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霞 傅航超
[摘 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是脱贫攻坚的一个关键点,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立足于实践,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产业帮助农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此,立足于乡村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发展走向和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希冀对发展农村特色的经济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乡村;创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
乡村文化是村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田园景观、人情关系、建筑风貌、宗族关系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方面、行为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精神方面,它是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障。
1.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建筑、景观、村落、手工艺等,它往往是有形的。中国目前保护较好的有三朝故都故宫、北方第一民宅乔家大院、天下至尊泰山、“国礼”景泰蓝等。物质文化是表层文化,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基本着手点,也是文化传承的集体体现。
1.2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乡村在形成发展历程中涌现的能够促进乡村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包括乡绅的行为、村民的行为。愚公移山不妨看成是一个客观存在事件,愚公“移山”就能够被看成一种行为文化,张瑞敏在海尔怒砸冰箱也是。行为文化通过某种重大行为对内部成员产生影响,从而所有人都趋同于这种行为或受这种文化行为的影响,对乡村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1.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则是指乡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为了目前和未来的长久的发展而制定的,可以约束内部成员行为的乡村乡约。最能体现乡村制度文化的是宗祠、族规,西周始,宗族制度深入人心,在千年演变中,宗祠成了乡村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中华民族特有的乡村制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文化。
1.4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其它三种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精神文化往往是无形的、强有力的,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文化往往体现在各个群落的重大节日上,如傣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苗族的苗年、四月八、花山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汉族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乡村文化发展走向
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不息,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起到了维系民族发展的纽带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在每个中国人情感的最深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的一些教育指标,作出了重要讲话,他对现如今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国应该大力支持,并给予高度重视。在此次重要讲话中,也有人提出了关于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的支柱,那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只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才能促进文化文明不断前进。而且在中华文化奠基的5000年历史长城中,中华民族也正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历代以来生生不息的精神要素,它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且对于该系列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又说出了一个对于我们国家最具有核心力,而且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讲话,那就是对于我国整个民族精神要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文化本身应该寻求更加优秀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讲话,为全面认识和客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为推动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而且对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孕育过程中,铸就了我国人民在不断地改革创造和一些优秀的先进文化中不屈的灵魂,也同时造就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2004年,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成,它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学院,现如今我国已经在140个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根据大量数据统计,我们知道每天学习孔子文化的人员正在不断增加,全年的注册学员已经达到了200多万人,对于一些中外兼职的教师来说,他们对孔子文化的理解程度达标的就有将近5万人左右。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是决定国家国富民强的因素之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各族人民树立文化自信,各族人民依靠这种凝聚力不断促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提出党目前面临“四大危险、四大考验”,而这就需要传统文化加以正確引导,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作为主要传承的目标,而且通过一些基础性工程,利用文化、教育等,更好地传播,推动整个社会主义过程中文化的发展,也使得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比其他国家更加有自信,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传统文化包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也是它能够积淀下来的原因。
3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3.1 前景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高质量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为乡村自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经济支撑。
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GDP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二,在2021年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显示最顶层的需求是生存需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后,国家投入大量精力消灭贫穷,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公民的需求基本上会是向自我提升方面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农耕文明显得愈加珍贵,凤凰古镇、丽江古城每到节假日客流量人满为患,据官方统计2018年丽江古城旅游收入接近1亿,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目前,乡村旅游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可借鉴经验多,而各地地貌、风景不一,竞争压力小。
3.2 发展措施
乡村文化对经济有直接帮助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整合乡村特色、合理规划分类、修缮古建筑群、发扬民风民俗是重要手段。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农村人员自主创业,可以借鉴雪峰山模式和篁岭模式,也可以接受下列建议。
3.2.1 完全外包。乡村居民拥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权,开发商拥有对其使用的权利,二者相互合作,共同获利。农村人员自身有其局限性,如高素质人才匮乏、资金少、无投资渠道,虽然手中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若处理不当,往往会人财两空。
3.2.2 合作经营。乡村文化的主体是生活其中的居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刻,文化公司在资金、管理上的优势无可厚非,二者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共同获利。目前,文化遗产的过分包装现象层出不穷,保留原有居民,民风民俗也更加得到展现,吸引的客流量会与日俱增。
3.2.3 立足实际。文化消费最重要的就是真,但又要具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性。中国的乡村文化有很多,每种文化之间有独特性也有相似性,广大农村创业人员要做的就是如何保留原汁原味的特有的乡村文化不被模仿的同时,又能够推陈出新,吸纳百家所长。
[参考文献]
[1] 陈志国,谭砚文,龙文军.传承农耕文明,助推乡村振兴——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19(04).
[2] 钟家雨,熊伯坚.乡村文化复兴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05).
[3] 张书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J].品牌研究,2018.
[4] 莊尚文,朱晨之,徐成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致性、整体性与创新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02).
[5] 梅国琴,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和合”文化关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
[6] 秦晋芳.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