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微叛逆”现象探究

2019-11-07 05:58朱益桐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6期

朱益桐(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一、引 言

主旋律(1)主旋律:特指电影创作时注重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核心价值观、赞颂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电影通常是指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宗旨,以讴歌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为主题,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创作目的的电影作品。主旋律电影的提法始于1987年,在当年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国家电影局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反映光辉史绩,代表作有《开国大典》(1989)、《七七事变》(1996)等;第二类是主流意识形态与特定人物和事件相结合的影片,如《焦裕禄》(1990)、《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等,以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为原型,以真实事迹为源泉,通过提炼和运用相关的素材来宣传其高大形象与突出贡献。近年来,国家综合实力的稳固提升,导演与制片人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越来越主旋律化,加上当红影星的倾情演绎,新世纪主旋律军事题材的电影形成了一道备受瞩目的独特风景。

由上图可知,从2013—2018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在高位基础上呈蓬勃发展之势,其中,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占了很大的份额。据艺恩网统计,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2014)票房收入为8.84亿元,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2016)为11.88亿元,吴京执导的《战狼2》(2017)最终产出高达56.79亿元的票房,摘取国产电影历史最高票房纪录的“桂冠”,在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英雄人物“微叛逆”现象的呈现形式

(一)英雄人物外貌的“微叛逆”(2)微叛逆: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特殊的个性特征。英雄人物的“微叛逆”不是违背基本道德准则、背叛自己的信仰,而是在遵循主流价值观、人生观的前提下真实、自然的自我展示。

叛逆,顾名思义,通常是指具有反叛行为的人或者是指不顺从、忤逆的意思。早期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电影担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思想基础的重任。不仅要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而且要向观众传达革命的思想观念。列宁曾经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3)列宁.对电影事业的指示.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94.,他认为电影是党的“咽喉”和国家的“扬声器”。受苏联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在1949—1966年的“十七年”中,产出了一大批像《董存瑞》(1955)、《红色娘子军》(1961)、《小兵张嘎》(1963)、《英雄儿女》(1964)等宣扬意识形态的红色影像。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人物经常被硬性地刻画为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和保家卫国的艺术形象。导演在选取主角时常常主观臆断地将人物脸谱化,构建了正面人物往往一表人才、仪表堂堂、五官端正;而负面人物则肥头大耳、贼眉鼠眼、阴险狡诈的固态思维。

杨子荣,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英雄,从小说到电影,其艺术形象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然而,对比刘沛然执导的《林海雪原》(1960)和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2014),刘沛然版的杨子荣五官端正,器宇轩昂,是典型的“高大全”式的时代偶像。但其肢体动作“僵硬”,言语表述“程序式”,心理描写的缺失导致个性模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有限的拍摄条件又使得人物服饰单一、场景固化。随着视觉时代的来临,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与精美的视觉呈现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元素。徐克版的杨子荣,与刘沛然版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徐克通过高科技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小说原著的再加工,塑造了一个“霸气”与“痞气”相结合的、“另类”的杨子荣。他留着络腮胡须,满口东北“黑话”,一度让剿匪小分队队长少剑波怀疑他的真实身份。后来他伪装成土匪,单枪匹马闯入威虎山,与众土匪斗智斗勇,成功博取了土匪头目“座山雕”的信任,为全歼威虎山匪徒提供了先决条件。徐克导演通过对杨子荣外貌形象的新颖别致的设计,成功地揭示了文本叙事中人物的“痞”性。其外貌特征中的“微叛逆”元素被深度挖掘,彰显了徐克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

(二)英雄人物性格的“微叛逆”

严歌苓在《芳华》中写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怜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人性的魅力所在。”英雄人物作为主旋律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其人物形象融入了新型的文化价值观,转化成了草根英雄、平民英雄。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满足了观众在当今文化自信的时代多方面的观影需求,较为单一的观众群体也呈现出多元态势。《战狼》作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之作,视觉呈现与价值导向都独树一帜。吴京饰演的冷锋是一名个性鲜明、英勇顽强的特种军人。冷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角色本身的性格“叛逆”。在部队,冷锋是一个“问题”军人,性格火暴,桀骜不驯。在一次解救行动中,他擅自做主,违抗军令一枪打死了犯罪分子,受到处罚;他疾恶如仇,随性而为,做事不计后果。故事弧的曲线充满戏剧性,峰回路转,他进入了特种部队。《战狼2》中,在一次与美国前海豹突击队队长的较量中,战友身陷囹圄,冷锋的父亲曾经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形但行动未果,同样是救援,他不惧艰险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把兄弟情谊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己之见战胜毒贩凸显英雄“微叛逆”的一面。内心矛盾的冲突,他人意识的强化,冷锋人物性格的“微叛逆”不但没有让观众反感,反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英雄人物行为的“微叛逆”

