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梁善媛 刘姝蕾 李迎
[摘 要]塑料从诞生至今不过一个多世纪,却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生产消耗的结果是数以亿计、难以降解的塑料污染。文章基于DPSIR模型,分析塑料从生产、使用到被废弃整个周期的推动力和污染的表现形式,并基于已有的政策经验,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和响应措施。
[关键词]塑料;生态环境;DPSIR;微塑料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数亿吨的塑料垃圾如同潮水一般流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侵占和污染着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塑料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周期中对环境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DPSIR模型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将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种类型, 每种类型中又分成若干种指标。本文将以DPSIR模型为研究框架,分析塑料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和体现形式,并基于已有政策,提出改进建议和对未来可能的响应措施。
1 驱动力分析(D)
1.1 经济
经济的发展使各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选择了用途广泛、加工容易并且价格便宜的塑料制品。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塑料制造产业迅速发展。
1.2 技术
1921年,中国开始工业化合成塑料制品。科学家们不断探寻新型塑料制作技术,而全球化使得技术在各国交流传播并不断提高,使塑料的生产和广泛使用成为可能。
1.3 工业
塑料被广泛运用于建材、工程制品,它们性能优良、成本低,是工业企业基础材料的不二之选。而商业、工业领域对塑料的需求也推动着塑料工业急速发展,使之能在轻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1.4 农业
农用塑料制品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塑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牧、渔各业。在中国,农业是仅次于包装行业的第二大塑料制品消费领域。
1.5 消费
经济发展使消费升级、内需加大,人们的日常消费也推动着塑料行业的发展。消费者们在购物时倾向选择便捷的塑料袋,寻求整洁干净的商品包装。塑料由于其抗腐蚀能力强,且耐用、防水、质轻,容易塑型,成为快递、外卖行业包装材料的首选。电商、外卖的出现对塑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大大促进了塑料产业的发展。
2 压力分析(P)
2.1 生产过程中的压力
石油经过裂化裂解可以得到乙烯,是合成塑料等有机物的基本原料。石油资源是有限的,伴随着塑料使用范围、用量扩大,对石油资源越来越多的消耗与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之间产生矛盾。
2.2 处理过程中的压力
2.2.1 使用规模大
虽然我国塑料工业发展较晚,但已成为塑料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大国。我国废弃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塑料薄膜、日用塑料制品、塑料袋和农用地膜等。伴随着塑料制品消费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废弃塑料需要合理的处置。
2.2.2 政策限制
目前关于废弃塑料再生回收利用的法规、条例还相当不完善。废弃塑料日趋增多的情况亟需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的强化。
2.2.3 技术水平限制
目前我国对于废弃塑料的主要处理方法仍是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置。但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焚烧产生有害气体,达不成有效的二次利用。
人工回收、集中后再分类和加工处理是塑料回收环节的主要模式。然而,塑料制品在原料属性和性能上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回收利用难度增大。要想取得理想的回收效果,就必须对废弃塑料进行更细致的鉴别分类。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废塑料化学回收和生物降解等新的回收处理方法。化学回收再利用能大大缓解塑料原料紧张的局面, 而且产品的附加值高、可循环使用。而生物降解是使用微生物、酶等物质,对废弃塑料进行降解。由于对原料的性质及所用设备要求很高,所以多数新兴回收处理方法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2.2.4 环保意识限制
在便利與环保中,更多人还是会选择方便;再加上技术限制中提到过的分类处理方法也需要人们有很高的环保意识才能得到实施,而实际中分类塑料的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塑料回收利用还需要更高的环保意识。
3 状态分析(S)
3.1 物理状态
“白色污染”得名于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每年,高达13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到50%。这些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并不会消失,而是随洋流运动被聚集到一起,渐渐成了一个个漂浮的“岛屿”。
塑料因化学性稳定、耐磨耗而能在自然界中存活500年甚至更久,导致如今五大洋、喜马拉雅山、越南红树林等全球各个角落已经“塑满为患”,哪怕是人迹罕至的南北极海域,都能发现漂流而来的塑料垃圾。
3.2 化学状态
填埋、焚烧、再生回收是当今处理塑料废弃物的三种主要方式,前两种方法都对土壤质量、水质量和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填埋法由于建设、运行成本低,是目前世界各国最广泛使用的处理方式。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对地下水的阻塞和污染、对地面水下渗的阻碍/增塑剂溶出的二次污染和浪费大量可回收的废弃塑料资源都是填埋法的劣势。而焚烧塑料会释放大量二噁英、呋喃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土壤、沉淀物和水中的微塑料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持久的负面影响。德国的研究员提出,约三分之一的废弃塑料会留存在土壤和水体中,其中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远比海洋环境中的严重得多,前者高出4至23倍不等。
3.3 生物状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7年联合国首次“海洋大会”中指出,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将会超过海洋生物的总重量。每年因此丧命的有约100万只海鸟和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
