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钰
摘要: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笔者的实践证明,将心理学中的激励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尤其是课外阅读教学,用该原理指导教师划分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激励原理;主动性;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0-0017-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海量阅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在实施中,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困惑:我们放手了,可学生还是不会读、不想读、阅读效果差,其实,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
学生是否能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阅读、探求新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运用,睿智的老师不是盲目放手,而是充分利用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教师才能放手、放心,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需要型理论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五个方面归纳了人的需要,其分别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衣食无忧的学生,他们的需要基本上应该是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异质帮扶”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阅读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学生学习、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单位,满足了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基本需要,奠定了阅读中合作的基础。
心理学教授洛克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其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目标可使人们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必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
2.1 目标导学。明确的目标可以提高效率,尤其是目标相对困难但又可以实现时,能产生更大的动力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率。教师借助阅读导航、读书卡、读书任务单等,明确阅读目标和自主阅读任务,学生在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中完成阅读任务,获得成就感。
2.2 分层设置。心理学家实践证明,如果目标难度太大,实现的可能性小,期望值小,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激发力量就不大。如果难度太低,不具有挑战性,效价不大,学生也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分层分类设置阅读目标,让不同能力层级的孩子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取消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尺度,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该理论着重研究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所谓强化,是指个体表现出适当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的正强化,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使从而行为受到影响的处理过程。强化型激励理论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强化来激发动机从而导致预期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调动出来之后,并不是稳固不变的,还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激励方式予以强化、巩固。
3.1 評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是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感情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评价内容上来讲,可以评价阅读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专项。从评价的主体来讲,可以是教师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可以是生生互评。
3.2 奖励方法个性化。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予奖励,使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与重视,其行为动机得到强化,进而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奖励的时候,不应采用物质奖励,而应该发挥精神奖励的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奖励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有个性,只有新颖的奖励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更好地激励效果!例如,老师在期末根据本学期各组的表现评选出最佳小组长、最佳组员、最佳记录员、最佳拍档、最佳评价员、最佳监督员、质疑之星、展示之星、阅读之星、合作之星等等,由学校公开表彰奖励。还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感悟在校报或学校学习园地中展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就感。
激励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用其指导教学以及课外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使用恰当的激励方法,一定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的心态更好的投人到学习中,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高建明.激励及激励理论[J].科技信息,2011(2).
[2] 冯中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吴庆麟.《教学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