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8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当今社会,大量的工作需要依靠电子设备完成,干眼症已成为眼科门诊最常见的眼表疾病。干眼又称干眼症,是指泪液动力学或质量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表组织病变特征和(或)眼部不适的多种疾病总称,其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常见症状包括眼痒、有异物感、分泌物黏稠、眼睛干涩、怕风、畏光、容易疲劳、痛灼热感、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时基本泪液不足,眼睛太干,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导致流泪时常出现,较严重者眼睛可表现为红肿、角质化、充血、角膜上皮脱落黏附丝状物,长时间此种损伤会导致角结膜病变,对视力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1],针刺能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眼部干涩等主观症状,然而针刺常因留针时间短,需多次操作等弊端而导致患者依从性差,而皮内针治疗可避免上述弊端。皮内针类似针刺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本研究即采用皮内针结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8年1-9月收治干眼症患者88例,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0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51±5.32)岁。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22~58岁,平均(50±5.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1~2滴/次,5~6次/d,治疗2周。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皮内针治疗,取穴攒竹、丝竹空、四白、鱼腰、太阳。操作:使用一次性无菌皮内针,常规酒精消毒埋针部位后,用镊子夹持掀针的胶布,将针尖刺入穴位,按下掀入皮肤,后用手指以患者能耐受的力量按揉埋针处约1~2 min,以增强刺激穴位之作用,按揉3~4次/d,1~2 min/次,皮内针留置1~2 d/次,3次/周,双侧对称治疗,每侧5个穴位,共10个穴位。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2]:①显效:患者的眼部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获得显著改善。②一般:患者眼部异物感、干涩感、视疲劳获得轻微改善。③无效:上述不适与治疗前比较,未见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一般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等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往单纯的应用人工泪液治疗只能缓解短时间的症状。因此,我院采用人工泪液局部点眼加皮内针治疗干眼症获得显著成效。传统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审视摇函·目为至宝论》:“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中医概念中的“肝”和泪液的生长、疏泄、眼睛的濡润有关,肝血升运于目,能化生泪液,泪液运行有序而不外溢,若肝血充沛、肝气调和,则疏泄有度,滋润目窍及其经络。若肝失调和,肝血亏虚,则目失濡润,泪液生化之源不足,日久致目珠干燥。临床常见病机多为肝肾亏虚,气机不畅,目络失养。故调畅气机、疏通眼部经络、滋养肝血为主要治则。本研究所选穴位均为眼周穴位[3],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眉梢凹陷处,主明目安神、疏风清热,可调节眼部气血,改善眼部疲劳;四白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下颧骨上方凹陷中,主祛风明目、通经活络,改善眼部疲劳;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眉头凹陷中,可均衡眼部气血阴阳,主清热明目、祛风止痛,有滋阴降火之效;鱼腰位于瞳孔直上眉中,主镇静安神、疏风通络,能防治多种眼病;太阳属经外奇穴,位于颞部,眉梢与目外眦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主清肝明目、通络止痛。中医认为联系眼与脏腑间的纽带为经络,依靠血、气、津、经络、液才能运送至目。眼科皮内针治疗有调整经络及眼部气血循环作用,从而刺激眼周穴位,促进泪液分泌。皮内针与针刺治疗相似,但操作简单、创伤小。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综上所述,皮内针对干眼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被临床眼科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