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体育教学》杂志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专题。编辑部委托笔者对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陈雁飞教授进行了访谈。陈教授从事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近30年,本次访谈,她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研究,展现了中国体育教师培训70年自萌芽初露、历经更迭、重步正轨、开始转型,直至高速发展五个时期的历史嬗变与逻辑进程。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体育教师培训;口述史;陈雁飞;访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0-0020-03
一、萌芽初露时期:以转变思想观念、解决师资力量薄弱与建立培训制度、培养骨干教师为三大重任,以批美学苏为主,培训形式逐步多元
张庆新: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杂志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专题,特邀您作为受访人。您作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引领者,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的策划者和首席专家,在近30年的培训工作和研究中,您见证了中国体育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我想和您聊一聊体育教师培训的那些事儿。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比较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为了解决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甚为薄弱的问题,实施创办体育院校、师范学院体育系(科)或师范学校体育班等重大措施。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陈雁飞:非常荣幸得到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杂志的邀请。在我看来,可以将1949-1965年整体归结为体育教师培训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成为第一项重要任务。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主任冯文彬在《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的报告中指出,“新的体育方针,就是新民主主义”“为新民主主义事业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的道德标准”。与此同时,全国著名的学校体育专家、教授,如苏竞存、林启武、马启伟、管玉珊、梁兆安等先后在《新体育》上发表了批判美国体育的文章,对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思想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体育教师培训制度。《新体育》(1953)杂志专门发表了《建立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的社论,认为“体育教师们加强业务学习,已经成为保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胜利完成的决定性的环节”。国家体委同高教部和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1956年体育教师业余进修的办法和要求的联合通知》,对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业余进修的内容分别作了明确规定。
第三项重要任务是培养体育骨干教师,主要通过行政部门举办假期短训班、教学大纲培训班、校际体育教研组中心站、专职体育教师进修班,提高体育教师备课、贯彻大纲、掌握教材等能力,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1955年,中央体育学院举办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研讨班”,参加学习的主要是教育行政系统主管体育教师的干部,体育院、系体育理论工作者,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共400多人。在“教育部关于中学和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几个问题的指示(1956年)”中也明确指出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组织他们学习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体育理论,互相观摩教学,鼓励他们钻研体育教材教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学校暂定工作条例》“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建立和健全教师的进修制度,保证教师进修的时间”“教师的文化、业务学习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具体安排”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
二、历经更迭时期:受“左倾”思想影响较大,承训单位和工作经历停滞倒退后稍有转机,在逐渐恢复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
张庆新:接下来的1966-1976年,这个特殊的时期,体育教师队伍虽然遭受打击和迫害,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许多体育教师出于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也采取各种力所能及的方法和手段,仍在坚持工作,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一时期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陈雁飞:这一时期,受“左倾”思想路线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不适当地突出政治色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停滞倒退了。培养体育教师的院校停止招生,教师进修、培训机构瘫痪或撤销,进修、培训工作也被迫中断,本来初步缓解的体育教师缺乏的矛盾又开始恶化。很多地方和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如抽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短期训练任体育教师,或是小学、初中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或是大量招收民办教师,以解决体育师资缺乏问题。这种做法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却造成了大量非专业人士进入体育教师队伍,给后期学校體育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困难。在此期间,体育教师流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有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
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体育教育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文革”前体育工作的成绩,使全国体育教师备受鼓舞。在1972年各体育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恢复招生办学的同时,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举办教师轮训、送教上门等培训班,目的是自力更生、自制器材、自建场地、自创物质条件,恢复学校体育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重步正轨时期:扩大承训单位和力量,远抓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近抓胜任教学和学历达标
张庆新:从“文革”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认真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1978)、1979年扬州会议,以及《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1986)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剖析,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体育教师培训有哪些影响呢?
