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茹
九年义务教育关于阅读的教学总目标表述如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几载,深感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其中批注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手段。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积累、情感体验才有深度和高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任何功课,‘讲是为了不讲。”怎样才能用不着讲呢?讲时教给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不讲是指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独立探索。给文章做批注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自己探索知识的方法。
一、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批注要求
宋朝学者朱熹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每一位语文教师也仿照朱熹的方法: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阅读阶段。第二,和学生约定批注的圈点符号。例如,在多音字、易错字、生僻字上注音,在关键词下面点着重号,在有疑惑处画“?”在段落中心句下面画“——”,好句下画波浪线“≈”,用“/”标出段落层次,用“‖”画出文章结构段落,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第三,约定所批内容的位置,靠近书页右边,就近空白处写上批注文字。段后空白注主要内容,词语旁边行间注近反义词等等。第四,约定朗读符号,如重音处标“.”,情感激昂处标“↑”,声音低沉处标下滑音“↓”,声音延长处标“--- ”等。这样的标注,利于感情的朗读训练。
总而言之,符号性批注和文字性批注相结合是理解文本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批注的阅读是随意的,肤浅的,有了批注的阅读才是深层次阅读。
二、批注式阅读的分类
1.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批注
平时布置预习做到三读三注写:一读标段圈生字,二读勾画新词并读会,三读知大意;一注生字、多音字拼音,二写新词及近反义词,三写课文大意及质疑处。
2.课堂教学中渗透式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部分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始渗透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从最简单的批注符号开始教起,课堂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写的批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如何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有了可借鉴范例,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更能有效地结合;对于文本中情感豐富的文段或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算是高层次的批注了。文本中修辞手法的学习和作者写作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是重点批注的一类。
三、分年段进行批注式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有相应的目标要求,低、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也有各自的批注重点。
低年级段,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是谁,一件什么事。重点是学习积累字词、培养语感。批注的要求是标出段落,圈画生字词,给二类字注音,给一类字写出音序、部首,并组词、归类。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四字词语,并按一定格式汇总于生字栏附近。
中年级段,在低年级批注的基础上,要逐步渗入理解、感悟累的批注,在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默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在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包括课题,新词、文本内容与插图,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高年级段,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还应从文章的内容拓展开去,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顺着行文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章留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多种类型相结合批注训练。引导学生批注时注意用语简洁、精练,注自己的独特见解。长期坚持,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