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韬
在明末的历史风云中,黄道周选择了不同流俗。一介文人,驰骋沙场,兵败不屈。据传,在清廷狱中,黄道周饮食如常,每日诵读儒家经典。临刑前夕,故人持酒食与诀;黄道周饮啖如平日,酣寝达旦。次日起云:“昔某索书画,吾既许之,不可旷也。”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幅甚大,乃以大字竞之;又索纸作水墨大画二幅,题识用印如故,然后从容就义。
在历史的风烟中,我们无法苛责古人。黄道周的书法以其严整的结字、布局,为我们传达了儒家所提倡的完善人格。但是欣赏其作品,点画的起落在平正的基础上内蕴险绝;字形的外轮廓完整,给人以严冷方刚的感受;不同字的结构重心,被视觉欣赏者虚拟连缀起来,呈现出跌宕起伏、赏心悦目的视觉变化;从线条的笔墨质感方面,一扫流俗暗合于籀篆、章草的高古线质。
《除夕帖》拓片(局部)明.黄道周
欣赏黄道周的书法作品,往往要结合其于民族危难之际从容赴死的事迹。据传说,刑场行刑后,黄道周夫人为其收尸并亲自缝合尸身,她亲习黄道周的书法,作品广泛流布于东南地区。后来,清廷追赠其谥号“忠端”,黄道周的忠贞与王铎因投降清廷而被列入《贰臣传》,形成鲜明对比。“见字如面”,黄道周的文人风骨,藉由书法作品传延后世,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欣赏者。他的书法风格,对清代末年的书法家沈曾植及现代的国画大家潘天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风云里,传承千年的“二王”书风,流风所及,糜弱不堪。而王铎的艺术成就是极具典型意义的。
王铎曾自言自己的书法是“独宗羲献”,并且奉行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研习方式。然而,他的师承按梁的说法则是:“王铎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亦有人云:“觉斯年伯书法,全用清臣(颜真卿)、海岳(米芾)、北海(李邕)诸家,不止入山阴(王羲之)之室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王铎的个性特点,刚扬恣肆、飞腾跳掷。毛笔的律动与纸面自然摩擦,彰显作者心底的灵性。“传统高而可攀,王铎临帖;心性隐而可见,王铎创作”,对于传统的崇敬与心性的保全交织成就了复合意义的王铎。“腾挪转换之间,难免游移不定;恣肆狂放中,难免体格近怪”,这正印证了梁等人的评说。观赏王铎的书法作品,更觉性情之灵凝聚于笔端,观赏者的目光随点画而动,体会着王铎的心情。
李邕的书法作品被称作“北海如象”,米芾的书法作品被称作“风樯阵马”。象自具沉雄,樯借风势,马不脱阵,都是自由状态与约束状态的复合意象。而王铎书法作品的点画形态中,雄豪之气潜距于内,跳宕之形呈象于外,正是从复合意象这一路径对王铎作品的理解。
《拟山园帖》拓片(局部)明.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