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创新研究

2019-11-06 06:42龙云安张健王雪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理论基础方法论

龙云安 张健 王雪梅

[摘 要]省属大学学科建设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其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紧抓时代机遇,从自身实际出发,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凝练特色,努力建设一流学科。通过分析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创新,探究建设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对策建议,为高校争创“双一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省属大学; 一流学科 ;理论基础;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13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9.024

一、引言

省属大学是以区域性招生为主的地方性大学,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教学目标,侧重于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色化、行业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继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后,2018年8月,三部委再次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并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意见[1],高校“双一流”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提升省属高校教育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对其进行理论基础和创新路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省属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各省在开展“双一流”建设中对如何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都进行相关规划,为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2]。

二、文献综述

有关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受高校管理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国外单独针对大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内容较少,对“双一流”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一流、一流大学以及世界大学排名等方面的研究。美国学者梅耶研究认为,美国大学能够达到世界一流与美国社会自主度较高,高校自治制度完善密不可分[3];西班牙学者罗德里格斯·波米达认为,高校成员的演讲通过其特有的显著特征塑造世界一流大学标签,并通过合法性塑造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竞争工具[4];英国学者琼斯认为,一流大学排名由媒体开发,并被学校以及与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用于对即将入学的学生、求职者、大学管理者以及政府投资等方面[5]。

国内对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内容、学科建设外部环境、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相互关系、学科建设路径等方面。刘献军将学科建设内容分为学校、学科群、学科点等三个层次,三个层面间分别有着不同的建设任务、内容和重点,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扶持[6];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通过对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分析认为,一流学科建设是带动高校进入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7];钟伟军从学科建设和政府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部门需要通过职能转换,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更加简单明确的政策支撑[8];诸照锋通过比较24个地区的“双一流”政策发布时间及内容,认为地方政府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需注重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优化、省域高校的科学分类、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政策设计的系统布局[9];曹明平等分析认为,提出建设一流学科的6个主要路径包括明确教师科研定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选拔优秀学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对接社会重大需求,提高服务功能及学科声誉;推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特色学科,形成学科高峰;加强学科软实力建设,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10]。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间的关系研究,以及部署一流学科建设内容及外部环境、路径探索等方面,很少针对省属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创新进行相关研究。本次研究专门针对省属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以及路径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实现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的对策建议。

三、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一流学科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一流学科必须拥有一流科研并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以及一流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强大的学者队伍是一流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倚重。建设一流的学者队伍取决充足而灵活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而且,一流学科能够直接贡献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建设与发展,为此,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被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一流学科的建设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1.一流学科是21世纪高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21世纪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时代契机。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普及,对省属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流学科建设成为提升高校软实力的直接手段,代表着学校在人才培育、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准,对于增强学生、政府等社会各方的吸引力有着巨大优势,一流学科也因此成为当前评估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省属大学而言,建设合理的一流学科,提升自身竞争软实力是十分必要的。

2.一流学科是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离不开高科技人才,而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于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能力的科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步骤。第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二,高校一流学科的师资队伍本身就是国家科技研发领域的宝贵力量,是国家为社会知识传播和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第三,一流學科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大学排名一流大学普遍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尚处于弱势,一流学科建设对于提升教育实力、提升我国社会经济中各行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第四,一流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国家学术水平,进而提升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建设的体系化

1.科学学术体系的干支结构。教育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对学术体系进行科学设置,形成了许多学科门类,科学学术体系的干支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系标志。当前科学学术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科学(主要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自然科学的主干部分及其分支)和社会科学(主要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的主干部分及其分支)(详见图1)。

2.专门知识领域的学科体系。专门知识领域的学科体系主要是围绕高校特色学科,集中力量发展本校优势专业,并通过优势专业带动高校发展,形成区域贡献度和影响力。在构建本校一流专业时还要结合高校学科布局,处理好与学校办学宗旨、传统专业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关系;通过引进一流师资队伍,形成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对社会形成一流的社会服务水平,形成高效自由的专门知识领域的学科体系,进而达成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如图2所示)。

省属高校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要以科学的学科建设体系为指导,集中发展特色学科,构建专门知识领域的学科体系和特色学科知识体系。

3.专业学科体系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省属大学专业学科体系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要基于学科的特色性,加强专业学科内生性人才的培养,加快符合特色一流学科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一是针对管理队伍建设,要提高高校管理队伍的精神面貌和业务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二是针对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梯度人才培养。选拔首席专家,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大专业学科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中坚教学科研团队,保障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保障专业学科体系人员队伍的活力和可持续性[11]。三是针对教育设施建设,全力支持特色专业发展,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专业学科建设配備相关物资设施,包括办公场所、电脑等办公用品、学科研发需要的实验仪器设备等。

(三)学科建设的方法论

1.领导体系建设。高校领导体系建设在推进高校事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领导体系建设能够加快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需要从加强领导体系的思想政治理念,提高领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能力水平等思想建设出发,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变革,努力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建设需要的制度体系,以创新高效为动力,推进高效学科改革和发展。

2.学科建设“规划—任务—目标”三步法。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瞄准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按照“规划—任务—目标”三步法,积极探索学科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逐步推进高校学科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详见图3)。第一,学科建设规划设计。根据省属高校学科建设的地方性、特色化、行业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夯实“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第二,学科建设任务设计。以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为建设任务,坚持大力发展与区域行业需求相关的学科专业,重点建设特色一流学科。第三,学科建设目标设计。以全面提升高校社会服务为目标,引导校内优势资源与地方需求对接,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行业及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四、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究,省属高校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时主要依据的基本路径(见图4)。

