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运行现状探析——以天津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情况为例

2019-11-06 12:37韩剑颖周沁晔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众创双创空间

韩剑颖,周沁晔

高校众创空间运行现状探析——以天津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情况为例

韩剑颖,周沁晔

(天津交通集团党校,天津,300302;武警后勤学院,天津,300300)

我国高校为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纷纷通过不同模式的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天津市教委响应国家号召指导各高校开启了以众创空间建设带动“双创”教育改革的实践。文章通过对天津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现状、运行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系列发展建议,以供同类院校参考借鉴。

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这是在官方政策中首次看到“众创空间”一词。

一、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现状分析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于2015年5月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津政发〔2015〕9号),并于该年下半年开始积极推动各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众创空间。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截至2017年末,天津市各高校共获批众创空间51个。从目前建设情况看,各空间基本上都是免租金,免水电,无线网络全覆盖,且均划分了团队办公区、创客活动区及流动工位等功能区域。同时,大多数空间都通过自建团队或与校外机构开展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注册登记、代理记账、报税等一站式服务。这些众创空间基本上符合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建设要求。

对高校来讲,在校内建设众创空间,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是首开先河。众创空间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建设?建成后如何确保空间运行?各高校都面临这些问题,并且在国内无现成的经验可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天津高校的众创空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既实现了“0−1”的实质性跨越,也摸索出一系列经验和建设模式,在全国高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并为兄弟院校的众创空间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空间建筑面积

高校众创空间一般在空间内设管理团队办公区、创业团队工作区、流动创客聚集区及原型工作室、图书室及头脑风暴室等功能区。

据统计,天津市大部分高校众创空间的建筑面积在1 000平方米至4 000平方米之间。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看,如果空间建筑面积低于1 000平方米,既不利于彰显空间的综合服务功能,也不利于聚集更多的创客及创业者。当然,空间建筑面积不是越大越好,过于追求建筑面积规模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会给空间日常管理增加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空间运营主体

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主体一般为学校或其他社会机构。凡是由学校自主运营的众创空间,由学校对运营场地进行修缮与改造,并配套开展相关工作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及设备。同时,学校还需要自行配套相应的种子基金(天津要求有300万元人民币)和管理团队。凡是委托社会机构运营的众创空间,学校仅需提供空间运营场地,其他均由合作机构满足配套要求。

这两种运营模式各有利弊,学校自主运营有利于学校把握空间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双创”教育改革,但不利于整合社会资源,阻碍学生“双创”项目的成长;由合作机构进行运营,虽然有利于实现学生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及创业项目的迅速发展,但其存在的弊端是对学校“双创”教育及师资培养的推动力较小,容易导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后劲不足。当然,如果合作双方能够寻求到共同利益的发展点,那将会是一种最佳的运营模式。

(三)空间管理模式

基于众创空间不同的运营主体,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众创空间新的管理模式。目前有四种模式。

1. 学校自主管理模式

目前,有将近1/3的高校选择通过整合校内资源的方式,自行组建众创空间管理团队。这种管理模式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单独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直接负责众创空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由其牵头,协同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就业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等共同做好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指派团委、就业处、教务处或学生工作部等某一个部门作为众创空间的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学校其他部门开展学生“双创”工作;三是利用的自身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及活动开展等工作交由团委具体负责,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及孵化交由校办企业负责。

2.“学校+企业”模式

由企业作为空间运营主体的高校大多选择“学校+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由企业派2−3人常驻众创空间,学校再派团委、创业指导中心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企业派驻人员共同组成管理团队,通过联席会议或日常沟通的方式对空间的工作进行处理。

这种管理模式运行的基础是校企双方提前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及管理权限等进行具体分工确认,以避免双方因互相扯皮而影响工作。

3.“学校+学生团体”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一般适用于空间规模较大、管理工作繁杂,但学生综合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学校。该模式是在创业指导中心的积极推动下,成立由几名或数十名学生组建的管理团队,并分设二级管理组织,在学校管理部门的统筹下,分工负责众创空间的团队管理、创客管理、平台维护、活动组织及宣传等各项工作。学校的学生会拥有注册企业,它会在学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全面负责推动众创空间的各项工作。