暴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之一。克劳塞维茨曾说:“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4)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美国崇尚民主和自由但同时也充斥着谎言、动荡和暴乱。打斗、枪战、杀戮是好莱坞电影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分。当矛盾与冲突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剧中英雄人物被逼无奈往往用暴力压制暴力,铲除邪恶势力。

因为政体、国情不同,“以暴制暴”在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但在中国电影中却少之又少。中国人崇尚化敌为友、握手言和。从古至今,上到四大名著,下到市井小说,不乏以善度恶,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然而,2016年上映的国产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中却屡次出现血腥暴力的场面。主角方新武审讯毒贩时,酷刑逼供,面对毒贩的求饶最后还是将其一枪击毙,与多数影片中人民警察的形象迥然不同。电影中最让人怵目惊心的情节莫过于毒枭控制的“娃娃兵”。他们吸毒、杀人丝毫不逊于成年毒贩。然而,主旋律电影中罕见的一幕出现了。

主角高刚追捕毒贩,猛不防从角落里冲出一名小孩,拿出冲锋枪,向其队友扫射。看上去纯真、稚弱的孩子竟然朝自己开枪,队友猝不及防,痛苦倒地。镜头的血腥让现场观众惊骇万分。紧要关头,高刚果断开枪,打中小孩。观众此时并没有指责高刚,不少人甚至轻声叫好,观众的心理感悟与银幕语言保持一致。英雄人物在电影中刚毅果决的“微叛逆”行为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传递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价值思考。

三、英雄人物“微叛逆”的成因

(一)外在成因:真实题材与复杂背景相结合

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的出现往往都需要特定的形势和条件。“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表明个人发展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近期几部主旋律电影大多数取材于真实的事件。2011年10月,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水域上惨遭毒贩杀害,举世震惊,国人无比愤怒。电影《湄公河行动》以公安机关侦破“湄公河惨案”为创作原型,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警察不怕流血牺牲,成功地将杀人凶手缉拿归案的艰辛历程,艺术地展示了人民警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鲜活真实的素材,错综复杂的情节,情报员方新武的亦正亦邪,队长高刚的偏执和暴躁反而让影片更接地气、更富感染力。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匪寇猖獗,百姓深受其苦。曲波和他的战友们接受命令,组成小分队进山剿匪。杨子荣是小分队的侦察员,曲波根据他们的战斗经历,描绘了杨子荣智斗“座山雕”的英雄事迹。影片中敌我双方的主要代表分别是少剑波和“座山雕”。两者的人物刻画截然不同: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动。杨子荣却有别于两者,家乡的山水赋予了他质朴和率真的个性,险恶的战斗经历造成了他精明和圆滑的品行。杨子荣既有少剑波的“义”,也有座山雕的“痞”。他身上时而出现的“微叛逆”打破了不少电影题材中主要角色固有的正反模式。

(二)内在成因:个人经历与所饰角色相契合

在电影艺术中,首要矛盾就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与核心。电影创作过程中,演员自身与所饰角色往往存在冲突。角色具有三种特性:剧场性、现实性和个体性。斯坦尼夫拉福斯基认为演员的修养与素质最重要的就是真实、自然、细腻。演员能否正确定位角色、诠释角色是塑造好人物形象的关键。叛逆的演员饰演叛逆的角色,彼此交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吴京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也是一位杰出的导演,但他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叛逆性”的投资者。《战狼》大获成功之后,作为导演兼主演的吴京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积极筹拍《战狼2》。他不但拿出个人的8000万积蓄,还用自己的住房做抵押贷款,孤注一掷。《战狼2》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引发观演狂潮,票房收入突破56亿大关,位居华语影坛票房榜榜首。

