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教育 学生管理 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姜蕾,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28
高校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要达成这一目标,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加强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除了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之外,更要加强“德”的培育。现如今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程度还远远不足,尚待加强。先通过剖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立德树人的重要程度,使渗透现状与实际渗透需求形成明显反差,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育人功能的提升提供助力。
(一)“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行原则
其一为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高校开展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工作的基础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内容必须要有科学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借助正确的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指导基础和核心理念,对其他相关理论需要谨慎筛选、反复研究、严格选择,使制定的管理措施与实际管理需求相符;第二,实践过程必须要有科学性,即依赖科学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且通过大量有效实践管理作为验证,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管理工作 。
其二为以人为本原则。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和社会建设的人才来源,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具体工作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深层需求,针对性开展学生校内管理工作,积极倡导和广播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点,推动学生的有效配合,打造更优良的高校成长环境;第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要范围广泛且细致,不能局限于学习管理,还应该涉及到学生生活,结合学生日常行为给予关心、鼓励、引导,全方位观察、了解并引导学生的品质塑造,以“立德”为标杆,致力于“树人”目标的达成。
(二)“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价值
首先,立德树人是高校加强学生管理行政工作的有效前提。一方面,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但仍需以学生需求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进行全面化科学管理,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切入。在此过程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将直接拔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识层次,使育人功能得到更为高效的发挥,有助于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序运行需以学生高度配合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立德树人视角,将其理念作为管理工作运行的指导思想,能够有效提高校内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不良行为,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
其次,立德树人能够切实贴合学生发展需求。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和企业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校教育部门必须要紧跟时代变化不断地改革、完善、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引入“立德树人”理念,学生发展的客观诉求能够更为清晰明确,便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进一步予以满足。第一,学生具有个人品质塑造需求,“立德树人”理念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够发挥学生品质塑造的标杆作用 。第二,学生具有精神文明塑造诉求,基于社会环境和就业市场对道德素质的评价,“立德树人”理念倡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到的素质的培养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校方可在此指导下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强化精神引导作用,从而由根源上发挥学生管理作用。
同时,立德树人能够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助力。社会现阶段对人才趋向于德、智、体、美等的综合评价、全面考量,已成为高校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对于管理行为有着精神层面的指导作用:第一,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把“德”作为培养学生的首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高素质道德人才的需求。第二,高校以“立德树人”作为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精神要素,不仅可以进一步利于学生管理,还可以促进其他工作的顺利完成,推动学校及教师的人才培育使命,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助力。
(一)立德树人意识不足,缺乏驱动力量
现阶段,尽管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品德的重视程度日趋加深,但反映到现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可以发现,对学生的培养依然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知识技能传授层面,即“重智而轻德”,这类教育方向偏倚现象可导致学生难以由内在形成精神驱动力量,多以机械状态参与学习,不利于个人意识的形成 。其原因有二:一是全体师生没有对立德树人提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内在理解,随之陷入教育误区;二是制度不够完善,无论教育方法还是考核手段都缺乏成熟度,外在动力不足。
(二)管理模式空洞滞后,实际效率低下
立德树人理念是高校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南,但大部分高校在配套管理模式的建立上依然处于滞后状态,如更多地沿用、照搬传统管理方案,或直接借鉴其他高校管理框架,使得实际管理工作空洞而缺乏独立性,学生参与度和配合度低。此外,部分学生管理人员是由科研技术型专业类教师教授兼任或转岗,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思维,且存在混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以执权者和管理者的身份独断横行,对学生意见缺乏尊重,管理工作的践行以“发号施令”形式为主,极易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和不满心理,使得管理行为产生反效果 。
(三)信息传输渠道扩大,良莠辨别困难
互联网覆盖层面日益扩大,对于热衷接触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一大载体,与生活、学习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意识层面看,高校学生仍处在环境与人际相对单一的校园之中,日常面对的人事物构成简单,难以建立起成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缺少社会经验。在此情况下,互联网环境中负面消极信息和偏激极端性言论的冲击可能煽动学生负面情绪,或者引起学生盲目崇拜或模仿,进一步腐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操纵,学生难以从中有效辨别良莠,而“立德树人”理念的套路化渗透也难以由实际上产生明确引导作用,学生极易受到思想层面的侵蚀 。
(一)加强意识形态构建,完善顶层设计框架
健康意识形态的构建是立德树人理念所趋向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应重点规划的关键环节。第一,可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规划着手,做好由顶层到基层工作框架的设计,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侧重点,以端正的立德树人态度来落实基层管理工作。同时基于高校管理层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把控性作用,必须将以德育人、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加强推进校内的工作部署和德育研究,不断地增加人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的投入建设,将立德树人的工作提升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首位,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和贯彻。第二,高校必须明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管理人物和发展方向,有效且合理地规划和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并作进一步的立德育人的战略布局;构建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体系,加强高校政治文化管理,并积极引导、组织学习活动,有效提高校内师生的核心价值观。此外,高校还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引导教学与管理人员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推动双方相辅相成和共同进步,并将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纳入考核内容,从而强化实践作用。
(二)革新现行管理模式,强化素养意识渗透
高校根据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和理念指引,需要系统部署和规划调整,建立校内立德树人工作的联动机制,根据要求由党委牵头领导工作,与党政工学团共同协管。第一,校内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组成包括专任和兼职人员,需要互相配合工作,进一步构建和成立学校立德树人工作领导部门,在教学课程、科学研究、学术建设等多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探索和发展现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第二,强化立德树人理念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指导作用,推进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工作,开设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社会人文发展、就业指导、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等课程,形成以“立德”“育人”为中心价值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开放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性课程,使学生在亲身参与过程中能深入感受人文素养精神。例如,高校可组织师生参与社体体验、下乡帮扶、企业走访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经历和生活技能,培养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抵消不良思想侵蚀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除常规教学体系外,深层接触的校园文化也是一大精神意识影响介质,同时也可作为强化教育形态的重点渠道。首先,可打造健全的校内文化育人的体系结构,扩大人文精神传播范围,如通过在校内宣传各种与精神品德相关的故事、解读校史校训等,使其形成核心文化价值,深植于学生心中,形成正向价值观。同时还可深化文明精神建设,打造校园人文关怀和互助平台,利用优秀杰出的校友作为榜样资源,组织开展分享会和学习会,并利用多样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增加学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重点培养集体精神。在实践层面,高校可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提倡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和探访社会,填补理论层面的短板,深化精神文明思想认识。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开展工作、服务学生教学、管理学生的指导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上的技能提升,同时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后期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应坚持服务育人本质基础,将“立德”作为育人的重要标杆,致力于高校管理重点与教育质量的全面革新。
注释:
孙国胜,刘晓云.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思维的构建——兼论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9-91.
代雷.立德樹人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100.
何军民,种宇宏,苟毅飞,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管理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3):619-620.
舒刚民.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时代审视[J].体育学刊,2018,25(4):7-13.
王厦.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意义与策略解读[J].长江丛刊,2017(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