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2019-11-07 03:30司全胜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咏柳

司全胜

摘    要: 从教学理念角度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存在根本性不同;从课文解读角度看,教学文本解读比一般性文本解读对课文解读有着更高的要求。面对课文《爬山虎的脚》,无论是抓住特点对爬山虎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还是有顺序地对爬山虎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无论是对动词的精准、连续使用还是对比喻手法的全面精准运用,都能清晰体现“用教材教”和教学文本解读的具体情状。不但现代文可以利用这种观念进行教学文本解读,对诸如《咏柳》这样的古诗文也是可以的。

关键词: 教教材    用教材教    《爬山虎的脚》    教学文本解读    《咏柳》

对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区别,相关论述和分析非常多。例如李海林教授曾说,“教教材”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框定的知识;“用教材教”指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说,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熟练技巧。这些论述对这一问题分析得非常清晰透彻,在此我不再一一赘述。

所谓“教学文本”,指的就是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与一般性文本解读不同,教学文本解读必须以正确的一般文本解读为基础,但应对文本内容信息有所取舍,应根据学情、因时因地因对象、更实际、更精细地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对学生的知识讲授、语言训练或思维训练乃至应试准备,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一、《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文本解读

作为一篇经典文章,《爬山虎的脚》被多种小学语文教材选入课本,如沪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等。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细致地描绘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环境、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具体情状,不但充分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而且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一些老师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课文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对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的描写和对爬山虎攀爬过程的描写。作为这篇课文的叙述重点,其被授课教师确定为教学重心是非常合适和正确的。以这部分课文为教学重心,绝大多数教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和相关训练:第一,抓住特点对爬山虎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第二,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对爬山虎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和描写;第三,爬山虎向上爬时的动作描写——触、巴、拉、贴,体现出作者描写的细致和对动词的精准运用。

但很可惜的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老师讲授课文内容为主,也就是所谓的“教教材”。虽然有些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些互动性交流,但大多很简单直接,说说谈谈而已,很难使学生获得非常深刻的语言或思维训练。当然,一些老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语言训练或情感体验。例如,有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细致观察和描写;有的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及动词运用的精准等;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词语替换练习;有的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等。但这些教学设计和训练活动的基本内容仍然是课文中的内容,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完成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的实践性转化,真正体现出“用教材教”的具体情状和实际效用。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语文课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多多讲讲、学生简单说说的情状,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写起来,参照课文内容进行各种各种的实践性训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种与爬山虎在某些方面类似的事物,让学生在课堂上参照课文中作者的观察和描写现场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的能力、对事物有序观察和描写的能力、精准运用动词对某种事物的动作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的能力等。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在书面语言表达上充分完成这些训练,还可以在口头语言表达上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虽然可能只是简单让学生说一说,也比教师连篇累牍、自始至终不停地给学生讲授获得的实际效果要好上很多。

当然,也有少数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参照课文内容的观察和描写方法,以观察日记或小作文的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和描写。这种活动设计虽然能完成语言训练的实践性转换,却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没有任何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常态作文课非常相似,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在《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未曾给予充分关注的训练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段描写爬山虎的脚,还使用了两次:第一次在第三自然段,“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第二次在第四自然段,“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第一次是用“蜗牛的触角”进行比喻,“蜗牛的触角”和此时爬山虎的脚存在的相似之处共有三点——外表的细嫩、外表的柔软和寻找方向的作用,不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此处的比喻主要是突出表现爬山虎的脚非常细嫩柔軟。

第二次是用“蛟龙的爪子”进行比喻,“蛟龙的爪子”和此时的爬山虎的脚存在的相似之处共有两点:爬山虎的脚就是茎上伸展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在外形与图画上与蛟龙的爪子很相像;第二,爬山虎的脚就像蛟龙的爪子一样坚韧有力、执着向上。

也就是说,作者在课文中用了两个比喻句,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精准生动的展示,把爬山虎内柔外刚的坚韧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为着眼点,教师不但可以细致讲授比喻这一修辞手段,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相关训练——让学生自由选择某个人物或事物作为本体,然后寻找两个其他事物作为喻体,分别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或者任意两个方面对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可以分别用柔嫩的小草和挺拔的白杨树比喻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小姑娘,还可以分别用灵活的蛇和锋利的刻刀比喻水流的随适多变和拥有强大力量等。

作为一篇内容较简单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能较容易地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还可以将比喻修辞手法的学习和使用作为新的教学训练点和着眼点。

二、《咏柳》的教学文本解读

对《爬山虎的脚》这样的现代文,可以利用这种观念进行教学文本解读。对诸如《咏柳》这样非常经典的古诗文,可以利用这种观念进行教学文本解读。

《咏柳》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名作,是小学语文课本一直以来的必选古诗之一。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柳树的诸多赞美,表达诗人對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从内容上看,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柳树的颜色美、轻柔美和整齐美。颜色美是说高高的柳树就像被碧玉装饰成一般,颜色翠绿晶莹、非常漂亮。这主要就柳叶而言,说明此时的柳叶长得浓密茂盛,所以颜色才会如此鲜亮诱人。轻柔美是说披拂下垂的柳枝好像万千条丝带,在微风的吹拂下飘扬飞荡、轻柔妩媚。这主要就柳枝而言,轻盈柔嫩,姿态优美,说明此时的柳枝正值生机盎然之时。简言之,无论是描写柳叶,还是表现柳枝,都体现出柳树此时盎然的生机和活力。整齐美是说柳树细细的叶子就好像被剪刀裁剪过一样精巧细致、整齐好看。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柳叶,其实是表现柳树的茂盛。因为柳树不仅是一般的茂盛,而且茂盛得非常整齐,所有叶子是那么茂盛,从而更突出地说明柳树的茂盛和旺盛的生命力。当然,正是通过对柳树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讴歌。

这篇课文的教学训练点主要可以放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某一事物进行赞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某一植物,让学生说一说或写一写如何赞美这种植物。第二,比喻手法的使用。这首诗用了三个比喻——用碧玉比喻柳叶的颜色、用丝绦比喻柳枝的轻柔、用剪刀比喻二月的春风。教师可以随意选取一种植物,让学生运用比喻手法对其方方面面进行描写和表现。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咏柳
咏柳
咏柳
咏柳
咏柳①
咏柳等
例谈生物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