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用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来引导人们对音乐的审美,简述了多元化音乐的特点,指出音乐应该在继承中以“天下大同、求同存异、有容乃大”的态度继续发展。
关键词:天下大同;多元化;发展;包容
先贤孔子提出:“天下大同1”的理念,何为天下?何为大同?传统观点上认为天下即中华民族,大同即“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而今“天下”为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表现在音乐方面,即世界上所有的音乐交相辉映,共同发展。不存在任何偏见,不存在任何以一种音乐审美去讽刺或者打压另外一种音乐审美的形式。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狭义的讲是中国56个民族23个省份的音乐百花齐放,广义的讲是世界各地所有文明存在的地方的音乐百花齐放。
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中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她婉如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而西方音乐也承载着西方世界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多元化,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音乐随着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载体,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逐渐走向没落,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不能一味地、固执地只强调保护而忽略发展与交流。有学者说文化需要保护,于是一些民族音乐也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把救护伞,殊不知,音乐并不是化石,她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保护意味着将之束之高阁,这样的保护有意义吗?或许它唯一的意义就是多年以后,当我们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档案中看到了某个曾经有过的音乐形式,就仿佛现在看到音乐历史书中所记载的早已不知曲调的律诗一般,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当音乐失去了它的时间性,只遗留一些文字,那它还剩下些什么呢?或许我们只能望其歌词感叹世界之沧桑巨变、文化之流失,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罢。我认为民族音乐要发展,需要走两条路,一是从民族音乐本身为重点和出发点,加以适当的改编,使其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又不至于丢掉其本身的精神内涵,比如李玉刚演绎的京剧唱段;比如哈辉的“新雅乐”,立足古典音乐本身,立足古典文化,利用现代的声光电舞美技术打造美轮美奂的仿古舞台布景,让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氤氲神秘的时代,给观众以震撼的审美感受。借用一句话来形容哈辉的歌声:“如在丝绸线上滚动的水露珍珠,圆润而轻灵,飘逸而醇香,音聚而带神聚,形散而神不散”。另一条路,是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元素,与现在大众认同度较高的流行音乐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李玉刚的《贵妃醉酒》《水墨丹青》用传统京剧与流行歌曲有机结合,比如尚雯婕的《战》用侗族大歌与流行歌曲有机结合,还有早年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这样既丰富了流行歌曲的元素与内涵,同时又使传统音乐鲜活了起来,流行音乐给民族音乐带来了新的转机,民族音乐让流行音乐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二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
在西方,歌剧与交响乐是西方音乐为世人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而今音乐家们过于注重古典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创新与发展,大多数的交响音乐会曲目都是过去某一时期的作品,很少去演奏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这样就不利于进一步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有需求才会有产出,如果交响乐团继续忽视新作品的演奏,那么交响乐的继续发展可能会失去活力。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笔者认为完美的世界观是各国人民和睦相处,最终在时间的洪流中世界不再有国界,全球乃至全宇宙的人类都合同为一家,是为天下大同。音乐也是如此,一些偏见主义者热烈拥护某一种音乐,而同时又尽力排斥其他的音乐类型。譬如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任何的对民族音乐的绝对保护以及“西方文化中心论”必定是狭隘的偏见的。世界各民族都有承载其文化的独特音乐,比如蒙古国的长调与呼麦、比如黑人的布鲁斯音乐、佛教文化元素的印度音乐、美国的乡村音乐、意大利传统的歌剧......每一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地当时的民风民情甚至政治经济因素密不可分,每一种音乐都承载着本民族人们浓浓的情感,而当一种音乐形式由故土传向其他地域的时候,会引起不同反响,有人喜欢、有人嗤之以鼻。比如意大利歌剧在中国的传播,这就涉及到一个民族审美的问题,歌剧是意大利音乐文化发展的结晶,在大多数意大利人看来歌剧史神圣而美好的,而当歌剧走出国门,却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音乐本身并没有好听与不好听,所谓“好听”与“不好听”是由人的审美决定的,审美是人所赋予它的,正如嵇康所说“心之与声,明为二物2”你可以认为它美也可以认为它不美,不管美与不美,音乐就在那里。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音乐都有其美感所在,我们要做的是要去发现它的美,而不是拒绝。
求同存异,有容乃大
民族音乐到底要不要接受舶来文化的洗礼?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的选择,而今后我们的音乐文化将何去何从?我们要从古人那里去寻找智慧----求同存异有容乃大。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经历过多次文化大融合,我國也从一次次的文化融合中变得越来越统一越来越强大,中国与西方国家以武力霸占他国领土不同,我国更加注重文化普世的思想,我国古代对外界一直是以文化上认同为主导的,与此同时又乐于吸纳他国的文化精髓。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包容精神。这种包容同样适合于每个国家。在音乐方面,对于其他国家的音乐,我们要包容吸纳,不要惧怕改变,而包容说到底其实是审美层面的包容,审美即认同,只有认同了才会包容,才会吸纳,才会让音乐更加多元化,最终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包容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于我自身的例子,读本科前,我对歌剧一点也不喜欢,每当看歌剧的时候都昏昏欲睡,但是随着不断的学习与接触,我慢慢爱上了歌剧,当我在观赏歌剧的时候也会因主人公的命运而悲伤或欢欣,也能从一首咏叹调中听出歌唱家的情感与处理。有人说美声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千人一声,我想或许教学中的确存在这种问题,但是我们要从教学的长远来看,练声是基本功,就像美术初学者要画静物,舞蹈初学者必须每天做拉伸运动,数学要每天进行公式化运算一般,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从共性开始的,共性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我们要在掌握共性以后再发展个人的个性,声乐学习也是这样,学生必须先建立统一的通道、统一的共性,在共性稳定以后再去发展每个人音色的个性,这样才能做一位技术情感个性都具备的演员。在学习西方经典音乐的同时,也十分热爱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歌曲,这三种音乐共同构成了我的审美体系。笔者认为音乐本身是没有审美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让各种音乐百花齐放共同发展,不因人的审美意识而去过分垂爱或过分抨击某种音乐风格,用求同存异的思想去看待世界音乐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让音乐不断地继承、包容、吸纳与创新发展,而具体走什么路线,就留给历史去选择吧。
大同之于音乐,乃天下音乐共同发展,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去融化一切傲慢与偏见。或许在通往大同的路上我们还要走很久,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世界会迎来他的大同,音乐也会迎来她的大同。是日也,天下为公,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是为天下大同。
注释:
1孔子 礼记.礼运[J]
2嵇康 声无哀乐论[J]
作者简介:
张帆(1990-),女,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职称:四级演奏员。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渗透传统音乐的实践研究》(GXGZJG2018B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