4.“学校+企业+学生”模式

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学校不多,一般是由学校作为运营主体。学校在自主运营一段时间后,或因抽调不出具体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空间的管理工作;或考虑校内人员缺乏孵化辅导经验及对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等原因,往往会通过支付服务费的方式从社会直接引进经营众创空间的企业,然后再由学校配套一定规模的学生服务团队,采取“三结合”的方式,由校、企、生共同组成空间管理团队,以确保工作和服务效果。

与此同时,各学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会积极与社会化的众创空间、投融资企业、创业孵化器及其他科技服务类公司开展合作,为学生“双创”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及项目融资、企业创建和企业财税管理服务等工作。

二、高校众创空间运行成效分析

自众创空间建设以来,天津市各高校都不断地完善空间内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持续提升众创空间的管理和服务质量。

(一)建设成效总体概况

《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显示的数据表明,目前在天津高校51个众创空间中,大部分空间的服务效果和聚集效果都良好。截止到2017年年底,各众创空间累计入驻学生13 594名,入驻团队2 779个,注册企业588个,以创业带动就业951人。同时还助推“双创”项目1 595个,实现融资1 915.98万元,帮助学生申请专利、知识产权等312项。

(二)运行成效评价

高校众创空间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体,故考核评价也应该是多维度的,因此在指标选取时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我们从2017年底各高校填报的数据和上报的总结中共筛选出13个变量。同时,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我们又从51个众创空间中筛选出31个众创空间作为这次绩效评价的样本。

在确定评价样本后,使用SPSS18.0对13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KMO的检验值为0.559,大于0.5,且Bartlett的检验卡方值为251.538,相伴概率值为0.00,即两种检验方法都表明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数据的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将特征根大于1的四个因子保留作为二级指标,13个变量占所在二级指标的权重,为该变量旋转成分得分占所在二级指标中各变量总得分数的比例,数据见表1;各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空间绩效的权重,是其在一级指标空间绩效的权重数据见表2;各变量相应的两个比重之积即为各变量占一级指标的权重,数据见表3。笔者认为四个二级指标分别反映了各众创空间聚集创业者和创客的能力、空间未来发展能力、空间服务能力和空间管理能力。

表1 旋转成分得分

表2 各变量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表3 各级指标所占比重

(三)运行成效评价结果

通过上述权重计算得出各高校的空间绩效指标值,并进行排序,得出以下结论,见表4。

表4 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序

根据排序情况,我们可以将因建筑面积远高于其他众创空间的第一名忽略不计,只对剩余的30家众创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运行质量优秀的有11家;运行质量良好的有8家;运行质量一般的有9家;运行质量不合格的有2家。

三、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天津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反映出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众创空间综合实力与学生创新创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从目前高校反馈的情况看,各众创空间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学生“双创”项目辅导不足、学生创客人数不多及空间未来发展方向不明晰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众创空间的服务水平仍需提高

一是目前各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费用基本来自财政配套资金,故其资本化、市场化意识普遍不强,又缺乏与市场对接的渠道和相关机制,这些不足导致学生项目孵化所需的资本、市场、人才等资源极大受限。

二是随着入驻创客、团队的增加和成长,学生创新项目或初创企业会产生各类专业化的需求。原有的管理团队或因缺乏创业知识、企业运营经验,或因缺乏专业技术技能等很难充分满足这些创客和团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三是众创空间运营管理人员不足。尽管各高校采用了诸多管理模式,但在一个几千平方米的空间中,同时聚集那么多团队和创客,仅凭几个专职,甚至是兼职人员,很难实现管理服务的多维度、全方位。

2. 众创空间的聚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高校众创空间均已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入驻学生人数也已经破万,但与天津市高校在校生总量相比,还不足其3%,远远低于近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数量。这说明众创空间由于自身的服务能力、承载能力不高或创新创业环境不够完善等原因,还不能聚集更多的创业团队及创客。

