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摘 要】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反转新闻”这一新词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新闻形同儿戏,写尽了一场又一场闹剧。反转新闻使得舆论生态混乱,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同时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破坏。本文针对几例典型的“反转案例”,分析后真相之下舆论反转乱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舆论反转;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227-02
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反转新闻”这一新词走进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新闻形同儿戏,一出现就果断将舆论矛头指向某一方,而在新的细节被公布时新闻剧情突然反转,公众态度也随之180°反转。这些“反转新闻”早已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舆论空间中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反转乱象,且随着反转速度越来越快,一场接一场的闹剧正在上演。可以说,每一次“新闻反转”,都是对舆论生态和公信力的严重破坏。因此,本文通过典型“反转案例”的梳理,分析后真相时代下反转乱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新闻的发布者、传播者、消费者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最终提出破解舆论反转乱象,引导控制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一、乱象:失焦的新闻报道和舆论生态
近几年,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舆论场乱象横生、信息失真,大量新闻报道失焦,随后戏剧化反转,舆论快速化倒逼,真相始终被新出现的其他新闻热点所掩盖,新闻反转、烂尾现象近乎于常态,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真相,即“真相早已不再重要”。
(一)“碰瓷”还是“被撞”。2013年12月2日,中国大妈“碰瓷”外国小伙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12月3日标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外国小伙在北京街头被大妈碰瓷遭讹诈1800元》《东北大妈北京街头“碰瓷”外国小伙(图)》等新闻经过多家媒体转载,引来众多网民热议,一时间对大妈的舆论谴责以及对国人的道德吐槽不绝于耳,“碰瓷”“大妈”“道德”“外国小伙急哭了”等词汇将矛头直指大妈,使得大妈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甚至有网友调侃说这位大妈是第一个逼着外国人签下“不平等条约”的“民族英雄”。
12月3日晚,随着警方的介入和媒体的深入调查,剧情反转。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受到处罚。外籍男子在撞倒大妈并强行将其拖至路边,随即便想离开,于是大妈才拉扯外国小伙。在此期间,外国小伙口出脏话,不停谩骂。真相最终得以澄清,舆论此时也转向了网站以及媒体传播虚假新闻的讨论之中,但大妈的处境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关心。直到现在,一些网站上仍然存在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虚假新闻,无人处理。
(二)“女司机”与“马路杀手”。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区一公交车在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事故发生后,多家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并没有关心事故本身,而是归责女司机,展开了一场追责大戰。《逆行导致大巴坠江,已打捞出2名人员遗体,轿车司机被警方控制》《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线路图》等多篇文章迅速将矛头指向女司机,一些自媒体网络大V未经查实迅速转载,带偏节奏。于是“逆行”“高跟鞋”“女司机”直戳舆论高潮,“女司机是马路杀手”“逆行女司机被判刑”等众多舆论使得涉事女司机成为众矢之的。
几个小时后,新闻开始反转,@平安万州发布通报,证实小车司机并未逆行,舆论焦点随即由审判女司机转向批评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大V的失实报道与造谣,开始为女司机鸣不平,同时自我反思,舆论持续升温。
随后,在11月2日,官方媒体以及政务微博公开了公交车内黑匣子视频,事故原因更加明晰,真相终于浮出水面。随着众多媒体以及网络大V的转载,舆情达到顶峰,舆论焦点随即又由批判主流媒体、网络大V造谣传谣转向对涉事女乘客刘某的声讨和谴责,质疑公交车司机的应急处理方式以及其他乘客的冷漠作为上。
(三)反转已成“常态”。从大妈“碰瓷”至今,反转现象愈演愈烈。纵观2018年,“王凤雅小朋友之死”“高考答题卡被掉包”“德阳女医生自杀”“网红殴打孕妇”“瑞典警察殴打国人”“牵动全网的乐清男孩”等新闻事件均发生反转。新闻反转直接导致的就是舆论反转,舆论乱象丛生,舆论场上多方力量的多元博弈,最终使舆情更为复杂。该现象已使舆论生态面临严峻的危机与挑战,使得媒体公信力直线下降。众所周知,一旦媒体丧失了公信力,尤其是主流媒体,那媒体也就丧失了生存的根基与空间。
二、成因:发布者、传播者、消费者难逃其咎
从新闻生产发布到传播,再到用户获取并消费,这其中囊括了发布者、传播者、消费者三个群体,因此在论及“新闻反转”以及“舆论反转”的成因时,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强势的在场:主观先于客观。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发布者,不能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报道新闻,而是以自身的主观判断来理所当然给出真相,就已经违背了新闻的内在规律——真实性与客观性。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多家主流媒体未经调查,道听途说,便草下结论。很明显,主观思想早已先于客观事实形成了强势的在场,从而引发矛头直指“马路杀手女司机”的闹剧。
