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的疗效

2019-11-07 08:18李梦莹李连永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髋臼股骨头股骨

李梦莹 李连永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髋关节畸形疾病,据大量资料显示[1],该病发病较轻的患者通常可表现出髋关节松弛不稳、髋臼发育不良等情况,而发病较重的患者通常可表现出半脱位或者是完全脱位的情况。以往临床工作中通常将手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丰富,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术在临床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现我院对此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究治疗前后对患儿带来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 年7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0 例,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2~12 岁,平均(6.13±0.59)岁,纳入标准:全部患儿均在我院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全部患儿家属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了合并神经肌肉疾病、病理性髋脱位以及二次脱位的病例。本次试验通过了我院的医院伦理学审核。

1.2 方法

全部患儿均采用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治疗方法如下:全部患儿均给予摆放仰卧位,取患儿左髋改良型前外侧S-P 切口,将髂骨骨骺切开之后,将软骨及骨膜进行剥离,使用干纱布对其进行填塞止血处理,后将关节囊充分的显露出来,再利用十字形对其进行切开处理,将外上及内下部位给予切除,同时将股骨头圆韧带给予切除,后将髋臼横韧带做切开处理,并对髋臼内的软组织给予有效的清洗[3]。利用纵向切开的方法将阔筋膜切开,对股外侧肌给予钝性分离,后对股骨膜给予剥离处理,进行转子下的截骨治疗,再截取1~1.5 cm 的骨段后给予备用处理,后对股骨头进行复位,对股骨远端进行外旋,适当的帮助减少胫干角,利用钢板螺钉对截骨端给予有效的固定。在髋臼的上缘部位进行弧形的截骨治疗,后将截骨远端向前下方进行下压处理,后将所截取到的骨段嵌入到截骨的间隙当中[4]。对髋关节屈曲以及内外旋,对股骨头的稳定情况进行观察,判断是否存在着脱位的现象,对关节囊进行紧密的缝合,随后对髂骨的骨骺进行缝合,常规缝合切口,使用股骨的踝上骨牵引后给予人字石膏进行外固定处理,常规拍摄影像片子,观察内固定是否良好。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该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的3 个月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按照X 线的检查结果,对患儿的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的平均值进行记录对比,观察的时间点为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总积分34 分,得分越高,说明下肢运动功能越好[5]。日常生活能力评级量表(Barthel 指数评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在0~100 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就越强[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以()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的平均值对比

患儿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颈干角及髋臼指数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与术中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儿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MA 及Barthel 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患儿术前、术后及术后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的平均值对比(°,)

表1 患儿术前、术后及术后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的平均值对比(°,)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3 讨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新生儿时期常见病,是一种对新生儿肢体功能常带来较大影响的畸形疾病,需要尽早的给予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否则容易导致患儿出现终身性的运动功能残疾,对患儿的生命健康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7-10]。结合以往资料我们发现,引起小儿发育性髋关节不良的因素较多,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了遗传因素、激素因素、机械因素等,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均会对患儿的肢体功能带来较大的阻碍,另外,由于部分患儿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较差,通常等到患儿症状非常明显之后才来就诊,此时疾病已经非常严重,颈干角的角度也异常增大,若仍选择保守治疗已经无法满足患儿的需求,因此,需要给予有效的手术治疗以达到良好的目的[11-14]。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常用的几种手术类型包括了Salter 骨盆截骨术、Pembetto 髋臼截骨术等,尽管能够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在试验中我们发现,若仅给予此种手术治疗容易引起股骨头与髋臼内侧壁间距异常增大、股骨头再脱位或者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情况的发生[15-17]。因此,我院将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术治疗进行了应用,发现此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矫正度数过大的股骨前倾角,降低股骨颈干角,同时可更好的帮助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预后[18-2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儿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颈干角及髋臼指数较低,患儿术后与术中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MA 及Barthel 评分均升高,该结果符合上述研究,证实了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的临床优势性,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效果较为突出。综上所述,采用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论。

猜你喜欢
髋臼股骨头股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3D VOI 技术在SPECT三时相骨显像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应用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