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孔繁正
构建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思考
何静,孔繁正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从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定位不准,聚焦不够;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缺乏配套的实践环境与氛围。借用生态系统的理念,在分析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思路和路径,试图解决或完善当前创业教育的不足并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生态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创业教育的推行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当前所获得的成绩还是以评、奖、赛所体现的“点”,并未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出彩的良好局面,也未体现“面”上的普惠。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仍有部分学校对创业教育的使命和初衷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很多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上。单纯认为引导学生创业就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拓宽毕业生的择业选择面而已;甚至还有很多师生认为创业教育仅仅适合少数家庭经济相对宽裕、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被隔离于创业教育之外;或者大学为了体现辐射面将创业教育变成选修、讲座之类非专门课程。这种定位不准,聚焦不够的做法,体现了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创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和整个育人体系融合,没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的内涵和创业教育的战略发展 意义。
当前,大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在创业教育的组织上,当前主要有三种模式:①设立专门创业教育学院承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②由二级院系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③由学校教学或教辅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为对)监管创业教育工作。这三种模式在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各有优势和缺点。专职的创业教育学院理论上在统筹学校创业教育方面有着职能上的优势,但由于其与其他院系缺乏深度的沟通和互动,使得创业教育与相关专业教育脱离变成了为了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难免出现创业教育学院与其他院系之间合作不畅的局面。由院系自行开展的创业教育模式又出现各自为政,课程形式不一的情况。由学校教学或教辅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为对)监管创业教育的工作模式也会出现仅为落实上级部门文件、完成创业教育任务,只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相关的比赛当中获得好的名次或根据部门的便利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最后使得创业教育变为过程主义和形式主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尚未形成体系的创业教育,很难系统有序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教育须通过创业课程的开展来实现,不能仅简单地通过选修、讲座等形式来完成游离在专业教育之外的创业教育难以担当起创业教育的使命和实现其初衷。
很多学校为了体现创业教育的成绩往往把主要精力和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能在相关的比赛当中获得好的名次。创业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脱节,相关学科教学形式依旧单一,模式老套,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发展空间少,创业实践环节十分薄弱,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教育,良好的支持环境对创业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很多院校的创业教育都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形成相应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激励机制;现有的校内政策措施、教学管理制度等与创业教育实践缺乏衔接和配套,创业教育不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为改变创业教育的现状,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进而构建一个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从而促进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形成,进而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真正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 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简而言之,生态系统就是多个独立存在个体共同居住的栖息地,而所有独立存在的个体是否能够生活得好是检验这个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标志[1]。
生态圈源于生态系统,最早由Tansley提出,是通过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Moore首次将生态系统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并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2]。随后将其扩展为“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所构成的动态系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共享经济体的到来,人们开始赋予“生态圈”更广泛的内涵,更加强调合作共赢,强调体系内的利益相关者要合作共生,并像生态系统一样有机运转,不断进化。根据发达国家对创业的探索及其实践经验,创业生态系统可以由资本、专利、创新精神三个要素构成。它们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这三个要素会因不同环境而以不同比例存在。
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国家和地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创新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主体的互动和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如图1。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才能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这仅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将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各方面的支持进行系统整合,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育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其中,高校作为整个生态圈的核心,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融入专利、资本以及人才等相关要素,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推动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为此,以高校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对于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圈是否有效,取决于生态圈中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是否具备强关联,具备互惠共赢、共生共长的共识。有必要通过创新教育生态制度体系构建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黏性、构建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合作共赢关系,以确保教育生态圈的稳定和发展。创业生态圈中的高校、政府、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之间建立对接平台,才能实现内外要素的有序整合,使得“以高校为主体、以政府、社会为两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良性运转,进而保证整个系统的良性运作与稳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要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纵向上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横向上打通家庭、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形成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通过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创新创业赋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卓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最终形成“教学做创”一体化、就业创业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得以良好运转的前提,也是真正提升全民创新创业水平的必要条件。为此,在高校层面要引入政府、社会的相关力量,努力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养,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要加强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并将其作为联系高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为企业及社会提供综合服务,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技术转移平台一方面利用高校人才、技术等综合优势,整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发明及社会上的其他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为新创企业提供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服务等,打破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阻碍,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交流平台。
第一,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行为或者体系,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嵌入整个教学与管理过程。需要依托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主线、素养为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依托专业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嵌入式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的专业教育过于“专”,且教学模式单一,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得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能够较好地改善专业教育的单一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带动专业教育的改革。
第二,构建两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为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应以专业教育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进行。而嵌入融合的过程,是专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过程的结合,即通过专业方法来指导和丰富创新创业的过程。同时,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过程中,专业间的壁垒也逐步打破,将专业知识、方法与创新创业过程充分结合,真正落实创意、创智、创新、创造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不是单纯的理论和知识传授就能够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加以批判性的反思[3]。如果用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来传递隐性知识,就难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为此,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下,有必要针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围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探究式设计型”实践教学项目体系,见图3。该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将以“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理念,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此为抓手,引进和培养实践教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融合、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职业素养与企业家精神的融合,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图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嵌入式融合的课程生态体系
[1] 徐少春.创业教育的本质论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21-23.
[2] 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 concepts and terms[J]. Ecology, 1935, 16 (3): 284-307.
[3] 杨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兴国[DB/OL].人民网. (2015-05-05)[2018-09-31].http:www.jyb.cn/opinion/gdjy/201505/t201505_621232.html.
2018-03-26;
2019-04-20
何静(1973—),男,江西大余人,广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商业经济,联系邮箱:398317684@qq.com;孔繁正(196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商业经济
G712
A
1674-893X(2019)03−0083−04
[编辑:游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