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所谓学生立场就是学生的需求,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还包括教育实践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是实现课堂构建的关键,目前在课堂问题设计中,笔者尝试从学生立场出发,对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问题有效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学情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是基于语文知识积累,还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认识,而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观点缺乏细致了解,经常出现问题设计盲目、频繁,难以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契合。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一些启发性、铺垫性的问题,在了解、试探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完成新课的有效导入。例如在《观潮》一课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对于钱塘江大潮已经有所耳闻,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也相对扎实。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为检验学生在预习中是否收集了钱江潮的相关资料,是否對课文形成了初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钱塘江大潮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能否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回顾预习的内容,并实现了对文本的再一次梳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阅读教学导入。教师不能仅仅站在成人的立场思考教学中预设的问题情境,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做一些换位思考,心中要有学生,时时揣摩学生面对教师抛出的探究问题会怎么想。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中,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分析与利用,依然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设计课堂问题,导致问题出现过难、过易等现象,难以兼顾不同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从学生立场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差异设计有层次、有区别的问题,并将问题与学生的不同层次相契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
在《蝙蝠与雷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设计解释说明类的问题,如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并提问:“你认识它们吗?关于它们,你知道些什么?雷达到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解释、概括的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设计联系、分析类的问题,如“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你能否根据预习内容,说一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问题中梳理文本,深化理解;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设计建构、创造类的问题,如“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能够得到哪些启示?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让学生在问题中实现拓展思考。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一些教师盲目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以及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使得问题设计脱离文本与课堂,让学生在肆意回答中失去目标指引,影响了课程完成的效果。针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把握课程目标,根据“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例如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课堂目标如下:学习生字生词,画出并摘抄好词好句;流利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寻找美;基于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问题,实现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检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细节描述对事物进行描写,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实现综合发展。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情,又要反复研读文本,找准目标制订的依据。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更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一名发展中的学生,他在知识、能力、经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这也恰恰是他发展的动力与前提。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该从学生当前的成绩出发,而是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手,为学生设计利于其不断提升与完善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发现自身问题,并形成自我发展动机。例如在《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学习中,教师设计问题:谁能说一说自己积累的古代神话故事?你能想象一下自己如何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共度一天吗?一些学生在侃侃而谈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积累的不足,并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知识积累,进而强化自主发展的动机。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并确立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学生出发设计主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语用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学情、学生差异、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等角度出发,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