反转新闻的本质并非虚假新闻,而是失实新闻,是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某一新闻要素,造成重点偏差、因果不符等现象,而在随后的事件细节发现后,新闻反转,舆论也随即反转。“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的主要责任在于新闻媒体,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处于媒体融合探索时期的传统媒体为求生存而自乱阵脚。[1]
(二)利益大于真相:抢新闻,争流量,求效益。从众多反转新闻案例可以看出,在后真相时代的今天,对于新闻发布者以及传播者来说,真相远没有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技术赋权的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平台不断发展,外加媒介融合的逐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抢占新闻资源,获得更多的关注,以致追求更多利益,很多仍处于融合阶段的传统媒体以及新兴自媒体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抢占用户,肆意发布和转载失真新闻。在发掘的新闻素材基础上,各媒体采用框架、用词、倾向、引导等手段充分吸睛,与标题党无异。在东北大妈“碰瓷”外国小伙一事件中,利用“碰瓷”“讹诈”“大妈”等字样吸引受众关注从而进行消费。另外,有些媒体在刊发和转载过程中对消息源进行模糊化处理,如重庆公交车事件中加入了“疑似逆行女司机”“疑系逆行女司机”等字样,为抢时效而放下底线。
马克思认为报刊(新闻)是有机运动的,在当某一个时间发生时,只要有明确的消息来源,报刊(新闻)有权迅速报道,也有责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证据,纠正以前发布的新闻中的差误,直至整个事实真实、完整地展现在公众面前。[2]但这并不能成为媒体报道失实、争抢新闻、追求效益、主观臆断的幌子,因为众多媒体是在没有明确的消息来源时便迅速报道。正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本身严肃的一件新闻却引发了一场闹剧,媒体报道失实,并不关切事件本身,而是开启了追责大会,严重破坏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给大众形成了“污点记忆”,这同时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失的严重表现。
对于人类群体来说,真正的领袖往往是一个发起者或者煽动者[3]。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人以及网络大V们在舆论场正是充当了意见领袖的功能,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也都自顾自转發跟帖,为蹭热度、抢关注、吸粉丝,极大地煽动了受众的情绪,从而导致跟风站边、舆论一边倒等现象。
(三)感性多于理性:公众成见系统的确立。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4]日常生活中的标签、印象早已先入为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刻板成见并且根深蒂固,因此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就会感性地认为弱者需要同情,而早已标签化的“大妈”“女司机”“城管”等形象均成为公众所讨伐的对象。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群体通常不受理性思考的影响,只愿意接受那些东拼西凑的观念。[5]在新闻传播渠道扩增、内容呈现多样化的今天,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大众在媒体头条新闻上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理性难免缺席,大众仅通过“自以为是的真相”发表自己的“情绪观点”。
三、对策:舆论乱象的治理之道
(一)媒体人应增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舆论反转”促使“新闻反转”,追其源头,当属媒体的失职。因此媒体人应增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新闻时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底线。通过拓宽信息源渠道,多方了解调查、采访记录,最终形成结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围绕新闻事件本身,在新闻框架、用词等方面做要客观还原现实,不强化新闻事件中的某一要素,不主观引导,坚守内容本心。大众传播媒介的“把关人”应切实负起责任,对一些不实报道、模糊报道、主观化报道加强把关力度,严肃对待。所有媒体人应增强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二)公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大众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应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保持理性,不以情绪为主导,同时避免被煽动情绪,大众应该认识到是他们“撑起了半个舆论场”。大众应该意识到,新闻文本不等于新闻事件本身。既然成见系统已经形成,那受众更应该避免先入为主,不随意发表意见,要做到先观察,不站边,谨言慎行,避免标签化、污名化、地域化的网络冷暴力。作为消费者,应看清媒体的态度是否公众,不被标题所吸引,不被虚假所蒙蔽。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典型反转案例的梳理,从新闻发布者、传播者、消费者三方面分析了新闻反转现象以及造成舆论乱象的原因,主要针对媒体以及受众给出了相应的对策。透过这些反转乱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嬗变的现象,媒体人应该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苏长青.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基于“反转”研究文献对两者关系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7,(14):4-5.
[2]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7.
[3][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赵志卓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110.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闫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9.