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最大”到“东南最大”,锦天城如何书写律界传奇?

2019-11-06 10:02张志然
民主与法制 2019年37期
关键词:律所事务所律师

本社记者 张志然

1999年,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年。

翻开过往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内容:这年元旦,欧元正式启动。一档法制节目——《今日说法》在CCTV-1正式开播。北京成立了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的9月27日,第五届《财富》全球论坛在中国上海举办,此次论坛主题为“中国:未来的50年”。

也正是这一年,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并发表新闻公报,中国有望在2000年上半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所有人都相信,中国入世只是时间问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加入WTO后,中国律师该如何面对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

思考这样问题的人,一定是想要走在前面的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为“锦天城”)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由一群思考这个问题的先行者发起的。

他们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是创办中国的Baker&McKenzie还是国际的锦天城

时光倒回1999年的前一年——1998年。陈乃蔚、史建三、黄仲兰等几位华东政法学院(现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简称为华政)79级的同学在美国偶然相遇了。

几个同学当时聚在同为华政79级的朱思东的家里闲聊。在闲聊中就谈到,美国为什么能够把律师事务所做得这么大,上海却都是一些小所?大家经过分析推出了一个答案——可能因为上海是阁楼文化,大家容易小富即安,没有考虑将律所做出规模化的远大目标。

讨论中,几个同学感到,位卑不敢忘忧。作为法律工作者,自己匹夫有责,也该为中国的法治事业出点力量。

在这个时候,从世界各国律师业发展历史来看,最古老的律所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他们拥有顶级的专业人才、丰富的管理经验、出色的业务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外所就在做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彼时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起阶段,中国律师根本不知道如何从事这类业务。

律师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具开放性。1992年,司法部向外国律所打开大门,明确允许外国律所来华设立办公室。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推动中国律师行业发展的作用。

当时,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律所,平均律师人数都超过800人;其中排名前十的律所平均人数已经超过1300人,最多的甚至有2700人。而同时期的中国只有9万多名律师,分布在9000多家律所中,即每个律所平均10人左右。

就这样,陈乃蔚、史建三、黄仲兰决定在美国进行考察,寻求某种模式。当时,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总部位于芝加哥的贝克麦坚时(Baker&McKenzie)律所。该律所占据了六个楼层,给他们内心很大的冲击。

就这样,他们详细了解了Baker&McKenzie律所的模式,并且还“年少轻狂”地下了决心,回去就办一个这样的律所。

史建三是上海市锦联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为“锦联所”)的创始人。他回忆,锦联所是为锦江集团内部的法律事务服务,其中已经有不少涉外业务同时也承接社会上的法律服务业务。史建三早已感到,一个律所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话,很难做得好。

陈乃蔚当时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法律系当系主任,在锦联所兼职做知识产权业务,在锦联所里的业务是最多的。陈乃蔚当时很快表示,回去就打辞职报告,专职做律师。

而黄仲兰之前担任长城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为“长城所”)的上海分所主任。但1998年的时候,长城所被司法部注销。所以黄仲兰所在的上海分所也面临着关门。

当时,国内的国办所(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都在衰退。如果他们合并,可以接过很多国办所的法律业务。所以史建三、黄仲兰就开始商量并所的事情。然而,谈了十几家以后,也没有谈成。

为什么谈不成?他们反思了以后,觉得原因可能是并所以后律所主任由谁来当是个问题。三家律所合并,无论哪个律所的人当主任,大家都会有想法。因此,史建三和黄仲兰最终决定,请刚从华东政法学院退休的史焕章院长出山,由他担任锦天城的主任,他来召集和介绍由华政校友主办的律所。

史焕章介绍了上海市天和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为“天和所”)的聂鸿胜律师给史建三和黄仲兰,就这样三个人谈到了一起。聂鸿胜律师力排众议,说服了天和所的其他合伙人,将天和所和锦联所、长城所合并。

关于律所的名称,据聂鸿胜回忆,陈乃蔚、史建三、黄仲兰找到他的时候,大家很快就决定以前三家所的名字完全不进行使用比较好。后来林钧凤律师各取原来律所名称中的一个字,取名“锦天城”,被律所投票通过。锦天城谐音为“今天成功”,英文名是“All Bright”,意为“前程似锦”。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成立了以后,召集和吸引了不少华政的校友。现在翻看入所20年的合伙人名单,史建三、黄仲兰、聂鸿胜、李宪普、沈国权、罗建荣、裘索、李培良、张必昌、陈培良等都来自华政。据陈克律师回忆,当时几个主要合伙人都是同学,“我们的同学在召唤我们”。有同学情结,也有回到故乡上海的情结,所以他毅然“投奔”了锦天城。

罗建荣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描述,他当时被沪上一位从法院下海的律师的真情合作之心所打动,意欲另建一家律所,并且在当时的南市区已经租下一层办公楼。史焕章听说罗建荣的意图后,会同十位同事与他促膝长谈,告诫他不能忘了老院长的期待及华政众多校友的情谊。就这样,罗建荣也加入了锦天城……

