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宁宁
记者:江西省是产粮大省,但是地理情况复杂,江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如何?
吴罗发:江西省是全国13个产粮大省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1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15%,稻谷机械烘干率达37.3%,秸秆机械化处理开始起步,果业产后加工和茶叶采摘、加工机械化作业水平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别是水稻生产机械向大马力、高性能、绿色化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江西省地理情况复杂,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份道路和庄园”,机械化发展水平不一。因此,研制和筛选出适宜丘陵山区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是江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的研发应用,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对于支撑江西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记者:您所任职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吴罗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是集科研、农业机械产品检测和农业工程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省级科研机构。研究所主要从事农机装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农机检测技术、信息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通过我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两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研发出了5个物化产品和2个集成技术。具体是:
双季稻光谱监测诊断与精确管理技术。针对江西双季稻生产经验性强、监测诊断时效性差、施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我所构建了双季稻长势和氮素营养指标光谱监测模型,实现了水稻长势和氮素的无损快速监测;构建了基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养分平衡的水稻氮素田间实时诊断与定量调控模型,可定量生成水稻生长前中期的氮肥调控处方;研发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和追氮计算器App,为双季稻氮素的实时监测诊断和精确管理提供了实用化技术载体。该技术已在南昌、新干、余江、崇仁和临川等800多万亩双季稻区示范推广,增产5.9%,节氮5.0%。该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化双季杂交稻育插秧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我所开展了机插育秧配套技术、机插稻增产效应、机插秧大田质量技术体系、机械化双季杂交稻育插秧技术体系等研究,编制了《江西双季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江西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大田管理技术模式挂图》,制定了《江西省机插育秧技术规程》《江西省双季杂交稻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程》《手扶式插秧机操作技术规程》。该成果获得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谷物收集机。针对晒场谷物人工收集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扬尘大等问题,我所研制了刮板式谷物收集机,并配置了二次清扫装置和微型履带行走装置。配套动力可采用太阳能、电瓶、汽油机,提高了谷物收净率,降低了谷物破损率,节能环保。与以往吸入式、搅龙式谷物收集机相比,该机操作轻便,可靠性好,生产效率高、噪声低、扬尘小,收净率大于98%,破碎率小于0.1%,生产效率为3600公斤/时,可同步实现收集和装袋。该成果2015年通过了省级鉴定,2017年荣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一等奖,授权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机械行业标准1项。该机在江西、湖南等省推广应用,反响良好。
水稻秸秆还田起浆机。该机以起浆刀和旋耕刀配合使用,同时在刀具间增加螺旋挡杆,防止稻秆缠绕刀轴,能够一次性进行旋耕、覆盖、整地等多道工序,作业两遍即可满足插秧要求,作业深度稳定性系数为93%,地面平整度为23毫米,压茬深度50毫米,植被覆盖合格率82%,秸秆翻埋效果好,特别适合于我国双季稻区田间作业。
水稻收获集捆一体机。该机通过优化改进进料拨送机构、打结正时机构、打结机构和排料机构等装置,能够将收获后的水稻秸秆自动打捆、抛出,作业性能稳定,秸秆成捆率92%,生产率为6~8亩/时,解决了水稻收获后秸秆回收的难题,减少了因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8寸行距插秧机。针对南方双季稻区9寸(约30厘米)行距插秧机行距过大,基本苗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机插高产特性,我所开展了8寸(约27厘米)行距插秧机的设计和研制、配套育秧盘的重新设计和生产、配套农艺技术规范的制定等研究工作。研制出的8寸行距插秧机已通过江西省农机产品鉴定,在双季稻区高产、高效机械化栽培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进行了示范应用,较现行的9寸行距插秧机,增产率达8%。累计推广面积达3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达2.2亿元。
水稻机插育秧营养剂。针对机插育秧环节操作复杂,育出的秧苗素质差等问题,我所研制出了机插育秧专用营养剂的物化产品。该产品具有秧苗在盘育期间(早稻秧龄25~30天,晚稻秧龄15~20天)的营养、壮秧、化控、盘根、防病的综合效果。用床土育秧时,只需将机插育秧营养剂按标准用量与已培肥的床土拌匀后装入盘中即可。使用营养基质育秧,可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和机插质量。该营养剂是理想的机插育秧基质,有利于实现水稻工厂化育秧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傻瓜化”。该产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双季稻区土壤黏性大、易板结,耕整地环节农机具功率消耗大、作业层次多、耕作成本高,破坏水田土壤结构,成为深泥脚田,造成耕作困难。我所科研团队结合履带式自走式旋耕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等耕作机具试验,开展了履带式机械耕作、秸秆机械化还田、再生稻免耕等水田耕作技术研究,研发了水田保护性耕作机具,制定了《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规程》。该项技术的运用可有效改善水田土壤结构,耕后泥脚深较轮式旋耕平均浅2~3厘米,秸秆还田率达85%以上,耕层养分分布均匀,缓解机械耕作对土壤的破坏,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该技术在上高、余干、乐平、奉新、临川等地示范推广,被列为2018年江西省主推农业技术。
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改变花生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基本以畜力和人力生产为主的现状,为推进花生生产标准化,针对鄱阳湖地区机械化特点和生态条件,我所研发了小型花生播种机,该机具可以在坡度不大于10°的丘陵区进行作业,作业效率达3亩/时,漏播率小于5%。该技术还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机具选型等方面,提出了丘陵区红壤花生播种、收获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并在进贤、樟树等地示范推广。
记者:刚才您介绍的这些技术、机具在全国来说处于什么水平?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世界上又处于什么水平?
吴罗发:2019年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知名的农机专家罗锡文教授出席了我所举办的智能农机高层论坛并作主旨报告,他还参加了我所的农机成果现场观摩会,对我们研发的这些农机装备和推广的技术给予了十分中肯的评价。在中小型农机装备的研发方面,我所处于全國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机械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地理条件和耕作模式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主要以中小型农机装备为主,智能化水平还处于试验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农机装备正向着大型、高效、智能化和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大型农机已经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自动换挡、无级变速,有效降低了噪声污染,也让操作更加舒适简便。近些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化一直给予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相信未来几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记者:现在很多农户需要购买农机服务,现在农村的农机服务都有哪些模式?政府在这一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吴罗发: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手段专业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稳固化、农资农机服务一体化、社社联合、社企联合、村社联合等新趋势新特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预约、承包、跨区以及租赁服务,采取整村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应时之需,推动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快速发展。政府应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订单模式”“代管模式”“入股模式”。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通过与益农社、供销e家、E邮购等合作,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动农机农事深度融合,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继续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轮训,培养一批爱农机、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机人才。
记者:作为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的科研人员,您对我国未来的农业机械化都有哪些展望?
吴罗发:作为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的科研人员,我深知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安排,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农业机械化作出如下展望: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突破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全”;2035年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重点以信息技术提升农机化水平,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从全到好”;2050年农业机械化达到更高水平,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并跑”,部分领域“领跑”,重点以智能技术引领农机发展,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从好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