陈雁飞:国家体委在《关于认真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1978)中明确指出各体育学院要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工作。在办学方针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在集中办好体育系、运动系、研究班多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同时,还要采取函授、进修班、短训班、定期派出小分队等多种形式培训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分子。
1979年的扬州会议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明确提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校体育开展好坏的影响因素。扬州会议后,各级部门都注重和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采取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体育班,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师进修班、函授班等措施,加快体育教师的培养,满足体育教师的需要。
《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1986)中提出“通过电大、业大、电视教学和校内、校际的互帮互学等多种培训形式,千方百计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委托重庆市教育局于1987年10月召开了“教育学院系统体育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研讨会”,认为教育学院体育系、科(室)担负着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从长远看,是对学历已经合格的教师进行职后教育,解决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的问题;从近期看,主要解决部分教师“胜任教学”和“学历达标”的问题。根据培训任务和目标,各地教育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对加速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开始转型时期:重点转向全面提高、重心倾向中西农边区,国家级培训引领前行,远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推进青年、骨干、教研员分类培训
张庆新: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以后,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接下来我们如何划分出不同的体育教师培训发展阶段,其工作重心和重点又有哪些呢?
陈雁飞:我建议以2010年全面实施国培计划为时间节点进行划分,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教学技能,即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素质和基本教学技能,改进培训与进修学习的工作,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此时期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学历进修、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举办学术研究会、开展教学评估、体育教研员培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等,把观摩、学习、检查、交流、研讨结合起来。如1994年9月,由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主办、中央教科所体卫中心承办的全国学校体育教研员骨干培训班暨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试验工作表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的126名学校体育教研员参加了为期6天的培训。会议指出体育教研员的工作任重道远,对指导教研、总结教学经验、培训师资都有重要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提高其素质等精神。
21世纪初,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具有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倾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更大范围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强、专业化突出的显著特点,开展了系列体育师资的计划与培养行动,采用短期与长期、集中与分组、理论与技能、观摩与研讨等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例如,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继而1999-2000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实施了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在北师大、华东师大、福师大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家级脱产培训,共培训600名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又如,2008年,教育部启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0名体育教师在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10天的体育项目基础专业技能与基本教学技能培训。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用5年时间对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集中专业培训。此外,教育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农远工程”,通过以卫星电视为主、计算机互联网为辅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为中西部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个县培训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教师设计了远程培训项目。
五、高速發展时期:夯实基于标准的培训,加大培训方式、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方位、一体化、阶梯式培训模式
张庆新:2010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下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要文件,这些对当前体育教师培训有什么重大的影响?
陈雁飞:2010年至今是体育教师培训高速发展时期,上述重要文件的颁发使得体育教师培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体育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师培训在备受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持续发展的基于标准的高质量的有效性培训成为当前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例如,为进一步规范“国培计划”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2012年教育部制定“国培计划”课程标准,2015年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研制工作。又如北京市率先推出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引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体育教师培训经过多年的改革,基本构建布局完整、机制完善、支撑完备的中小学体育师资能力提升高效体系,包括“部级规划、省级统筹、市县级落地”三级协同运行机制、“按需施训、课程规范、学分管理”的培训实施模式、“培训基地、专家团队、管理平台”相支撑的培训服务支持体系。目前体育教师培训也逐步呈现出对象聚类化、需求精准化、目标实效化、内容体系化、层次多样化、渠道多元化、过程回归化、形式创新化、制度规范化、成果生本化等特点。
以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为例,我们构建了优质、精准、灵活的“3+1+N”教师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和打造“启航计划”“青蓝计划”和“卓越计划”3个工程,分别针对初任教师、熟练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能力提升,通过系统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例研修、问题驱动为主导的培养方式,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胜任能力。根据特色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发展实际,实施“协同创新整校推进计划”1类重点培训项目。“N”指的是结合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的专题培训,教育部委托的国培计划、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校长培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的学校体育教师培训项目,支持北京各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提升计划等,创新推进全方位、一体化、阶梯式培训模式,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观念更新,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