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黄瑶
马树成(中)一家四世同堂。
一代代“三线”建设者们用青春、热血让六盘水变了模样。
1966年2月,马树臣跟着“三线”大部队从黑龙江鸡西矿务局来到贵州。“下了火车上汽车,下了汽车就开始挖基井,住的是帐篷,每人发一张行军床。”
马树臣到贵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六枝的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担任技术员。他从帐篷中搬出来后,住上干打垒、油毛毡房,吃的是包谷、洋芋,很少能吃到猪肉和新鲜蔬菜,很不习惯。
“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是62元,我老伴儿的是38元,加起来100元,需要养活家里7口人。”81岁的马树臣回忆道。
1973年,马树臣来到当时的盘县特区,在老屋基洗煤厂担任技术员。
调入洗煤厂后,全家人也搬到了厂区的宿舍区——一栋3层楼的砖瓦房,每户面积60多平方米。“那时候,大部分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矿区的路也都是土路。”
1983年以后,马树臣从一线退下来,回到盘江矿务局,直到1994年光荣退休。
就在马树臣退休前的1991年,小儿子马良黔进入盘江矿务局火铺矿洗煤厂,成了一名机电技术员。
与父辈相比,马良黔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维修、管理的设备还是洗煤机、跳汰机,但是通过交流接触器、延时继电器,部分机器实现了异地操作。”马良黔说。
那时候,买东西也不需要票了,矿区的土路也早已升级成了水泥马路,路上的车也渐渐多起来了。
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变化,马树臣老人的孙子马争体会更直接。
2010年,刚满18岁的马争进入盘江集团,跟爷爷、叔叔一样,也成为了火铺矿洗煤厂的机电技术员。
但跟上两代人不一样的是,马争的维修工作多以电脑为辅助。
“现在的矿区,设备已经很先进了,井下都有监控,有的地方还铺了地板砖。工人进入采面,也有猴车可以坐,不需要走很长的路。设备先进了,我们的维修技术自然也跟着升级,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需要纯手工维修。”
链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六盘水以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的姿态昂首走进人们的视线。乘着“三线建设”东风,踏着“三变”改革步伐,推开了新时代发展的大门。
在这里,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正加快升级改造,全省第一家煤矿智能化辅助系统,全省第一家将机器人用于钢铁生产,加上已经形成的“煤—电—焦—气—化—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让这座老工业基地迸发出新希望。
这里有“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的水城春茶,远销海内外的红心猕猴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刺梨。
山地旅游、全域旅游无中生有,有中变优,持续发力做好“凉”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