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制造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2019-11-06 09:14:24杨景海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升级制造业

杨景海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成本管理研究中心 辽宁大连 116052)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时期,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持续增长,根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已由2003年的13969元上升至2016年的67569元,涨幅达412%,其中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2003年的12671 元,上涨至2016年的59470元,涨幅达469%。同时随着城镇化进入末期,老龄化的到来与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低水平,劳动力也不能保持高速的增长。中国劳动力的供给从城镇化早期的无限供给发展到如今的结构性和区域性的短缺。

同时,与发达国家制造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质量效益、自主研发、科技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占据较大比重,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中国智造2025这一大背景下,需要我国制造业结构及时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随经济增长与日俱增,国民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知识技能水平都大幅提高。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不同类型的人工成本之间差异较大,高水平人力资本相对稀缺;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及类型差异也十分显著,人力资本分布不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结构现状

(一)劳动力成本现状。

1.劳动力成本连年上升。进入21世纪,我国GDP水平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上涨,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的年名义工资从2003年的13969 上涨到2016年的67569元,涨幅达384%,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12671元上涨到2016年59470 元,涨幅达369%。在去除价格影响之后,城镇居民的年工资水平从2003年的13969元上涨到2016年的47872元,涨幅达243%,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12671元上涨到2016年的4213元,涨幅达233%。可以看出不论是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我国劳动力成本均有比较大的增长。同时这一增长幅度显著高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整体来说仍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提高,高技术工人更多地投入到生产中,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

图1 城镇单位和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实际工资

2.适龄劳动力数量下降。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目前已经入城镇化的末期,我国农民工数量增速逐渐放缓,根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我国新增农民工数量从2010年的1245万人,滑落到2017年的481万人,农民工数量的增长水平下滑明显。沿海地区制造业的招工难问题和建筑工人工资的迅速提高正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并且,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占比总量已经超过50%,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待遇要求更高,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满足其心理预期,并且农民工工资与待遇的提高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保持旺盛,劳动力供给的下滑势必会促使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涨。我国人口总数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14.7亿左右,当前二孩政策充分放开之后通过在不同生育水平下的预测来看,2050年我国适龄劳动力数量会由目前的10亿下降到8亿左右,适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会从目前的72.4%,持续下降到60%的水平,降幅比较显著。

3.劳动力结构不平衡。在由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列举了十大重点领域,见表1。这十大重点领域均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力装备制造业,在2025年人才缺口均达到900万以上。目前制造业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与紧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需求紧迫。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由于技术工人的稀缺,使其薪酬水平水涨船高,制造业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因此相关高校与职业院校要根据制造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在重点核心的相关领域加大科研与投资力度,培养一批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表1 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预测(单位:万人)

4.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不再明显。从下表2《国际劳工部数据库》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1年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与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差别不明显,在此时期我国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正是得益于此,我国制造业在那一时期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然而在2015年时,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仍比较低,但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东南亚国家,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近十几年我国工资保持平均10%的增长率,这种高速增长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劳动力成本远远超过其他东南亚国家,可以说,目前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虽然与发达国加相比仍然具有优势,但与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然处于劣势地位。这种优势的丧失,导致大批外国企业的撤资行为,对我国制造业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2 2002-2015年部分国家工资增长率

(二)我国制造业结构现状。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第一产业产业的产值占比不断减少,其份额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换。而在制造业之中,三种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占比也持续发生着转化(见图2)。整体来看,这种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向着更高级的业态发展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我国在制造业结构升级上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程度,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可以说将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通知中,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五个战略任务和十个重点领域,要求我国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行业科技含量并且在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可以说大力投资和支持制造业,着力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前进的方向。

图2 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产值占比

在产值占比这一数据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整体呈减少趋势,同时资本密集型2013年之后也呈下降趋势,但在最终2016年仍高于2004年的水平,技术密集型在2012年之后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6年高于2004年的水平。在制造业结构上,整体上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占比持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的过程。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一)推动机制。劳动力成本提高对制造业结构升级上的推动机制主要指,工资水平上涨会提高企业成本,从成本角度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这种推动机制主要表现为,当工资水平上升时,在企业层面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工资水平的上升不能保证劳动力工作效率的提高,或者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能成比例的增加企业的产出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带来企业的利润水平的下降。劳动力成本水平的提高,会淘汰利润水平低生产率不高的企业与行业,而留存下来的部分,为了应对利润水平的下降则会依靠改革创新等方式,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水平,从而完成产业升级。[1]

