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菲 俞凌 沈丹 沈冬梅 陆颖健
【摘 要】目前食品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与社会应用不一致,导致培养的人才专业性较弱。该文以生物化学为示范,主要介绍了新型本科生培养模式,通过统计分析食品科学相关企业的人才诉求,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教学、科研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针对社会需求靶向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食品行业的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关键词】创新;改革;科研
中图分类号: G642.0;O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06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25
【Abstract】At present,the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 food science is weak and out of touch with social application.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new teaching system,taking biochemistry as an example.Based on talent demand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new teaching scheme was designed and then stimulated innovative spirit of students.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combining Learning,research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 problems was realized.According to social demand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of students were cultured and then provided useful talent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Key words】Innovation;Reform;Scientific research
在“中國创造”的新时代环境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成为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目前人才的主要输出模式;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和不断推进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为了紧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向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向转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问题培养创新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面对国家人才需求的新方向,如何使本科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企业和社会需求,实现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等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文以高等教育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为示范,从社会问题出发,切实做好课程的源头和出路,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科研能力。
1 生物化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和保健问题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食品专业相关的人才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合格的食品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孵化器,该专业设立不同学科,开设各类专业课程,让学生在步入工作之前,对食品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全面的把握[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课程的更迭速度下降,教学的方法和理论较多地沿用前人的思维和模式,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重新学习。目前生物化学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
在从高中的高压式学习到大学的相对自主的学习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难以转变自身的角色,更多的沿用高中的学习习惯,比如不愿意去提前预习,更多的靠教师课堂讲解;上课的学习兴趣低,以应对考试的心态开展学习,与考试相关的死记硬背,与考试不相关的,不去探索和挖掘;平时学习氛围不浓厚,考试之前加倍用功;总之,学生发自内心的主观的学习兴趣低,多数是以考试或考核为导向的学习。
1.2 教师的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复杂多样,知识点繁多,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授课之前,未对该门课程的社会应用进行调研,导致授课内容死板,侧重点不明确,未能将所学知识点与社会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1.3 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
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实践内容也进行了实验安排,但是,实验课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因为,实验开展之前,教师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一一详细罗列,学生在课堂中仅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所以,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脱节,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1.4 学生所学知识未能真正的应用于社会问题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仅仅是理论知识,并未带入社会问题,因此,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4]。食品专业的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检测、以及技术支持等领域,如果不能在上学阶段对相关的领域进行了解,带着社会问题定向培养相关人才,那么本科生的教育将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2 生物化学课程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以社会问题作为敲门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体系首先从社会需求入手,针对不同的食品行业了解相应的工作需求,带着社会问题进入生物化学的课程学习中,在学习中探索相关理论和技术,真正做到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以學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的教学模式,参考国外的交流为主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互动作为重心,综合利用引导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
2.3 科研模式的改革
针对生物化学课程所讲授的不同知识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和加入相关模块的科研实践,努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模块,直到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为止;对有相应定位的学生开展个人相关的领域;在老师的辅助下,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真正实现科研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能从科研中获得乐趣,巩固知识,开拓创新。
2.4 考核制度的改革
摒弃传统教学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增加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采用多种考核节点,全面考核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思考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学硬件水解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但学生的学习模式多数沿用高中的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学是一个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前期阶段。因此,如何通过大学的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同时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课题首先从社会需求入手,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就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建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改革,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最后,通过不断的科研摸索,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创造精神,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常瑞,翟舒心,田创,等.以“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粮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139-142.
[2]彭院芳.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174.
[3]屠蘅菁,杨晓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85-86.
[4]丁超,裴永胜,刘兵,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思维模式”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08): 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