陈克律师回忆,史焕章执掌锦天城,这是第一个阶段,对很多律师来说也是最困难的时期。客户要从头开始拓展,没有稳定的工资,外面还有不少相关诱惑力。不少涉外律师的家庭在国外,还要自费进行跨洋奔波。对于从业者来说,这一切都是挑战。

罗建荣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曾写道:“记得那时候每周四下午都会开一次合伙人例会,在会上,各位合伙人都如打了鸡血似的,激情澎湃、畅所欲言,或争论,或附和,偶尔也有争吵。但争吵后,双方又搂腰搭肩、嬉笑着走出会议室。有一次合伙人会议从下午一点开,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三点。对于管理与业务上的事,合伙人都是殚精竭虑、亲力亲为。”

锦天城毕竟是由三家律所合并而成,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不过,这份创业的激情和工作的热情,已经成为一种锦天城的气质甚至精神,延续至今。

是地点的变迁还是观念的转型?

当时锦天城的办公地点有两个——锦联所和天和所在浦西的港泰广场、长城所在的金茂大厦;直到2016年才搬到了上海中心。关于锦天城办公地点的变迁,也是一段历史。

>>图1∶1999年,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开业庆典合影。

>>图2∶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第一任主任史焕章先生在十周年庆典活动上发言

>>图3∶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第二任主任吴明德先生在2017年迎新晚会上发言

陈乃蔚律师说,在办公室选择的问题上,先找了港泰广场。港泰广场当时位尊浦西高档商务办公楼“四大金刚”之一,锦天城的“豪举”立时引起了上海法律界人士的关注,为锦天城行业地位的奠定、优秀人才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港泰广场的位置档次都不错,但也相对拥挤,办公条件和现在相去甚远。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律师事务所即便没有办公室,律师在家也能够办公。在当时,很多工作的开展还是依赖于纸质材料的传递,电子邮件在国内也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办公方式,因此律师格外依赖事务所提供的办公设备与环境。规模化大所是否有一个体面的“门面”,也往往是客户衡量和评判律师事务所的重要因素。办公场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办公需要和形象表现,更是所有合伙人聚合在一起做出商议决策的基础。

黄仲兰当时曾表示,到上海最高的楼、最好的楼——金茂大厦去。金茂大厦房租昂贵,其他合伙人负担不起。黄仲兰于是带了一部分人马到了金茂大厦。所以,这就是一个事务所一个城市两处办公的由来。

后来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发展和积累,锦天城又搬到了花旗银行大厦。虽然大部分合伙人终于同意落脚到花旗银行大厦,但有几位作为锦天城创始成员的合伙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花旗银行大厦面朝黄浦江,位置得天独厚,是当时上海的顶级楼盘——但租金也是顶级的。

作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有的行政成本最终都要由合伙人消化。规模化律所中合伙人业务纷杂,并不是每位合伙人都认为有必要在办公场所上作如此规模的投入。锦天城的多位合伙人一直以来都从事传统诉讼业务,“一个皮包走天下”——其业务的招揽与办理更多是凭借经验、口才与人脉。事务所整体规模的提升对他们创收的增益不多,却凭空增加了大量成本。

考虑到搬迁到花旗银行大厦后,合伙人均摊的租金将翻一倍,这在所内引发了一场“地震”。锦天城早期没有退伙制度,最终在反复沟通和协调后,事务所尊重了他们的意愿,也自此建立了正式退伙制度(这里的退伙指的是内部退伙,即退出合伙人,做一个普通执业律师,仍然在锦天城工作)。这几位合伙人都为锦天城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锦天城如今的发展和成就同样离不开他们的牺牲和付出。

后来,锦天城办公地点也扩大了一些区域。实际上,每搬一次家,意味着事务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图1∶锦天城十周年庆典活动合影

是“折腾”的发展还是发展的扩张?

2010年5月,卸掉司法部律师司副司长(司法部律师公证司副司长)、中华全国律协秘书长等职位的吴明德接替史焕章,担任律师事务所主任这一职务。

吴明德回忆,锦天城在自己到来之前,在上海已经是第一大所。但是,当时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锦天城当时加起来400多个律师,创收两亿多。蛋糕怎么做大,专业怎么做强,怎么请到一些大客户,规则制度怎么样才能更加符合现代律师业大所的发展,都成了问题。

2008年以前,是英美律所的辉煌时期,那时每年来华申请设立分所的外所数量很多,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外国律所在中国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包括办公室租金、工资、补贴、污染费(第三世界补贴)等等。香港律所在内地分所多数都亏损,日韩律所基本上不亏不盈,能盈利的可能只有英美律所。

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有几家国际性律所都倒闭了;尽管如此,英美律所在国际律师业所处的第一梯队位置没有变,中国律所仍要加倍努力。

吴明德来到所里以后,提出首先要制定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把律所的定位搞清楚:是上海所还是全国所,抑或国际所。后来经过商量,锦天城应该是这样一个所: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国际。

