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舆情视角看社会心态培育

2019-11-05 08:23王艳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网络舆情幸福感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社会心态 幸福感

作者简介:王艳艳,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08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是对社会舆情的补充和发展。社会舆情是社会公众对一些社会问题或现象所持有的思想、情绪、意见的综合性表现,能通过网络舆情间接反映国民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在微媒体时代,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媒介,公众表达自己微情绪微态度。在今天日益成为连接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一种工具和力量,并且成为反映公民表达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种途径。

一、社会心态与网络舆情的内在关联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虚拟世界中对某些社会性问题和现象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本质是对现实社会的主观反映,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草根性”和“实践性”,也是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种表现。由于其自由开放的特点,因此打破了精英控制社会话语权的局面,从而为公众争得更多的话语权。

社会心态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相加,社会心态的形成过程被认为是集体表征和个人认同的共同作用影响。虽然学界对社会心态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但大家普遍认为,社会心态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等要素,是人们在广泛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普遍心境。

(一) 结构共通:广泛的群体心理基础

社会心态重视强调群体共同的社会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它是群体中个体之间互动交流形成的共通心态。网络舆情从其影响的广泛性和轰动性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共享性。网络舆情透过对社会热点或社会现象的讨论表达着人们对特定时期社会的认同状况。它的变化过程,也就是社会各群体内部的互动过程。经过网民群体或个体内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和妥协,最终会形成具有稳定含义的流行语,或者对某个问题较为信服而相似的结论,这也是社会心态最接近的表达,无疑包含着一种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内容的表征:社会现实状况的“晴雨表”

网络舆情也是对特定时期社会整体心态的折射。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就产生了很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流行话语,如大跃进时期的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多快好省”,新时代的“中国梦”“佛系”等,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者从主流官方媒体逐步下放到社会个体,而且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更快,内涵也更为多样复杂。但网络舆情的产生根源没有变,仍然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社会利益结构重组变革导致了公众情绪认知上的焦虑及价值认同上的迷茫。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事件花样众多,涉及面很广,但贯穿其中的社会心态从本质上看都是时代特征在个体和群体身上的微小缩影。

(三)构成要素:“知情意”的系統耦合

知,即社会认知,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指引人们认识世界的风向标,是人们心理情感和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情,即情绪、情感,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公众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凝聚公众情感的“黏合剂”和进行社会整合的必然要素,也是引发公众网络表达的情感基础。意,即价值,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某种行为的杠杆,它是公众对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认同,并在社会成员之间已经形成某种共识,一旦内化到人们的思想中,就会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都是通过社会认知表达对社会整体的了解、社会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社会价值观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二者符合“知、情、意”由表及里的系统耦合。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心态的具体表征

(一)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共存

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及全国人民共同的团结奋斗下,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更公平、更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意味着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产生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公众的社会心态从整体来看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主流社会心态要求。

但目前不充分不平衡的社会发展条件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转型期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给相对底层人士带来更多比较机会,产生被剥夺感。同时求新求变的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公众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假装用表面的云淡风轻来掩饰内心的焦灼无奈,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之气,这些因素叠加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形成消极的社会心态。而且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社会心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共有心态与个性心态共存

社会心态有群体性和个性之分,既有群体的共性,也因个人生活经历而产生差异。自从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及生态建设等领域展开了深刻变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公众在茶余饭后谈及国家的利民举措极易产生情感共鸣,而交流互动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传播积极社会心理的过程。因此这种积极的社会心态是大家共有的。但在共有心态之外,个体因社会经历、认知差异、情感因素及追求不同而对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建设及机会分布等存在不同的社会期待和需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公众的社会心态也具备了明显的个性差异。随着公民自主意识的增强,对于社会发展变化感受能力和心理预期也在不断提升,其社会心态的自我塑造能力越发增强,这有利于公民培育新时代积极的社会心态。

(三)守旧性与流变性共生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先用惯性思维去寻求事情的处理方法。但是新时代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和新趋势,衍生出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旧瓶装新酒”这种处理方式已经跟时代脱节,且易产生思维“断裂”和“认知鸿沟”,最终导致感性认识同客观事实相差甚远的结果。

新时代是一个创新求变的社会,不创新就意味着停滞不前。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精神需求的增长,劳动力、技术、阶层间的更迭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社会的巨大流变性,因此只有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心理变化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培养公民形成健康、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力量。

三、从网络舆情视角看新时代社会心态的培育

多年来,社会心态蓝皮书一直把社会需求、幸福感、安全感、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价值观、获得感等作为核心研究内容,由此得知,国家对社会心态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网民间关于国际国内热点事件的评论,或讨伐或同情,都是当前国民社会心态最直观、最易感的体现。

(一)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塑造积极社会心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同,增强主流社会心态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其核心内涵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法治文化、价值文化等的内容提炼。随着信息生产传播方式的不断变革,网络炫富、低俗视频等现象可能会引起部分群体的跟随效仿,带坏社会风气。因此需要引导公民不断反察自身社会心态及行为趋向,积极向主流社会心态看齐,形成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此,不仅要整治网络环境,对网络谣言、不端言论加大法治惩处力度,加强技术监管效力。而且媒体宣传也应该转变话语生产和表达方式,善用公众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启发公众将个人能力期待与国家未来发展期待相结合,感受新时代的正能量效应,激励公民生成与时俱进的社会心态。

(二)加强民生和法治建设,提升人民幸福感

民生建设是公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和前提,民生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公民社会心态。在新时代大力发展民生建设,需要实地走访调研,运用问卷或部长通道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公众所思所想,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此,需要调整资源流动方式,使其在保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平。此外,住房、教育、养老、就业等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还需加大投资力度,为公众生存压力减重,保证其基本生存安全需要。

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的支撑。对网络违法犯罪及“搭便车”等行为必须依法论处、坚决打击,以保证公民能够公正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所得和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民生建设为手段,法制建设作保障就成为了公民良好社会心态、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一招。

(三)善用网络发声,畅通利益反馈渠道是手段

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以社会情绪、价值取向及社会认同等感性形式来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将互联网作为人际互动交流及舆论发声的最重要平台。要善用媒体、工会、社区及政府官方网站热线来畅通民生利益反映渠道,更全面地倾听来自公众的不同呼声,使公众的意见成为社情民意反馈机制的最坚实通道。同时,建立舆情反映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美好社会建设,反馈舆情风险点,保证第一时间掌握舆情。此外,我们也应加强利益各方的沟通交流和积极对话, 只有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诚恳的态度、真实的话语,把不同阶层利益诉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效地疏通不满情绪,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

(四)积极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及调节机制

转型期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和信息内容的瞬息万变,给天生倾向于求稳心理的群体所带来的心理震荡必然会使其产生焦虑急躁,急功近利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在现实社会无处安放,就会选择以网络谣言、网络泄愤等较为隐蔽的方式释放出来,最为常见的便是社会热点事件中弥漫的网络暴力。对此,需要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视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解决社会治理中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心理疏导和调节,开展社会心理调适网络课程和基层社区心理咨询点走访窜户,进行定期心理培训。把握新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特征,综合把握社会心态存在问题,展开企业、社区内等基层组织的心理辅导,帮助公民解决心理困惑,以便公众能够轻装上阵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创造建设。

注释:

常宴会.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76-79.

参考文献:

[1]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谢金林.网絡舆论社会管理新课题——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8-24.

[3]司明宇,金紫薇.如何增强对社会心态的前瞻性引导[J].人民论坛,2018(2):68-69.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网络舆情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