一是要明确高校教师的科研定位,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高校占领学科领域的前沿,为一流学科目标提供师资保障。二是要选拔高校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提升创新团队的科研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按照行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水平,提升高校一流学科社会声誉。四是要加快推进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协调创新,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培育提供专业支撑,为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五是要形成省属高校学科特色,集聚高校优势,做好顶层设计,追求更高水平的特色发展,为达到学科高峰分层建设,形成自有的优势学科。六是要加强高校学科软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改革学科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保证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

(二)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要素整合

1.校内资源集中与重组。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校内资源的集中与重组。省属高校要把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积极开展高校学科建设综合改革,借助省域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结构和体系建设[12],省属大学在办学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资源整合,解决以往投入分散的做法,集中资源建设龙头一流学科,以课程规划为基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2.优质资源跨校集聚与叠加。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强调多渠道资源跨校优化整合,引导优质资源跨校集聚与叠加。一是要积极推进省属高校与其他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探索省属高校共建模式,打破资源分裂的发展难题,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二是要与其他高校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强化部省共建,整合区域优质学科资源,打造特色学科群,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

3.校—研—政—资多元合力。要科学谋划好省域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校—研—政—资多元合力,综合统筹。高校层面,要推进高校整体建设和高校综合改革,规范人才引进要求,注重引进和培养并重,一流学科建设要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及高校特色;相关研究机构层面,省属高校要与研究机构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构建校所研究机制,与相关性大的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高精尖科学或学科建设相关研究,并获得研究院所的指导与支持;政府层面,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支持,需要政府统筹落实省属高校拨款政策,加大省属资源投入力度,并对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项目给予立项重点支持;资源配置层面,除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因素,还需要整合市场和企业资源,帮助省属大学打破跨校、国内以及国外资源使用的束缚和限制,拓宽高校筹集资源的渠道,通过多方统筹,形成建设合力,协调推进省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13]。

五、对策建议

1.立足世界一流学科现状,合理进行学科定位。省属大学在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双一流”战略部署前提下,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对目前学校现有的学科体系、层次和水平进行正确评估,并结合地方行业和经济需求合理定位,提出可行性规划方案,为争取世界一流奠定基调。一是依据教育部或国际公认的一些权威学科排名对学校学科进行定位,评估本校学科在当前高校中的实际情况,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二是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使学校学科尽可能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根据学校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水平以及学校总体规划进行合理学科定位,通过对省属高校学科综合评估,从而促进本校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以人为本,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学科的评价要素包括师资队伍、高校资源、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及学科声誉等要素,其中师资队伍是其他评价要素的重要前提。因此,省属大学在创建一流学科时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基于省属高校地方学科特色,改革现有教师聘任制度,加强内生性人才的培养,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竞争上岗机会,加快高校特色学科各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确保特色学科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供给。二是提高人才引进门槛,积极吸纳符合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在国际学术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引领学科建设走向世界前沿。三是设置专业知名领军人物、学术骨干,提高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帮助高校进行学科战略规划、学校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四是打造校企双师型人才,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人才需求,确定一流学科课程设置,完善校企双师队伍的协作机制,提高人才队伍实战能力,提高师资队伍综合质量。

3.突出建设重点,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目的在于满足当前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水平较高,还体现在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突出。因此,省属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要重点突出,形成特色学科优势。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科领域,使优势学科按照适当的方式、速度快速发展,并在国际上形成学科优势[14]。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凝练自由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形成学科前瞻性,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三是省属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学科建设能够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争取多方支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高校要不断拓宽建设经费筹资渠道,积极吸引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本等的多方支持,建立长效资金支持机制,确保一流学科充足的经费保障。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资助。学科建设要遵循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积极申请中央和地方科研立项专项资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聘请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科研人才,改善学校科研资金环境。二是扩大学校科研服务创收。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深化高校产教融合,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增强学科对接地区产业的能力,在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由企业、高校共同进行学科建设;在提高科技成果创收的同时,企业也将为学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社会资本支持。包括校友、基金会、企业等多种方式的捐赠等,激励个人和团体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高校学科建设重要而稳定的经济来源[15]。

参考文献:

[1]李亚楠.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快“双一流”建设[DB/O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827/470103.shtml.

[2]孙淳.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4):16-19.

[3]HeinzDieter.The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German,American,and “World Class”[M].New York:Routlege,Tailor and Francis 2017:Publishers Summary.

[4]RodriguezPomeda Jesus & Fernando Casani.Legitimating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concept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elite universities presidents[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6(12,Vol. 35):1269-1283.

[5]Jill Johnes.University Rankings:What do the Really Show[J]. Scientometrics.2018(04,Vol.115):585-606.

[6]劉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4):8-9.

[7]陈骏.用学科高峰带动高校进入世界一流[J].高等教育周刊,2016(6):1-3.

[8]钟伟军.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6(5):7-9.

[9]诸照锋.地方政府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反思——基于24个地区“双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J].评价与管理,2018(1):31-37.

[10]曹明平,毛光周.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2019(3):1-4.

[11]刘军伟,冯征等.地方行业高校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8):72-76.

[12]韩习祥,梁传杰,张文斌.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3-46.

[13]李燕.世界一流学科评价及建设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5).

[14]殷安生.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31-34.

[15]安林静.“双一流”视域下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以Z大学为例[D].郑州大学,2018(5).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理论基础方法论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