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晓
白族人杨树钧家的故事,在大理剑川古城,尽人皆知,已经流传了500 多年。
流传得久了,有些故事不免带上传奇色彩。比如他家位于剑川古城北门街的祖宅“五元楼”,周围曾三次起火,但此宅均未被烧。古城人说,每次火灾,五元楼上都会出现一个白胡子老头,他一扇,火焰便节节败退。
白胡子老头是否存在,我无从考证,但跟随杨树钧参观老宅时,我却亲眼见到老宅右边外侧的木质屋檐下方,确有火焰熏过、黑色的痕迹,但屋顶和房梁都很完整。
这老宅和杨家人的故事相伴而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老宅共两层,每层五间房。在底层堂屋入口处,张贴着一副“高楼箸五间曾闻漆条蔽身朱衣点额,故里传二事尚忆宏祖访友邵人谢师”的对联,据说,这副对联是民国时省政府秘书陈寿池专门为杨家人写的。
其中提到的“故里传二事”,其一与“剑川出状元”的传说有关。杨家曾有先祖在湖南湘潭教书,门下有位高材生,名叫窦绍仁,为翰林学士。此君以钦差的身份到剑川时,发现恩师竟在此,遂为恩师建造了这座“五元楼”,并在楼前刻了两只石狮,称其为“绍人谢师”。
五元楼房梁上的蝙蝠设计,是典型的明代风格
“来的是翰林,但剑川人看是高头大马的,就传开了,说‘剑川出状元’,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状元。”杨树钧提到的误会,在流传中获得剑川人的认可,成为后来剑川人向孩子讲解要一心向学时的重要证据。
“宏祖访友”一事,则被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名宏祖),“抵剑川州。州治无城,入其东街,抵州前,乃北行,税行李于北街杨贡士家,乃买鱼于市”。此处所提及的杨贡士就是杨家人的祖先。
杨家人的讲述里,有对徐霞客这段话的细节补充。“徐霞客来剑川,很多高官请他去,他不去,专门来了我们家。”
绍仁为何而谢?徐霞客为何而访?
翻开杨树钧家的家谱,我才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杨树钧的家谱中,杨家共有16 位考取功名的祖先,其中不乏一世清廉、造福百姓的官员,但更多是教书育人、不求回报的老师。他们培养了不少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成都武侯祠名联的作者赵藩。也因此,杨家成了剑川有名的读书、教育世家,五元楼被世人所知、所崇拜,这才延伸出了不少关于它的传奇。
杨家求学、读书之风在杨树钧这一分支曾有过中断。
杨树钧的父亲杨定宇现年71 岁,是个在老日子里吃过苦的人,身子骨底子好,每天早晨要去城西背水,能走三里山路、背20 斤水。
杨定宇的父亲本在大理当法官,后回剑川教书。他出生时父母已年过四十,在他十多岁时,父亲去世。杨定宇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甚是艰难,小学毕业后,他就未再上学。之后,他进入剑川县公路管理段,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直至退休。
杨定宇虽因父亲在他幼年时早逝,再加上历史原因,很难如先祖一样在学问方面有大的作为,但在对待知识时,他仍有着天然的严谨。
①河流冲积主要包括下更新统(下部)浔江组(Q1x)、下更新统(上部)铜鼓岭组(Q1t)、中更新统白沙组(Q2b)、更新统望高组(Q3w)、全新统桂平组(Q4g)。
杨树钧小时候说白族话,第一次说错了,父亲会纠正他;第二次说错了,父亲会提醒他;第三次还错,父亲就会斥责甚至体罚他。严厉的教育,为杨树钧奠定了坚实的白族话基础,也为他后来研究、传播剑川白族文化做好了准备。采访中,杨树钧颇为骄傲地提到,现在他经常充当白族话翻译,再难、再老的话,他都能听得懂、翻得出。
杨定宇一生都在坚持读书、写字,“我爸的钢笔字,写得很好,都是他自己练的”。杨树钧直言自己赶不上。去年八月,在今日头条上拥有十万粉丝的旅行作家书影旅行到剑川,在与杨定宇短暂相处后,他这样形容杨定宇:“老人虽然只读了五年书,但言语间文词雅兴,除了诙谐幽默,还时时出口成章。历史的走向在他这里转折了,但老人却没有忘记祖上都是读书人,他在努力追赶着。”
