体的认同,对于维护群体利益,保护群体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被宗教组织或统治阶级用来教化民众,从而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或巩固其统治服务。聂立清,张香杰的《宗教意识形态控制策略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一文正是辩证地批判和借鉴宗教意识形态中通过宗教仪式调适人们心理,增强人们的群体认同感,实现社会控制;通过宗教教义的广泛传播,为宗教控制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宗教在各方面的控制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宗教教育对全民普及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四个方面社会控制功能及策略、方法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扩大和提高人民群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

文章指出:基督教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给国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还夹杂、并被某些试图控制中国的人所推崇的当时西方世界的国家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当中国基督教在初期全盘接受这些观念,并用以指导其实践时,其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并被确立,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旧的观念就会对新的实践起一种误导、牵制、阻碍的作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种实践,透过教会和信徒的行动来实现,但如未能很好的在思想、理论上解决何为相适应、怎样相适应的问题,就难有一个自觉的、积极的、正确的实践。文章认为处理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宗教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社会发展的认同这三个层面认同。

3.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言,国内也多有学者论述。其中马多秀,王妙玲的《道德信仰与道德教育》一文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诠释。认为相信是对某人或某事的确认,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信念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之上,没有相信就不可能有信念;信仰又比信念更高一层次,它往往涉及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是关于生活价值导向的问题,属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领域,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首先,从概念上对信仰与道德进行了梳理,认为信仰与道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其次,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论述了信仰与道德的关系。信仰为道德提供存在的理由,是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精神依据。道德原则和道德内容则是信仰的具体化、世俗化。道德的理想目标就是信仰的客体体现的价值。最后,文章把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概括为:信仰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内在规则;信仰为道德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信仰推进道德的演进和发展;信仰赋予道德以力量;信仰支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追求的坚毅和稳定。

4.结语

综合而论,学界针对当代国人的信仰和道德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是实现了研究维度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层面的深入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从学界探讨问题的针对性和最新研究兴趣点而言,针对当前国人的精神层面的信仰缺失饶有兴趣,而对精神重构的论述略显单薄,如何在宗教信仰、道德教育与国人的精神重建之间寻找切合的支点或许是今后学界更应关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聂立清,张香杰.《宗教意识形态控制策略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4月第4期.

[2] 吕嘉.《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文化自觉》,《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双月刊)》,2012年第5期.

[3] 马多秀,王妙玲.《道德信仰与道德教育》,《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述评道德教育信仰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