吴明德回忆,他在任的这十年里,锦天城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制定和修改了相关管理制度;二是把蛋糕做大,由原来的三个分所,发展到后来的二十多个分所;三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四是在专业团队做强的基础上,增强团队之间的流动性,在项目团队的组建方面,更适应市场需要;五是加强风险控制,设立了风控部门;六是投资建设网络信息化系统,提升效率;七是建立了专业委员会,并且在专业委员会成熟的基础上建立专业部;八是推动律所的国际化;九是进行事务所文化建设。

陈克律师回忆,吴主任在任的时期,都是比较“折腾”的,这是为了律所的发展。吴主任那个阶段开了好多分所,锦天城从一个上海的律师事务所,业务拓展到了全国乃至全球。这是一个抢抓机遇的扩张性发展时期。

全国范围来说,本来锦天城只是一家律所。现在变成了总所和若干的分所。因此,相关的规则也要增加,业务质量也必须相应提升。有的分所设置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发展节奏并不快,业务的种类也不如上海丰富。所以,业务交流也会增加。在交流过程中,总所的经典案例、专业性经验,也跟分所进行分享。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如合同库的设立、印制相同格式的名片、协调报价等具体的事项。

向大所迈进的特点之一,就是扩张后可能会出现转型的风险。而随着规模的扩大,律所合伙人之间的结识和交流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毕竟,人多了以后互相认识不容易,开会的时候,几百个人从全国各地来。每年年会上还得重新介绍自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律所就设置了专业委员会,以加强总分所之间的联动。

说到发展和“折腾”,从锦天城的Logo设计也可以感知一二。

>>图2∶2018年,鸿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来访锦天城。

锦天城创办之初,合伙人们并没有立即决定事务所的Logo。当确定Logo一事被提上日程之后,事务所内部却迟迟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最终,谁也无法说服谁,便暂时采用魏碑字体的“锦天城”三个字作为过渡性的临时Logo。不承想,事务所飞速发展和扩张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和问题,吸引了全部目光。确定正式Logo一事,被不断讨论而推迟确定。这一“临时”,就“临时”了十几年。

2012年,锦天城的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务所的营收已达到7亿多元,事务所品牌宣传和形象的重要性越发彰显。在一次律协组织的活动中,展示、宣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所,锦天城也在其中。然而,在这些律所中,只有锦天城的Logo是纯文字,有损事务所形象与底蕴的展示。故而,确定正式Logo成为当时锦天城的当务之急。

2012年年初,事务所管委会就将确立Logo视为当年头等大事之一,并将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了沈国权律师。起初,沈律师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困难的事,事务所内部早已有了不少创意,同时还向社会上专业机构有偿进行了方案征集。但最终无论是事务所合伙人提出的方案,还是经过招投标的方案,管委会和合伙人们历经多次会议,仍然无法达成一致的想法。

一晃,时间又过去了近一年。最终,沈律师也不得不自己参与到Logo的设计工作中来。沈律师学过国画,早在进入律师行业之初就设计过上海市万国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前身)的Logo。这一次“重操旧业”,沈律师一边回顾锦天城一路走来的历程,思考Logo中应该寄寓的含义,一边寻找设计灵感……

最后,沈律师在中国传统折纸艺术中捕捉到了灵感火花。经过与设计机构反复讨论,对设计细节优化改进,终于有了今天锦天城的正式Logo——

从一个角度看,这个内有四面、外有八面的图案,既象征着锦天城的律师队伍来自“四面八方”,更代表着大家团结一致、互相扶持、共同支撑,为将锦天城做大做强而共同奋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造型内里呈正方形,寓意“方正”“有原则”,体现法律人的使命与底线;外部近乎圆形的八边形,则又体现着律师面对复杂社会应圆通豁达的特殊职业要求。“外圆内方”也正是对每个锦天城律师的期待,与律师事务所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宗旨相符。

图案以折纸为元素灵感,寓意事务所发展“百折不挠”,有曲折但永远团结联合在一起。

这个美观大气、含义丰富的标识,很快得到了合伙人们的一致认可,在2013年成了锦天城正式的Logo,与锦天城一同走向了全国、全世界。

2018年5月,吴明德卸任后,接力棒交到了顾功耘手上。可以说,这又开启了锦天城新的未来。

历史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风风雨雨二十年,这其中有太多的酸甜苦辣。2019年8月10日,《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为锦天城(长春)开业庆典作了一首藏头诗,正好可以用来概括锦天城的特点:

锦上添花廿年前,

天作之合外滩边。

城中故事誉律界,

好上加好独领先。

希望锦天城在未来继续走过无数个二十年,继续讲述属于它自己的传奇。

猜你喜欢
律所事务所律师
智力资本对律所绩效的影响
设计事务所
四季度,向前冲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婚姻法”说道多 听听律师怎么说
三阶层式“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实践课体系
“建设律师队伍”:1950年代的律师重塑
我遇到的最好律师
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