同时,众创空间作为服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主体平台,尚未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关注,也未能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大赛共同搭建起协同育人的桥梁。

3. 众创空间的发展能力有待优化

目前,各高校众创空间虽然孵化了部分初创企业,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利用市场机制,聚集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其在吸纳包括银行、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对初创企业投入等方面还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双创”教育整体水平与院校教育改革要求还有明显偏差

1. “双创”教育观滞后

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但各地高校在贯彻落实该意见过程中,更多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真正实质性推动这项工作。天津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

2. “双创”教育师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设置创新创业类专业,也就不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高校只能从管理部门或二级学院抽调部分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教授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等都知之甚少。

3. “双创”教育课程薄弱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但从目前的实际实施情况看:首先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杂乱无章;其次专业类课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充实严重不足;最后还未形成“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三)“双创”项目成果转化与社会各界高度期待还有较大距离

据统计,目前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各团队共有项目1 595个,其中进入市场推广期的占项目总数的25%;处在产品研发期的项目占21%;处于团队组建期的项目占9%;处于创意创想期的项目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已经成型并开始推广的项目占比不高,加之有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这就表明学生的创业项目还没有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这一点从项目的融资情况可见一斑。例如,信息平台显示的近2 000万的项目融资,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几所院校内,也就是说目前大部分项目还没有开展融资或没有融到资金。

四、深化众创空间建设对策建议

尽管高校众创空间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分析问题的终极目标是要通过对存在短板及其成因的认识,找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大力推进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主管单位、高校、众创空间应三力齐发,以众创空间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特色发展,推促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主管单位层面

主管单位肩负着高校众创空间的督促检查及业务指导工作,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针对高校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深化众创空间标准化建设,基于深层次服务的内涵来制定服务的标准,倒逼众创空间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针对高校众创空间工作不实不细的问题,深化众创空间绩效考核,在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细化统计数据,并利用科学方法确立考核指标权重,以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及客观性。同时,增加对众创空间特色工作及创新工作考核的权重,以避免众创空间的同质化发展。

(二)高校层面

高校在众创空间建设及功能开发上起着主导性作用,不论高校是否承担着众创空间运营主体职责,都应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于工作实际重构学校“双创”教育工作运行组织,并设置实质性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是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深挖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整合相关资源。

三是配齐、配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并加大对教师的校内外培训力度,同时将“双创”教育课程开发、开设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四是将创新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并通过理念、制度、机制建设及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在校内营造师生共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众创空间层面

众创空间作为学校“双创”教育的实践基地,既承担着学生“双创”项目的孵化培育、学生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投融资及科技成果转化等职能,又发挥着学校“双创”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学生创新活动开展及学校“双创”氛围营造等一系列工作的辅助功能,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可谓任重道远。为此,建议要着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强化对外合作交流。随着创业团队及创客需求的不断提升,众创空间要在内挖潜力的同时,加强与众创空间经营企业、社会创业孵化器及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作,通过寻求外力支持以应对在市场推广及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二是强化“双创”环境建设。众创空间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建设,要持续构建内部创业生态,要不断提升空间的舒适度,为创业团队和创客创造优质“双创”条件。

三是强化兼职教师管理。众创空间要在优化兼职辅导人员的前提下,创新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并严格管理制度,使所聘任的人员能真正履行辅导职责。

四是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众创空间要通过鼓励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外出培训、相互帮扶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辅导能力。

总之,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作为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这就需要主管部门、高校、众创空间三者都要站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关于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众创空间的成功发展之路。

[1] 王圣丹,王水莲.我国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及支持系统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25.

[2] 张晓雨.石家庄众创空间运行绩效评价[D].河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6:29-35.

2018-11-20;

2019-05-09

韩剑颖(1969—),女,天津人,天津交通集团党(干)校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基层党建,联系邮箱:tjhjy@126.com;周沁晔(1997—),女,天津人,武警后勤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

G647

A

1674-893X(2019)03−0074−05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众创双创空间
空间是什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创享空间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