吴京的执拗和“叛逆”在《战狼2》拍摄过程中也得以体现。“水下一镜到底”,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鲜有导演尝试,但吴京做到了。为了这6分钟的水中打斗,他曾连续跳水26次,每天和摄影师泡在水里10小时以上,拍了10多天,坚持拍完了每一帧镜头。他的执着与敬业让美国的制作团队也赞叹不已。为了演绎好特种兵这一特殊的角色,吴京再一次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偏执和“叛逆”。他亲自到特种部队训练了一年半,搏斗、射击、跳伞、驾驶坦克,勤学苦练,从不懈怠。正因为吴京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屏幕上的冷锋才能将当代中国军人的豪情和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极大的震撼。现实与电影中形成了对照,银幕人物冷锋在护送战友骨灰回家的路上,遇上开发商暴力拆迁,战友家人被恶霸欺凌。他一怒之下打死恶霸,叛逆情绪在此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张涵予在《智取威虎山》(2014)、《湄公河行动》(2017)、《红海行动》(2018)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智勇双全的侦察员杨子荣、足智多谋的缉毒警高刚等。张涵予的演员生涯较为坎坷。他早年从事配音工作,先后为《拯救大兵瑞恩》(1998)、《指环王》(2001—2003)等电影配音,后来开始“跑龙套”,多次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出演配角。直到2007年,年已不惑的他在电影《集结号》中担任主演,一举成名。《湄公河行动》上映后,他红遍大江南北。他的“大器晚成”在电影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所饰演的人物都属于“草根”的范畴。电影《湄公河行动》中,高刚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刑警,脾气倔强,我行我素,在老领导的举荐下才有机会参与案件的调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只身一人前往毒枭重地金三角地区,这展现了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人文情怀,也是人物“微叛逆”性格的突出表现。随着故事的深入、情节的发展,他不断释放着自己的潜能,扮演猥琐的金店老板与毒枭周旋,最终成长为独当一面、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在电影中,张涵予的演员生涯与其所饰演的角色形成了统一性,借助电影语言给角色烙上自己“微叛逆”的烙印。

(三)特殊成因:反面人物与残酷现实的共同推动

主旋律电影诞生初期,受政治宣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正面人物是革命阶级的代表,在情节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反面人物汇聚反动阶级的罪恶,处于被打倒的地位。故事结局往往在电影伊始就已经笃定,很难出现敌我交错、势均力敌的场面。但在新时态的主旋律电影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表现形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反面人物的形象不再单一化、程式化,其外貌言行和能力素养都有了很大提升。特定时候,甚至处于优势不再轻易地被正面人物打败。由于反面人物势力的增强,正面人物的压力陡增且容易陷入困境,在特殊情境下做出非理智的“叛逆”行为也就理所当然了。在电影《湄公河行动》中,缉毒警察方新武不顾危险,常年潜伏在金三角地区收集毒贩情报。他的女友受毒贩诱骗吸食毒品,最后被迫自杀。残酷的事实成为他的激励事件,不断挑战他的隐忍,激发他的“叛逆”。国家的担当与个人的复仇叠加,理性与感性的碰撞造就了他的多元性格。他违反军纪,击毙了已不再抵抗的反面人物,为自己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红海行动》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华裔记者夏楠在调查核原料“黄饼”的过程中,得不到公司的支持,自身安全没有保障,唯一的助手被害;屏幕上出现了夏楠的座右铭:“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那是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隐喻化地暗示了接下来夏楠会用生命来阐释这句话的真谛。与主编的争执显示了她的倔强,与恐怖分子的斗争展现了她的刚强,她身上的那股“叛逆”既单一又伟大。再看另一条线,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解救被困异国他乡的侨民,一开始就遭遇到猛烈打击。敌军人数众多、武器先进,反面人物明显占了上风。队长杨锐的性格特征在突击队中是最突出的,冷酷无情只管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在实施解救侨胞的行动中,多次与夏楠和团队成员起争执。他在队伍中刻意隐瞒突击队成员顾顺的伤病。他不顾上级的指示,不顾形势的危急,解救了包括别国侨民在内的全部人质。他的“微叛逆”恰恰凸显了中国军人的责任担当和大国情怀。

