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07 05:45叶燕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应用题平行四边形错误

叶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8-0135-01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追求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在课堂上,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对”与“错”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理所当然要纠正。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若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不出差错,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提问,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应用“错误”呢?

1.善待错误,增强学生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宽容出錯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本人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错误就“绿灯”常开,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补充;不同意见允许争论。“绿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但他指错了,我没让他回座位,而是另叫了一学生上来指,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在哪,等他回答正确后让他回座位。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大胆创新。

2.巧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中的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是有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源于学生生活,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普通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引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是这么说,但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学生对此问题的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新知的学习。

3.利用错误,培养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学生的知识成果是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生成的结果,随认知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要通过错误来解读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错误背后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解答一道:“食堂有大米3.9吨,如果每天吃0.12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下几吨?”有好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3.9÷0.12=32(天)……6(吨)。针对这一典型的错误,老师可让学生把它当作一个判断题去探究,先判断答案的对错,再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比较余数6与除数3.9的大小,余数比除数大,显然是错误的。(2)验算:32×0.12+6≠3.9,说明是错误的。(3)用生活经验来判别:食堂原来只有3.9吨大米,吃了32天还剩下6吨,越吃越多了?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我“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6缩小100倍是0.06。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捕捉错误,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有了这或那的错误,更要求教师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学会自行改正,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学生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又说不出原由。这时,老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线各不相同,邻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三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方法计算它们的面积。结果,学生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5=40(平方厘米)。这时,老师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大小并不相同。这时,课件展示运用图形重叠演化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底边乘底边不能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求得。

总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猜你喜欢
应用题平行四边形错误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