塑料作为仅仅存在了一百余年的现代科技产物,对缓慢进化的生物而言是十分陌生的,又加之食物减少,误食塑料袋的情况时有发生。微塑料的影响更为普遍,研究表明,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位上均存在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微塑料还可能通过黏附或呼吸等行为进入生物体内。
4 影响(I)
4.1 环境恶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微塑料的影响绝不限于海洋生物,随着直径的不断减小,这些粒子正在进入食物链。英国赫尔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英国沿海及多家超市的贻贝中都发现了微塑料或其他残留物。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球生态环境研究所在2018 年对全球11个领先品牌的259个瓶装水测试后发现,约 93%出现微塑料污染迹象,平均每1升水里含有325颗微小塑料颗粒。这些研究结果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自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每天都在摄入着含微塑料的水和食物,甚至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摄入量远远高于其他生物。
有的塑料垃圾在污染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同时,还会分解为比一般塑料粒更小的微粒飘浮在空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危害比汽车尾气还要大。
4.2 治理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WRAP(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的Peter Skelton在英国塑料公约会议上表示,很多企业在回收塑料方面尝试做出努力,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來替代现有的低廉多聚体,但它们承担着太多来自股东、消费者、非政府组织的压力。
即使回收塑料相比制造新塑料少耗能88%,但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塑料回收相对高昂的价格让其难以实行。塑料回收利用的新方法如直接利用法、油化法、气化法等,相比填埋和焚烧法应用比例都很低。回收塑料专利很多,其中不乏工艺简单、回收效率高、生产线造价低的方案,但都停留在科研阶段。污染治理很难形成完整资金链条和进行长期稳定运转,因此必定耗费企业利润、加剧企业经济负担。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存的可持续发展固然是理想的,但在现实中,治理塑料污染会不可避免地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5 响应(R)
5.1 已有政策分析
我国政府于2007年12月31日出台了“限塑令”,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的政策目标是通过有偿使用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并通过质量把控取缔污染严重的超薄塑料袋、提高重复利用率。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限塑令实施效果做出的调研,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全国主要零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累计减少670亿个,累计减少塑料消耗100万吨,相当于减少石油消耗600万吨。限塑令在实施初期效果十分显著,而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却频频流出限塑令“名存实亡”的说法,“白色污染”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泛滥。存量难减的同时,一次性塑料在快递、外卖行业增量显著。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08年到2016年,我国快递业消耗塑料袋从82.68亿个增至约147亿个。而与此同时,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2000万左右,每单至少使用一个塑料袋。
5.2 对未来的响应提出建议
目前看来,我国对于塑料污染的已有相应“限塑令”的效果已经到达了瓶颈,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参照了联合国、欧盟等组织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后,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提高塑料制品使用成本。限塑令意图通过价格杠杆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然而近十年来,物价增长数倍,塑料袋却依然维持着十年前的价格水平。相比于自带购物袋的种种不便,购买塑料袋的花费非常微小,这是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不再有效的重要原因。提高塑料使用成本的重要措施是征税,相比于仅在消费端进行征税,兼顾生产端的征税可能更加有效。当生产者需要为自己生产塑料制品而缴纳更多的税额,利益空间被压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作用。并且可以根据生产塑料品质的不同分类征税,对于不可降解、对环境危害更大的塑料制品可以征收更高的税额。此时征税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更是为了循环经济,为了修复使用塑料带来的负面环境效益而融资。
二是对使用其他替代品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此来激励厂商减少塑料制品的消耗。对于不使用塑料转而寻找其他替代品的公司,可以施行减税免税政策,以补贴使用替代品带来的额外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得到了补贴之后既降低使用替代品的成本,又显示其社会责任感。
三是给塑料消耗品贴上耐久度和回收标签,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限塑令”虽然提高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但多数情况下,信息不完善使消费者难以选择。耐久度和回收标签使消费者在选择时掌握更多信息,拥有更多主动权,已经普及的环保意识可以在实际行动中被发挥出来。并且我们可以确保用于包装的塑料有统一的标准。除此之外耐久和回收标签还旨在提高塑料的重复利用率,方便塑料消耗品丢弃后的分类回收处理,让塑料消耗品在被丢弃之前尽可能多地被利用,丢弃后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回收处理。
[参考文献]
[1] 邓炜航,屈茂会.我国废旧塑料的废物再利用现状以及未来趋势[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04).
[2] 吴辰熙,潘响亮,施华宏,彭进平.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流域管控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10).
[3] 叶少灵.环境保护工程中废弃塑料处理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