四、“微叛逆”英雄人物在主旋律电影中的文化解读

(一)“微叛逆”文化引导新时代的审美观

英雄都诞生于具体的民族和国家之中,他们是国家的精英和民族的代表。银幕英雄人物是时代英雄群体的浓缩与升华,凝结了最先进的文化精神,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表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众造反、政权更替、外敌侵略诸多原因成就了无数英雄。中华民族英雄的多样性使得国产影视媒介选择素材的范围很广阔。影视媒介塑造的英雄人物对国民教育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导演与编剧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分寸拿捏得不够到位,创作的人物形象过于“高大全”,观众群体较为单一。新时代的观众由于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很难接受这种“过度包装”的英雄形象。但在近期主旋律电影中,广大电影人认真反思,除弊革新,英雄人物形象更多元、更真实,观众也更乐意接受。在类型化电影中,英雄人物在为集体利益奉献的同时也极力争取个人利益。《战狼》中的冷锋与《湄公河行动》中的方新武都有瑕疵。冷锋是被开除的军人,方新武是放浪不羁的卧底。他们英勇无畏的战斗不完全为了报效祖国,他们有自己的“小我”:为自己的爱人报仇,为了爱人能含笑九泉。他们“微叛逆”的一面,使得电影情节更加真实,人物的情义更浓。英雄人物不一定非要为超越世俗的远大理想而单纯付出。英雄不是圣人,他们可以有缺陷,可以不完美。这两部电影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他们给予观众新的审美感受。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冲突,个人价值与崇高理想也不是相互对立。两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才能塑造好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微叛逆”精神引领新的视觉文化体验

主旋律影片的导演不少都具有“微叛逆”的传播基因。无论是对色彩细节追求到极致的张艺谋,还是编排错综复杂的动作序列且频繁使用慢动作的吴宇森,以及将侠义精神和美学思想完美融为一体的徐克,他们都有一种不羁的“微叛逆”精神。他们的电影都不反对主流价值观,只是在主流价值观里融入自己的“逆”。《战狼2》《空天猎》《红海行动》等影片之所以能掀起观演热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打破藩篱、勇于创新而且引领时代潮流。吴京导演在《战狼2》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武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胆使用军用无人机。军用无人机由于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国产电影囿于资金,使用频率极低。电影中,反面人物借助无人机对人质所在地进行侦查,采集图像、传输情报。在与正面人物的斗争中,无人机被更加广泛地使用:扫射人质,甚至发射微型导弹,给正面人物带来很大的伤亡。导演用无人机引领新的视觉体验。观众在惊叹不已的同时也对无人机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拓展和普及。在影片《红海行动》中,导演独辟蹊径,让“翼装飞行”介入战场,四位特战队员用这种新型战斗方式节约时间、拯救队友。翼装飞行(Wingsuit Flying)是极限运动的一种,属于叛逆者的游戏,导演罕见地将极限运动通过电影植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正想通过欣赏电影这种方式达到放松、减压的目的。翼装飞行、无人机应运而生,带给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与时俱进、别具一格的“微叛逆”精神在电影制作上的具体运用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觉文化体验。

(三)“微叛逆”助推“中国式英雄”跨文化语境的输出

“地球村”概念的形成,意味着地球大家庭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军事、科技属于硬实力,电影、文学则属于软文化的范畴。美国和印度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电影文化体系,好莱坞与宝莱坞都闻名于世。美国凭借巨额的投资与宏大的场面输出“美国大片”。这类影片往往被视为“全球电影”,主要有:《阿凡达》(2009)、《星际穿越》(2014)、《阿丽塔:战斗天使》(2019);宝莱坞的电影则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与精妙绝伦的表演进行文化输出,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2011)、《摔跤吧!爸爸》(2017)。近年来,我国电影也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是,在中国火爆的电影在国外却很难激发观众观影的欲望。电影文化渗透力度不够就无法发挥美国学者克莉丝汀·汤姆森提出的“国家电影”的功能。美国拍摄的《花木兰》(1998)和《功夫熊猫》(2008)都在中国电影市场占很大的份额。花木兰和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美国人将其融入电影中来迎合中国观众。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影人物形象海外输出却不尽如人意。媒体推介的“中国式英雄”并没有清晰地、立体化地展示在海外观众面前。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电影。《卧虎藏龙》由李安团队倾情制作,荣获奥斯卡金奖,海外票房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向海外输出“中国式英雄”?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两部电影中找到答案:在“微叛逆”的基础上,打破中外文化交流的壁垒,融入中华民族的侠义和仁道。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输出更多的“中国式英雄”,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

五、结 语

“微叛逆”作为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特殊的“代码”,广大电影人还需要对其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解析”,进一步提高电影文化传播的效果。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中国式英雄”的世界影响力,承担起展现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