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质指数的高龄病人夜间翻身间隔时间探讨

2019-11-07 07:03
循证护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卧床护士皮肤

压疮现更名为压力性损伤(pressure ulcers,PU)[1],常见于长期卧床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其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卧床无自主活动、机体营养较差等。使用气垫床可以有效降低卧床病人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病人舒适度,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翻身,定时为活动受限病人翻身,尤其是夜间翻身仍是护士一大工作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护士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夜班次数较多,且夜班护士工作压力、疲溃感显著高于白班护士[2-3]。为掌握不同体质指数(BMI)高龄病人对夜间4 h翻身时间的耐受性,科学地制订病人翻身计划,减轻夜班护士工作量,本研究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保健病房长期使用气垫床的67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不同体质指数进行分组,并对各组相同翻身间隔时间的压力性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3月—2017年7月某三级甲等医院保健病房长期使用气垫床的67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80岁病人;②长期使用气垫床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人;③住院后实际卧床时间≥7 d的病人;④干预前翻身间隔均为2 h的病人;⑤干预期间使用三角形减压枕的病人;⑥鼻饲饮食病人;⑦皮肤完整、无异常且易于观察的病人;⑧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影响皮肤状况观察疾病的病人;②感染、严重水肿或恶病质病人;③因病情限制,有医嘱制动或禁止翻身病人;④精神躁动病人;⑤存在可能导致研究对象不依从或失访因素的病人。根据BMI将病人分为3组:对照组(24例)BMI为18.5~24.9 kg/m2;消瘦组(21例)BMI<18.5 kg/m2;超重组(22例)BMI>24.9 kg/m2。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表1 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注:均P>0.05

1.2 干预方法

3组病人夜间(18:00至次日06:00)翻身频率均为4 h翻身1次,日间(06:00至18:00)翻身频率均为2 h翻身1次;每次翻身均采用轴线翻身法,翻身体位为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交替操作,侧卧角度为30°,以30°角三角形减压枕支撑;翻身操作由长期照护病人的护工协助当班责任护士完成;翻身床尾挂翻身卡,每次翻身时观察病人皮肤情况,并按要求记录于翻身卡上;每日14:00至16:00由当班责任护士采用住院病人压力性损伤危险因子Braden评估量表对病人压力性损伤危险因子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记录于表。干预时间为7 d。

1.3 评价指标

干预后,对3组病人压力性损伤情况(损伤发生例数、损伤程度、损伤时间、损伤位置)、治疗情况(治疗方式、治疗时间及治疗结局)及病人翻身花费时间进行评价。压力性损伤主要包括6期:1期指皮肤完整,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2期指部分皮层缺损伴真皮层外露;3期指皮肤全层缺损,脂肪组织外露,通常可见肉芽组织或创缘内卷,局部也可有腐肉和(或) 焦痂;4期指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形成溃疡,伴有可见或可触及的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或骨外露,局部也可有腐肉和(或) 焦痂;不可分期指损伤程度不明的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深部组织损伤指持续指压不变白的深红色、栗色或紫色[4]。干预期间如病人出现30 min压之不褪色的红斑或伴有疼痛感,即1期压力性损伤,则终止该病人试验进程,计入最后数据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研究发现:超重组翻身时间长于对照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过程中,消瘦组及超重组均出现1期压力性损伤,其中,超重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于消瘦组及对照组,消瘦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3组均未见1期以外的其他程度压力性损伤。3组病人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及病人翻身花费时间比较见表2,1期压力性损伤病人情况比较见表3。

表2 3组病人BMI、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及病人翻身花费时间比较

1)与对照组比P<0.05;

2)与消瘦组比P<0.05

表3 1期压力性损伤病人情况比较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重在预防。预防压力性损伤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仍然是评估病人皮肤、营养、病情等情况,进行定时、有效翻身,从而减少局部皮肤受压时间。目前临床仍将卧床病人最佳翻身时间定为至少2 h 1次[5]。体位变换是预防高危病人压力性损伤的重要措施,而体位变换频率,则要根据正在使用的压力再分布支撑面、病人组织耐受度、活动及移动能力、总体医疗状况、全部治疗目标、皮肤状况和舒适度等确定[6]。研究发现:翻身是一个动态过程,翻身频率有个体差异,使用减压支撑面翻身可适当延长[7]。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减压床的前提下,3~4 h翻身不会增加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且以成本效益角度考虑,4 h翻身间隔效果最佳[8-9]。医院长期卧床病人的翻身工作是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若病人体型偏重,则翻身时间较长。故本研究选择不同体质指数的高龄卧床病人(年龄≥80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制订该类病人的翻身计划提供针对性指导。

美国2006年和2007年的压力性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偏瘦和偏胖体型病人压疮发生率明显高于BMI正常的病人[10]。BMI>30 kg/m2的肥胖病人,BMI越高,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概率越大[11-12]。BMI正常的病人,BMI越高,皮下脂肪越厚,则越不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13]。本研究对照组为正常BMI病人,均未出现皮肤异常,其原因可能是正常范围BMI病人营养均衡,皮下脂肪层厚度适宜,除自身减压能力外,还可防止因外界压力阻断机体内血运引发压力性损伤。消瘦组为低BMI病人,出现2例1期压力性损伤,损伤部位分别为骶尾部和右足外侧,原因可能为低体重病人,营养较差,皮下脂肪薄弱或缺乏,骨突处皮肤缓冲减压作用减弱,卧床时骨隆突处承受较大的垂直压力,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超重组为肥胖体型病人,出现3例1期压力性损伤,损伤部位分别为1例枕骨部,2例骶尾部,其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体重过重病人组织中脂肪较多,卧床时受压部位毛细血管血流阻力大,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②体重过重病人骨突处承受的压力大于体重较轻或体重正常病人,压力性损伤发生危险增加;③体重过重病人代谢较快,容易出汗,皮肤有时或持续处于潮湿状态,汗液刺激皮肤,导致皮肤酸碱平衡失调,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减弱,进而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增加;④卧位时皮肤受到的下滑摩擦力、剪切力均较大,更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夜班护士需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如年龄、营养程度、皮肤潮湿程度、卧床时间、病情变化等进行系统评估,从中获得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预警信息,进而选择个体化的翻身间隔。

猜你喜欢
卧床护士皮肤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第二层皮肤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