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种疾病起病急,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2]。在生活水平持续性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不断发生变化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产生,主要是患者长时间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降低心功能。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确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需分析心律失常的时间,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3-5]。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与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经确诊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均不同时间段伴随心律失常。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2.7±5.2)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3.1±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展开预见性护理方法。具体操作为:①病房环境护理。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病房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湿度,保持病房内柔和光线。清洁护理病房卫生时应注意对地面与其他物体进行消毒,尽可能做到避免灰尘扬起。②心理护理。一般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年龄偏大,同时还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此类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很容易表现出郁郁寡欢、悲观等不良心理。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对临床治疗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情绪状态,并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心理变化等进行有效疏导,给予患者鼓励、帮助,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7]。对于消极、悲观情绪难以缓解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还需注意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讲解患者发病特点、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家属,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需立即通知医务人员。③饮食护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科学的日常饮食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尽可能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饮食宜清淡。每次应控制进餐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鼓励患者多食用容易消化且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适量补充维生素。护理人员需提醒患者避免饮浓茶,忌烟酒。食盐摄入量≤5 g/d。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做好全面详细的健康知识宣教,促使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了解。为患者介绍产生机制,并告知治疗方法。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可在医院设置宣传栏[8]。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可为患者召开知识讲座。耐心、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⑤其他护理操作。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与病区患者多沟通交流,以便能够维持良好的心态。指导患者遵循医嘱合理服用药物。针对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为其播放轻音乐。也可与患者交流,给患者讲笑话,促使患者身心放松,能够快速入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所有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无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疼痛已消失;有效: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逐渐减少,疼痛逐渐减少;无效:依旧有心律失常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100例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00例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生在1:00~4:00有6例(6.0%)、5:00~8:00有15例(15.0%)、9:00~12:00有29例(29.0%)、13:00~16:00有27例(27.0%)、17:00~20:00有12例(12.0%)、21:00~24:00有11例(11.0%),心律失常发生高峰阶段主要集中在9:00~12:00与13:00~16:00。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中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护理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护理总有效率78.0%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心肌梗死是老年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心肌梗死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会给患者带来猝死风险。临床中,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出现心律失常造成死亡。因此,为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出现,护理人员需在此时间段加强巡视。如出现不良现象,需立即告知医师予以救治。临床护理实施期间,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从全方位着手,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改善病情[9-12]。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期间,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展开预见性护理方法。给予患者相应措施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高峰阶段主要集中在9:00~12:00 与13:00~16:00;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提供预见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各个时间段内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可予以患者预见性护理措施,减少不良现象的出现,提高治疗效率,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