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拥军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受到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及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破裂等因素影响下易诱发此病。急性脑出血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以及昏迷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急性脑出血发病急,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1]。本次研究对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案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将患者按随机盲选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6.9±7.2)岁;其中脑叶出血10例、丘脑出血11例、壳核-内囊出血9例、脑桥出血8例、小脑出血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6.8±7.1)岁;其中脑叶出血10例、丘脑出血12例、壳核-内囊出血8例、脑桥出血8例、小脑出血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具体流程如下。
1.2.1 接诊及初诊 相关急救护理人员接到院前急救指令后通常在3 min内出车,并确保20 min内抵达患者所在的急救现场,在现场加强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认真仔细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家庭住址情况,明确所救治的患者,并由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接诊记录工作,为后续急救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支持;此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及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然后及时展开院前救治工作。
1.2.2 现场急救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后,清理干净患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及时对患者建立吸氧通道,及时采取气管插管,以此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同时,给予患者静脉补液支持,并合理使用镇静药物;若患者存在心脏骤停影响生命质量情况下,需及时采取心肺复苏处理措施,并采取电击除颤进行及时抢救,从而维持患者的生命质量。还需结合患者在现场急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有必要采取降颅压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脑水肿症状,有效避免发生脑疝,或者有效控制脑疝症状继续发展[2]。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急救过程中需尽量疏导患者家属的情绪,使家属尽量配合急救工作的开展,从而避免发生医患纠纷,使急救工作有序开展。
1.2.3 转运救护 在转运过程中需保证正确的搬运方法,妥善固定患者的头部,平稳搬运,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情况。此外,需及时做好和院内急救人员的沟通交流工作,第一时间让院内急救人员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状态,好为院内急救工作做好充分且有效的准备。
1.2.4 院内救治 转入院内,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和院内急救工作人员之间需做好交接工作,及时将患者运至抢救室,在抢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脱水及降颅压治疗,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好转,进一步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然后通知科室做好后续会诊等环节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院内急救护理期间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康复护理及出院前指导护理干预均非常重要,需按照护理流程严格执行,确保患者获得全面且有效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及护理满意度。①并发症: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脑疝。②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越理想[3]。③采取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中枢性高热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坠积性肺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2%;对照组发生中枢性高热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坠积性肺炎3例、脑疝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0,P<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满意30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5.45%;对照组对护理满意19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14例,护理满意度为68.1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出血作为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在全部脑卒中当中占20%~30%,该类患者在受到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以及微血管瘤破裂等影响下易诱发脑出血。此外,该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以及昏迷等[4]。急性脑出血由于病情危急,因此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方案,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近年来,相关学者表示需加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为患者抢救获取最佳时机,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重点提到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的应用,包括接诊护理、出诊护理、现场急救护理、转运救护、院内救治干预等。对于上述提到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案内容,其使用主要是对患者提供温馨、人性化且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后续院内救治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5]。国内有学者表示,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救治总有效率高达92.00%;此外,还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此次研究结果得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6]。
院前急救护理的实施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作者认为,需注重护理工作人员护理能力技巧的提升,医院方面需加强对急救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培训,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进行培训,从而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为护理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在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