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双 谭北平
摘要:学生是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文章总结了在《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提高学生积极性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农林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学生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6-0127-03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需要人才的主要基地,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直接体现者。高校教学中专业课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特点,教学效果不易体现。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现教学课堂目标而言十分必要,在专业课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水产养殖学专业《水产动物营养学》为例,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措施谈谈个人体会。
一、《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介绍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水产养殖专业培养了大量能从事水产养殖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据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rn/)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在内的30所高校开设有水产养殖学专业。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A类),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自本世纪初以来,该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生完成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分为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及营养与饲料三个方向培养,《水产动物营养学》是营养与饲料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在系统介绍营养物质的结构、分类、功能、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水产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特点及规律和营养学研究方法等,为水产动物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二、《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课程知识普遍理论性强,教材内容偏多且更新速度慢,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也缺乏激励性,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专业方向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存在专业课教学的共性现象。另外,由于课程设置的特殊性,《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也具备自身独特的问题。在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专业的30所高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仅包含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广东海洋大学是国内少有的对该专业学生分方向培养的高校,在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中,将水产动物营养学独立设置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还未有完全契合该课程教学需要的专著,主要选用杨凤主编的《动物营养学》和麦康森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两本教材,但是这两本教材都有各自的针对性,仅能作为参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导致学生在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无教材可依,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受到了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提高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探索
1.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认同感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会受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现实的差距、就业前景和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专业认同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都有很大影响。水产养殖业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生产模式的粗放导致水产养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显得比较低端,即使是在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心目中认识也有偏差,专业认同度低,以至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许多先进技术的集成及工厂化应用在水产养殖领域得以实现,因而水产养殖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形象并不低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纠正学生对水产养殖领域的认识偏差,是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同度高,学习兴趣也就会随之提高,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提升授课教師自身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教师真诚的微笑有助于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言谈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多样的教法课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教学态度、言谈、授课方法等方面的改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剂。对于专业课教学而言,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学科领域前沿的把控、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等方面需具有较高的素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水产养殖作为农学专业中比较辛苦的专业之一,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若以自身为榜样,注重沟通技巧,让学生从情感上正确对待所学专业,学习兴趣也随之会提高。
3.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专业课教学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内容多、实践性强、更新快、范围广等特点,单纯围绕教材展开教学远远跟不上学科领域的发展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系统组织教材内容的同时,及时补充专业前沿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新颖的教学体系。对于《水产动物营养》的课程教学,国内各大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所采用的两本教材中,《动物营养学》(杨凤主编)侧重于营养学相关原理及研究试验方法,且主要针对陆生动物展开论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麦康森主编)虽针对水产动物所编,但由于融入了饲料学相关的知识,营养学相关内容不够具体和深入。由于没有完全合适的教材选用,《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相较于大多成熟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定和编排上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整体把握“动物营养学”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综合多本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合并和转移,制定真正适合水产动物的营养学教学体系,以全新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脂类营养》章节的教学为例,在组织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以杨凤主编的《动物营养学》教材为主要依据制定包括脂类的组成、分类、特点、代谢和营养生理功能的教学框架。参考麦康森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增加水产动物脂类营养独有的特点,并将其与陆生动物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新近发表的学术论文《水产动物脂肪营养及应用》及《水产动物必需脂肪酸营养与需要研究进展》,补充水产动物脂类营养的核心内容—一脂肪酸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多方面完善教学内容,以适应本校水产养殖专业营养与饲料方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4.改進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专业课理论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反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没有学习兴趣。因此,采取特别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寻找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需求的教学方法。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在《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比较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引入专业案例教学、引导式教学及实践式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些教学方法的支持下,课堂氛围活泼轻松,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基于《水产动物营养学》的课程特点,实践式教学效果尤为突出。2017年11月份,在六大营养素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授课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及研究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将2015级营养与饲料方向班级20名本科生分为4组,在不同时间进入实验室,观摩并协助研究生完成常规营养成分的分析。一方面,学生巩固了教材第二章内容“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也提前对教材第十二章内容“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本科生进入到科研实验室观摩,走出课本知识,亲身体验与专业相关的新鲜事物,增加学习参与度,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5.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以约束促进主动学习。考核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㈣。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被简单的考试制度所替代,只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针对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如果仅以期末考试作为考核的唯一方式,部分学生就只会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备考,而不重视平时课堂学习,学习积极性降低。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考核成绩的组成包括考勤成绩(10%)、随堂测验成绩(10%)、作业成绩(10%)、实验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50%)五部分,其中实验成绩又分为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如此多层面多角度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可约束学生,使其不忽视每个学习过程,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因而,以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改革能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真正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