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指出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的。根据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某一地区的经济结构要和这以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应。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这一地区目前的人力资源水平与工资水平也高于其他地区。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全国的60%,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消失或搬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相对应的这一地区的高科技从业人数占比上升到72%。[2]也就是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促使相对劳动力成本更高的地区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而迁移出的产业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二)拉动机制。劳动力成本的拉动机制主要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提高工资收入,从而影响需求水平与结构进而带动结构升级。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着产业结构,因此研究制造业结构时要重点考虑需求水平对其的影响。劳动力成本提高会通过需求结构与需求总量两个方面,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劳动力成本对于劳动者而言反映的是自身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变化会作用于需求结构。劳动者的需求由当前及未来的收平来决定。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时,其需求结构偏向于满足基本需求,当收入水平上涨时,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需求更加旺盛,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代表着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刺激着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收入水平上升的积累效应会作用于总需求水平,使需求总量上升需求结构升级。需求总量的上升会带来行业规模经济水平与投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相关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三)关联机制。关联机制是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除了通过企业成本和社会需求影响制造业结构外,也会由于收入水平上升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代表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的提升会从许多方面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影响结构升级。比如,社会中存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先进部门的生产率相对高,因此会有更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劳动者为了更高的工资水平,因此会从落后部门进入先进部门,从而推动结构升级。劳动者也有可能由于工资的提高,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生产率。也有可能由于激励作用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自发地进行学习培训的方式提高生产力,总之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对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3]

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机制,拉动机制与关联机制,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应该是在在完全竞争市场之下的,然而在我国的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下,仍存在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这三种机制并不会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我国制造业目前在进行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障碍。

四、政策建议

(一)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水平。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经济泡沫化比较严重,大量资金涌入以地产和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因此有关金融机构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要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制造业更多资金利率政策上的倾斜,解除相关行业资金上的后顾之忧。相关机构要限制对地产等行业的资金流向,同时在贷款的使用上,不能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要积极开拓业务,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企业运用股票和债权等金融工具调节资产负债结构,有效发挥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与监管帮助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业企业也要正确认识多元经营与主体业务的关系,致力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不能被的短期利益阻碍长期的投资,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2]。

(二)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要素禀赋水平也产生巨大的转变。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经慢慢减少,与此同时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重要作用开始逐渐显现产业链上游的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在整个行业与产业中严格的把控着话语权,获得了了整个产业链中的绝大多数的利润。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与大多数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下游,凭借低成本优势虽规模较大,但利润水平不高。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企业和政府结合目前的贸易情况和要素禀赋水平对不同的行业与地区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完成产业升级。

针对耗能过高但效率低下的落后产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使用高新技术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资本来代替传统劳动的盲目使用。提高环保,安全和产品准则,提高市场准入,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以质量和品牌的优势代替成本优势,以市场化的手段引领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同时要对高新技术行业,对《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重点突破行业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和利用信贷和财政手段,增加企业活力,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减负。

(三)坚持市场力量和政府手段的有机结合。首先,在制造业结构的转型的方向上要符合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产业布局,在市场作用失效具有明显外部性的领域也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核心关键的技术领域,以点带面的完成重点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引导相关行业企业完成转型结构升级。其次,有关政府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消除转型障碍。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杜绝合谋与寻租问题,积极推进税收改革,减少企业税收压力增加企业活力,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契约精神,减少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最后,政府在产业扶持政策的运用中要更注重资源配置的效率。不科学的过度扶持政策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环境,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过大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相反要更加关注创新水平更高的民营中小企业,通过政策的倾斜激发企业的活力。

(四)提高技术人员待遇,调整教育结构。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计上更偏重于精英教育,在与制造业相关的技术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高校学生就业难与制造业高素质人才的缺口正反映了高校目前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相关高校应调整课程结构,为制造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与结构升级。同时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相关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要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可以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量身打造,为企业锻造行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相关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使高校学子对未来行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有的放矢地对自身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五)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制造业企业自身也要加大自主的研发投入。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新技术的发明、新科技的运用往往是由行业内领头企业代领的,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也经常得到大型企业资助,企业自身能最深刻地捕捉到市场的动态,也能充分认识到新技术的使用对企业发展的帮助,因此在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中企业的自主支出占有巨大的比例。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持续的发展也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通过研发强度的提高,提高生产水平。相应的政府也应通过研发补贴等方式予以积极引导。

相关政府部门也应提高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r&d强度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更好地管理科研费用的使用,科研立项要符合需求,评审制度要更加严格避免资源的浪费,发挥市场的指导作用,强调企业在科研投入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对于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投资建立更多的科研设备和科研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

猜你喜欢
劳动力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1:14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回暖与升级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