杨定宇在为学方面严谨,在为人方面亦然。早年,五元楼上曾挂有一幅杨家一位贡生先祖书录的白居易的诗:“所须者衣食,不过温与饱。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衣?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此诗在杨家代代相传,道出为人的道理。杨定宇至今都一直按照祖上的遗训,要做立得正、立得稳的人,尤其是在孝顺方面。
杨树钧生于1979 年,他天生记性好,如今还能回忆起三岁半时的事情。“小时候,我爸爸要是说话不注意,惹奶奶生气了,奶奶说‘跪’,他就立马跪下来,特别孝顺。”
采访中,杨树钧花了十来分钟,特意从手机里给我找出了一张父亲的照片。照片中是两位步履蹒跚老人的背影,杨定宇搀扶着比他更为年长的姐夫。“我姑妈去世以后,父亲常让我和他一起去陪陪姑爹,他让我多陪着姑爹,趁姑爹体力还行时带他到处走走。”
不止是对自己的近亲,三代以外的远亲,甚至有时只是朋友的父母,只要对方生病或家里出事,杨定宇都一夜一夜地陪着。“父亲的品德修养真的让我非常佩服。”
为了修复这个花几,杨树钧花了几天的工夫
杨树钧家人在恒庐公馆和瑞士客人共进晚餐
2015 年1 月16 日,大理州旅发委举办了一次“大理最美客栈评选”活动,在510 家报名参评的客栈里,杨树钧的剑川县恒庐公馆被评为四家最具文化氛围的客栈之一。在文化方面杨树钧说自己有种骨子里的底气,这次获奖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但他还是很珍惜,他将牌匾挂在客栈入口处,让进出之人都能看见。
杨树钧开客栈,可以说是受到了父亲孝顺品质的影响。在开客栈前,杨树钧在大理承接工程,后考虑到父母在剑川,虽相隔不远,但毕竟不能时时照看,回家大多都是来去匆匆。他和妻子看着沙溪古镇兴起,来往剑川的游客也增加了,便想到开个客栈,既能谋生也能照顾父母。
家里是500 年老宅,客栈是100 来年的旧宅,杨树钧似乎对旧东西、老物件特别有感情,就这眼前的宅子,他能从宅子的历史、变迁讲到宅子主人家族的历史、后代对宅子的情感,不用个半天一天,你都听不全。
其实,杨树钧对老物的感情是打小培养起来的。“我和我哥、我姐都是住在五元楼里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床下都是古书、族谱、医书……”
这些古书中有一套四本杨家祖先于清朝中叶创作的《秋宵呓语》,包含了佛、道、儒、医,内容很丰富;还有一部明代蓝字活字印刷的书籍,是五世祖杨廷幹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四川中江做官时的“循良实录”。回到剑川的这几年,杨树钧开始钻研家里的这些老书,以前是没有时间看,现在静下来看,他感觉这些书有一种强大的磁场,能将他和祖先相连,“这是祖先留下的东西,大多是祖先写的,读起来更觉得亲切”。
另一方面,在和游客沟通的过程中,杨树钧发现自己需要加深对于剑川文化的理解。“讲得越多,越会去想,这一句表述得准确吗?会不会对游客产生误导?”
在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杨树钧开始将他的兴趣从家族史外扩到剑川文化、白族文化研究上。他开始频繁地接触剑川、大理乃至全国的文化人,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让他那份“骨子里的傲气”更加地有底气。
采访当天,杨树钧捧出今年年初收集的几本上了年头的剑川楹联记录本,他一一翻开,对我解释:“都说剑川是楹联之乡,可不只现在是,这些书,是楹联之乡的过往,以后再找可就难了。”
杨树钧家中的老书
云南各地家教家风谚语
天再高也没有人的心高,山再远也没有人的志远。——哈尼族·红河州
鸡蛋没有边,知识学不尽。——景颇族·德宏州
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瑶族·文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