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罗 成
高考模拟地理原创试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原创性与科学性,考查的角度要新,考查的内容要新,问题要有科学性,主要是问题的设计要无争议,要突出地理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避免难题和偏题,问题的形式、表述等要规范,问题的设计要逻辑清晰,知识主线明确。
在原创地理试题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一环,笔者就高考模拟原创试题问题的设计,浅谈一下体会。高考模拟原创试题对试题的要求比较高,问题的设计要直接体现考查的目标与能力要求,笔者认为,高考模拟原创试题的问题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地理原创试题的问题设计要体现原创性,不能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典型问题,问题考查的角度要新,笔者现在以高考题为例,来探讨如何设计问题考查的角度,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7题的第(1)(2)小问: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分析】第(1)问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其实质是考查不同区域的气温的年较差比较,以及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的特点,从冻土的角度来提问,考查的角度新颖。
高考模拟原创试题问题涉及的内容要新,要尽可能避免大而泛的提问,要结合新颖的材料,在具体的地理情境中来提问,如第(2)问要求说明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的原因,就是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材料如“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和青藏铁路的地理情境,分析气温对冻土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青藏高原地区的铁路路基的稳定情况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内容。
地理原创试题的问题的科学性,主要是问题的设计要无争议,要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不能超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要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不能为求原创性,而设计一些繁杂的问题,涉及跨学科试题,重点也要放在地理知识点和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而不是运用较深奥的非地理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对图表的考查,就没有必要让学生运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推断结果。
地理试题的设计,尤其是高考模拟原创试题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地理能力水平的考查,要体现地理学科素养能力的要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如2019年全国卷Ⅰ地理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分析】该题组重点考查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要求学生通过经纬度来推知该地处于长白山区,同时结合图例,河流的流向,可推知图的中心区域为河流的发源地,这就为该组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第6题,由于铁路沿河流分布,不难判断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河谷分布。由于处于长白山区,第7题也不难推知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第8题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长白山近些年对森林资源以保护为主,铁路运输需求太小。如笔者设计的原创试题[选自教学考试杂志社开展的“优师计划”方向五第三阶段,目前项目成果已用于2018年12月“超级全能生”联考(乙卷)]:
民勤县(下图)隶属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年均降水量仅100 mm,而蒸发量却高达2 000 mm,多年来因水利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等现象,使民勤生态恶化,沙尘天气多发。目前民勤地区正在积极探索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日光温室。据此回答6~8题。
6.民勤及周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可能是
( )
A.12月 B.3月 C.6月 D.9月
7.当地大力推广日光温室有利于
( )
A.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B.增加光照强度
C.增加土壤肥力 D.延迟农作物生长期
8.民勤地区为防治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减少机井数量 ②采用稻草沙障治沙
③种植速生树木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6题考查了影响土地荒漠化因素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通过材料和图可推知该地处于西北干旱地区,该地3月土壤解冻,植被覆盖率最低,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量大,同时3月又是季节转换期,冷暖空气活跃,多大风,最易形成沙尘天气,故选B。该地12月气温低,地表没有3月份干燥,而且土地易冻结,所以沙尘天气出现次数少于3月,故A错。该地6月和9月地表植被覆盖率较3月高,且风力不如3月强劲,故B,D错误。(7题和8题分析略)可见地理原创试题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如何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下足工夫,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避免难题和偏题。
高考模拟地理原创试题问题的设计,在试题的形式上要符合高考的要求,如全国卷Ⅰ选择题采用题组的形式,除选做题外,问答题一般设计3到4小问,主观题每小题的分值也是精心设计。从问题的设计的文字表述来看,原创试题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如问答题比较常用的关键词“说明”“简析”“分析”“简述”等。要清楚它们的内涵并能正确的使用,如“说明”重在简明扼要的表述事物的原因或特点,重在解释明白、证明。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尽量避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诸如此类的表达。
问题设计时要有逻辑的主线,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选择题6~8题就是以铁路线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相关的问题。对于主观题的各小问设计,能够以某地理事物或现象为线索,层层递进式设问。如笔者设计的原创试题(选自教学考试杂志社开展的“优师计划”方向六第四阶段,目前项目成果己转化为图书《高考命题规律13题·新考纲检测卷》):
藏东特有植物巨柏,又名雅鲁藏布江柏木,在海拔3 000~3 400米的干旱阳坡坡地组成疏林,主要沿朗县至米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呈带状“走廊”分布(位置见下图),该江段江边的沙丘、沙垄、沙山、沙坡地等风沙地貌广布。
图4
(1)推测西藏巨柏的生长习性并简述理由。(8分)
(2)分析西藏巨柏分布河谷干旱的成因。(8分)
(3)说明西藏巨柏对当地沙化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
【参考答案】(1)耐寒:由于其生长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耐旱:巨柏生长的河谷较干旱;耐贫瘠,沙地地区土壤贫瘠;抗风强:巨柏生长在河谷,峡管效应显著,风力强;喜光:巨柏生长地河谷阳坡,光照充足。(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来自印度洋的暖湿夏季风受喜马拉雅山阻挡难以深入,沿雅鲁藏布江河谷深入的暖湿气流,经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后影响明显减弱。降水少;(4分)阳坡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量大。(2分)坡地地形,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流速快。(2分)
(3)由于河谷地区风沙活动频繁,巨柏生长有利于削减风力;(2分)巨柏生长在干旱的河谷,有利于涵养水源;(2分)巨柏的生长有利于防风固沙。(2分)
该题以西藏巨柏为线索,从推测西藏巨柏的生长习性并简述理由,再到分析西藏巨柏分布河谷干旱的成因。最后说明西藏巨柏对当地沙化环境的有利影响。问题是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